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疳证疾病英文名称: gan disease,infantile chronic maln...
养生
疾病名称: 疳证
疾病英文名称: gan disease,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疾病概述:
疳证(gan disease,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饮食异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发生与饮食不节、禀赋不足、疾病影响等有关。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段均可罹患,临床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本病包含西医学的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脾脏、胃
常见症状: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饮食异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禀赋不足、疾病影响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涂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超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饮食异常,精神萎靡或烦躁,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迁延日久,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疳气
主要表现为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指纹淡。
2、疳积
主要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至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结穗,精神烦躁,夜卧不宁,或伴有动作异常,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3、干疳
主要表现为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呈老人貌,毛发干枯,面色无华,精神萎靡,懒言少动,啼哭无泪,表情冷漠呆滞,夜寐不安,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嫩,苔花剥或无,脉沉细弱,指纹色淡隐伏。
4、眼疳
主要表现为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至黑睛混浊,白睛生翳或夜间视物不清,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5、口疳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色红赤,烦躁,夜卧不安,五心烦热,进食时哭闹,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6、疳肿胀
主要表现为脚踝、眼睑浮肿,甚至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禀赋不足、疾病影响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病位在脾胃,可涉及五脏六腑。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引起疳证最常见的病因。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乳食太过或不及,均可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太过指乳食无度,过食油腻、生冷坚硬难消化的食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不及指母乳匮乏,代乳品配制过稀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过早断乳,摄入食物的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致营养失衡,长期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气液亏损,形体日渐消瘦而形成疳证。
2、禀赋不足
小儿先天胎禀不足,或早产、多胎,或母亲孕期久病,重症呕吐,饮食不进等同样可造成元气亏虚,脾胃功能薄弱,气血生化无源,也是容易形成疳证的常见原因。
3、疾病影响
小儿久吐久泻、反复外感、各种虫证,都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亏虚,津液耗伤,而形成疳证。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一味地清、解、消、导等可致脾胃受损而发生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临床一般将疳证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症状-典型症状:
1、常证
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疳证初期,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多见食欲不振,形体略瘦,病情轻浅,属实证,轻症;病情进展,出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或嗜食异物,烦躁易怒,夜卧不宁等,属虚实夹杂证,病情较重;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涉及他脏,可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貌似老人,不思乳食,精神萎靡,属虚证、重症,病情危重。
2、兼证
兼证主要发生在干疳或疳积重症阶段,因累及的脏腑不同,故症状也有很大差异。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出现口舌生疮,脾病及肝,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出现视物模糊,夜盲、两目干涩等。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则出现疳肿胀。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极度萎靡。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形体略瘦。
2、或者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或嗜食异物,烦躁易怒,夜卧不宁。
3、或者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貌似老人,不思乳食,精神萎靡。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饮食异常,精神萎靡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睡眠不安等症状?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如反复外感、各种虫证等?
4、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7、平时休息如何,会经常熬夜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涂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超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胃脘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观察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贫血。
2、大便检查
通过大便常规和涂片镜检能够了解患者是否有消化功能的异常、是否有寄生虫感染,能够辅助诊断、指导治疗。
3、血生化检查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明确是否存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4、血涂片
能够了解患者是否有细菌、病毒感染或疟疾,辅助血液病的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
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其不受到肝功能的影响,是早期诊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灵敏而可靠的指标。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辅助诊断,有助于和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和B超检查
B超检查可及时发现胸腔积液、腹水。严重时出现胸腔积液可通过X线检查检查出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厌食、积滞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胀满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兼有精神萎靡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涂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超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到那个,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疳证与厌食
厌食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可,病在脾胃,一般不涉及他脏。
2、疳证与积滞
