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高原适应不全症疾病别名: 高原病、高山病疾病概述: 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原病、高山病,通...
养生
疾病名称: 高原适应不全症
疾病别名: 高原病、高山病
疾病概述:
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原病、高山病,通常指人体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因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疾病,分急、慢性两种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心悸、气促、胸闷、唇指(趾)发绀等。目前主要采用吸氧、易地治疗、药物治疗,以缓解不适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痛、头晕、心悸、气促、胸闷、唇指(趾)发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低气压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肺部CT、头颅CT、超声心动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进入海拔较高地区的人群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临床分类:
按照发病缓急,本病可分为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和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是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
2、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是指进入高原后半年以上发病或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症状迁延不愈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高原适应不全症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其具体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进入高原的速度快、海拔高的人群。
2、幼儿及青年人更易发病。
3、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低气压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高原适应不全症发生的根本病因。空气稀薄是高原环境的特点,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压和氧分压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地区快速(如乘飞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机体未及代偿或代偿不足常呈缺氧状态,此时若运动量或活动量过大、遭遇寒冷、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饥饿等诱因影响,可能导致高原适应不全症。
症状-总述:
高原适应不全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晕、心悸、气促、胸闷、唇指(趾)发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其具体临床表现,根据分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急性高原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昏、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纳差、腹胀、睡眠障碍,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发绀、尿量减少、周围浮肿或血压异常。有的表现兴奋性增高,如醉酒状态、多语、步态不稳等。
(2)高原肺水肿
许多病例早期有高原反应的先兆症状,如过度疲劳感、静息时呼吸困难、干咳、头痛、头昏、心悸、失眠、厌食、恶心等,随后出现明显气促、发绀、端坐呼吸、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多数为大量,1~2小时内可达200~400ml,甚至从口鼻涌出。部分患者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一般无发热,部分患者体温过高,提示合并感染。
(3)高原脑水肿
①前驱期:患者在昏迷前均有较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如头痛、头昏、胸闷,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少数患者可呈现烦躁不安、谵妄、尿失禁或剧烈呕吐等。腱反射多数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②昏迷期:前驱期症状发生数小时甚至2~3天后,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进入昏迷期。可表现为意识丧失、发绀明显、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个别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
2、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慢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持续三个月以上不恢复者称为慢性高原反应。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心悸、气短、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颜面水肿,有时出现心律失常或昏厥。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是对高原缺氧的代偿性生理适应反应。表现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发绀和杵状指。血液黏滞性过高者有脑微血栓形成,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
(3)高原血压改变
久居或世居高原者通常血压偏低。血压低于90/60mmHg时,常伴有头痛、头晕、疲倦和失眠。血压升高者可诊断高原高血压。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很少引起心和肾脏损害。高原高血压可合并高原心脏病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少数高原高血压患者也可转变为高原低血压。
(4)高原心脏病
多见于高原出生的婴幼儿。成年人移居高原6~12个月后发病。患者有心悸、气短、胸闷和咳嗽。右心衰竭者有发绀、水肿、颈静脉怒张、心律失常、肝大和腹水。有的患者间断出现上气道阻塞、睡眠呼吸暂停和打鼾。
症状-并发症:
1、肺部感染
多见于脑水肿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脑水肿患者由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体位变化少,咳嗽反射迟钝,痰易停留在肺组织而滋生细菌,发生肺部感染,常合并体温的升高。
2、急性心力衰竭
是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高原脑水肿患者,多因机体重度缺氧、心肌损伤以及脑干水肿等因素所导致,临床表现可见端坐呼吸、低血压、大汗或四肢对称性水肿等。
3、休克
是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严重并发症,是患者机体细胞受损、代谢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可导致昏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冷汗等症状,需要及时对症治疗,消除病因,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呼吸内科范畴,患者可去呼吸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尽量着宽松衣裤,方便医生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尽量减少活动,降低机体氧耗,最好由家属或随行人员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呢?
2、您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严重程度如何?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有去过高原吗?