积滞有伤乳伤食史,以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形体消瘦,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易怒、饮食异常的特征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除,损伤脾胃,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导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证。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健运脾胃为基本原则。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疳气证以和为主,疳积证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证以补为要。。对于兼证,应将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随症治疗,以平为期。同时,应强调对患儿的饮食调理,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等。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疳气
(1)如果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的患者,可去党参、白术,加用苍术、鸡内金、厚朴等。
(2)如果出现性情急躁,夜卧不宁的患者,可加用钩藤、黄连等。
(3)如果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炮姜、肉豆蔻等。
(4)如果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火麻仁、决明子等。
2、疳积
(1)如果出现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枳实、木香等。
(2)如果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
(3)如果出现烦躁不安,揉眉挖鼻的患者,可加用栀子、莲子心等。
3、干疳
(1)如果出现四肢欠温,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去熟地黄、当归,加用肉桂、炮姜等。
(2)如果出现夜寐不安,可加用五味子、夜交藤等。
(3)如果舌红,口干的患者,可加用石斛、乌梅等。
(4)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应急施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并配合西药抢救。
治疗-药物治疗:
1、疳气
(1)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泽泻、藿香、砂仁、扁豆、炒麦芽、焦六神曲、焦山楂。
(3)中成药:健儿素颗粒、乐儿康糖浆、化积散、健儿糖浆、参术儿康糖浆。
2、疳积
(1)方药:肥儿丸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焦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甘草。
(3)中成药:疳积散、健脾消食丸、化积口服液。
3、干疳
(1)方药:八珍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陈皮、扁豆、砂仁。
(3)中成药:十全大补丸、八珍颗粒。
4、眼疳
(1)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
(2)常用中药:石斛、天门冬、地黄、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蝉蜕、木贼草、青葙子、夏枯草、川芎、枳壳。
(3)中成药:明目地黄丸、羊肝丸。
5、口疳
(1)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栀子、连翘、灯心草、竹叶、地黄、麦冬、玉竹。
(3)中成药:冰硼散、珠黄散。
6、疳肿胀
(1)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白术、甘草、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桂枝。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五苓散。
治疗-相关药品:
健儿素颗粒、乐儿康糖浆、化积散、健儿糖浆、参术儿康糖浆、疳积散、健脾消食丸、化积口服液、十全大补丸、八珍颗粒、明目地黄丸、羊肝丸、冰硼散、珠黄散、金匮肾气丸、五苓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以太白、足三里、气海为主穴。配以中脘、脾俞、胃俞。每次取4~5穴,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取穴四缝,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采血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黏液或血数滴,隔日1次,用于疳积证。
2、推拿治疗
补脾经,运八卦,揉板门、足三里、天枢,捏脊,用于疳气证;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掐揉四横纹,分手阴阳、腹阴阳,用于疳积证;补脾经、肾经,运八卦,揉足三里,用于干疳证。
3、西医治疗
西医采取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等。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功能和对食物的耐受力逐步调整营养。调整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化,直到小儿恢复到正常饮食,营养改善为止。
治疗-治疗周期:
疳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疳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如果能早期治疗,一般可得良好效果,预后也取决于营养不良发生的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经适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若迁延日久,治疗不当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患儿经正确诊断,辨证用药,合理喂养后,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喂养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保持情绪乐观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哭闹患儿,应耐心诱导,不要随意训斥。
2、精神萎靡患儿,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促进心情愉悦,从而促进食欲。
3、对性情急躁、脾气怪癖的患儿应耐心诱导,不能随意训斥,以免增加精神负担。
日常-用药护理:
1、按时给药,中药汤药宜温服。对于吮吸功能差的患儿,应予以鼻饲,腹胀腹痛患儿可用手掌在脐周顺时针按摩。
2、疳气证中药汤剂宜在饭前1~2小时进服,且饭前不宜多饮水,以防影响消化吸收。
3、疳积证中药汤剂宜空腹服用。药后观察大便性状及泻下异嗜物、虫卵等情况。
4、幼儿抗拒服药时,切勿捏鼻,可固定头、手,用塑料软管将汤药送至其舌根,让其咽下。
5、丸药须用温开水溶化或研成细末调服。
6、病儿不耐药味,可加适量食糖调味,或服药后给予糖果含食。
7、有脱水需补液时,输液量不宜过多,输液速度亦不宜过快。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衣被尽量柔软,夏天可用温水擦浴,促使气血流通。
2、注意气候变化,适时添减衣物,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保持适度活动。
3、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蛋白质、热量的消耗。
4、消瘦与长期卧床患儿,应特别注意加强皮肤护理,被褥应柔软干燥,平整洁净,勤翻身,必要时使用气垫床,防止压疮的发生。
5、恢复期患儿或轻症患儿,可组织室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6、加强口腔护理,特别是口疳患儿,口腔的疮面可局部涂药以控制炎症,或选用中药制剂进行口腔护理。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形体、面色、皮肤、毛发、爪甲、哭声、饮食等变化观察有无水肿的发生。
2、若出现皮肤瘀斑,则应注意观察瘀斑进展情况,观察鼻孔、口腔及大便有无出血情况。
3、注意观察患儿大便是否有异嗜物品或虫排出,若见排虫,及时驱虫。
4、对于消瘦、咳嗽、潮热患儿,应及时报告医生诊査,以排除肺部结核感染。
5、若出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极度萎靡的面貌,常为阴阳离决的先兆,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血涂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超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少食多餐为原则。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年龄、食欲及有无并发症决定蛋白质的供应量。疳证患儿多善食易饥,多食多泻,进食量酌情加以控制,以免进食过多而更伤脾胃。周岁以上患儿可给肉末菜泥粥、蛋黄烂面等,平时在饮食后可吃些山楂片,有助于健脾消积。
饮食建议:
1、重视饮食调理,周岁以下添加辅食的患儿,可先稀后干、先素后荤。胃口好转后,喂养必须遵守逐步增加的原则,不宜突然喂食过多。
2、疳气的患者饮食应以麦类为主,如易于消化又富含营养的面糊,面条,麦片,米粥等。
3、疳积的患者可少食多餐,忌生冷瓜果蔬菜,可多喝肉汤、菜汤等。
4、干疳的患者,若能进食则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注意饮食调补,且要供给一定能量,不能进食者,应遵医嘱予静脉补液。
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2、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3、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加重病情。
4、忌食粗糙坚硬食物,如蚕豆、花生、玉米、黄豆等。
预防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发生与饮食不节、禀赋不足、疾病影响等有关。因此,平时养成合理喂养习惯,正确添加辅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适时断奶,膳食均衡,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物要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避免过食肥腻、滋补、暴饮暴食、贪吃零食、挑食等。
3、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并纠正或积极治疗嗜异症。
4、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5、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