6、您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进入高原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肺部CT、头颅CT、超声心动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口周、指(趾)发绀,还可以了解患者的神志情况。
2、听诊
通过听诊可以了解患者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以及心脏有无异常杂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慢性者红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细胞比容增加。
2、尿常规
部分高原肺水肿患者可出现蛋白尿。
3、血气分析
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缺氧情况,从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4、脑脊液检查
高原脑水肿患者脑脊液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有红细胞。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慢性高原心脏病患者表现电轴右偏、肺型P波、右心室肥大劳损、T波倒置和(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2、肺功能检查
此项检查主要用于判断高原肺水肿患者肺部小气道功能,部分患者肺功能无异常,少数也出现肺功能降低。而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患者肺活量减少,峰值呼气流速降低,每分通气量下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高原肺水肿患者胸片显示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模糊阴影。高原心脏病者表现肺动脉明显突出,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5mm,右心室增大。
2、肺部CT
与X线相比,肺部CT更有助于高原肺水肿的早期诊断。
3、头颅CT
对判断高原性脑水肿患者病情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超声心动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检查能更直观测量心脏大小,观察心脏动态,有助于医生较好地判断患者的心脏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进入高原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史,以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旦确诊,首先应改善患者机体的缺氧状态,控制疾病进展。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对症治疗:
1、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易地治疗
症状不缓解或恶化者,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
(2)氧疗
一般适用于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患者。及时给患者提供氧疗,能最大程度降低细胞、组织及器官损伤。
(3)降低颅内压
一般适用于颅内压骤升的脑水肿患者。颅内压增高有加速脑细胞损害的风险,应及时给予脱水剂及利尿剂。
(4)控制感染
急性期若出现发热则提示可能合并感染,应尽早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2、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易地治疗
在可能情况下,应转送到海平面地区居住。
(2)氧疗
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能缓解症状。
(3)其他
对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危重患者,如有血液黏滞度过高,静脉放血300~500ml降低红细胞数,放血后输入等量液体(生理盐水、右旋糖酐等)以促进血液流动,改进循环,使病情暂时好转。
治疗-药物治疗:
1、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急性高原反应
①头痛者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②恶心呕吐时,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
③严重病例,口服地塞米松,或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乙酰唑胺。
(2)高原肺水肿
①舌下含化或口服硝苯地平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症状。
②氨茶碱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首选药物,也是综合治疗的基础。
③呋塞米静脉注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
④严重者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⑤出现快速心房颤动时,应用洋地黄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或西洛他唑)。
(3)高原脑水肿
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静脉给予甘露醇注射液和呋塞米降低颅内高压。
2、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1)高原心脏病
高原心脏病心肌显著缺氧,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而出现心律失常,可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药,如毛花苷丙,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可暂时缓解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丙氯拉嗪、甲哌氯丙嗪、地塞米松、乙酰唑胺、硝苯地平、氨茶碱、呋塞米、氢化可的松、双嘧达莫、噻氯匹定、西洛他唑、甘露醇、毛花苷丙、地高辛、低分子量右旋糖酐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高原反应症状消退后,迅速登上更高地区可能再发。高原肺水肿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高原脑水肿治愈后,少数患者短期内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高原心脏病伴肺细小动脉硬化者即使转到平原,也难完全恢复正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转到平原后,一般在1~2个月逐渐恢复。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能会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使救治更为困难,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症状较轻者有自愈可能,症状较重者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缓解症状。
日常-总述:
高原适应不全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会因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可能会产生紧张、恐惧、烦躁、焦虑等消极态度,从而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2、护理措施
(1)患者自身应该正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增加对疾病与治疗的理解,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应从多方面积极开导病人,多支持、多理解,调动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
2、应尽量降低机体耗氧量,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锻炼,可以进行轻量的活动。
3、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物。
4、再次去高原前应做好充足准备,如加强锻炼、减重等。
5、保持乐观心态。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项目有胸部X线、血常规、心电图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低盐低脂饮食,尽量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如鱼汤、稀粥等。
2、多饮水,让体内保持充分的水分。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忌高盐高脂、油腻、生硬饮食,如动物肝脏、鱼肉、肥肉、坚果等。
3、避免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防止脑缺氧。
预防措施:
进入高原地区前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1、体检
对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应进行全面严格的体格检查,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高血压和贫血等患者均不宜进入高原。
2、适应性锻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使机体预先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和适应。
3、阶梯适应
建议初入高原者,进入3000m~4000m海拔高原时,每天上升海拔不宜超过500m,且每上升500m应休息3~4天;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
4、呼吸方法
运动试验证明,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有规律和节奏。进入高原者,在行走或攀登时,可将双手置于臀部,使手臂、锁骨、肩胛骨及腰部以上躯干的肌肉做辅助呼吸,助于增强呼吸系统的活动能力。
5、药物预防
到达高原后前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上山前适当使用乙酰唑胺、醋氮酰胺、地塞米松、硝苯地平、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片、复方丹参片、复方红景天等药物,对预防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可能有效,但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6、生活习惯
进入高原者应尽量注意保暖。不要进行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有利于习惯高原环境,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