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肱动脉损伤疾病概述: 肱动脉上接腋动脉(大圆肌下缘),下方止于肘窝下2.5cm处,再向下...
养生
疾病名称: 肱动脉损伤
疾病概述:
肱动脉上接腋动脉(大圆肌下缘),下方止于肘窝下2.5cm处,再向下则分成尺动脉及桡动脉两支。肱动脉损伤主要与外来致伤因素有关,如锐性致伤因素、钝性致伤因素及医源性致伤因素等,常见于枪伤及弹片伤、肱骨干及肱骨髁上骨折等。临床上常有伤口内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皮温下降等症状。经及时且正规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上臂
常见症状: 伤口内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皮温下降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主要病因: 主要与外来致伤因素有关,如锐性致伤因素、钝性致伤因素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动脉节段性测压、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血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X线检查、CT、MRI、血管造影检查、CTA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肱动脉损伤是最常见的周围动脉损伤之一,暂无具体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肱动脉损伤的病因主要与外来致伤因素有关,常见的发病原因有枪伤、弹片伤、锐器伤、钝性创伤、肱骨干骨折及肱骨髁上骨折等。
症状-总述:
肱动脉损伤主要表现为伤口内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皮温下降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肱动脉损伤还可出现血肿。此外,损伤肱动脉不同段,可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出血
主要表现为伤口内搏动性出血。
2、缺血
(1)受损血管的远端肢体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
(2)缺血组织苍白、厥冷、青紫或发绀。
(3)疼痛。
(4)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乏力等;感觉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触觉减弱或消失等。
3、血肿
血管损伤出血后,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易形成大小不等的血肿,血肿可逐渐增大。对于某些患者,血肿常为唯一的外在表现。血肿直径多为3~10cm,可伴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热、痛。
症状-并发症:
1、肱深动脉近端损伤,可导致截肢率明显增加。
2、肱动脉中段损伤可因血肿压迫或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前臂手部严重缺血性挛缩及正中神经功能障碍。
3、若为肱动脉下段损伤,可压迫肱动脉或引起肱动脉痉挛,导致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
4、如果失血过多,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就医-急诊指征:
1、伤口内搏动性出血。
2、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肢体远端苍白、皮温下降。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肱动脉损伤患者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根据患者情况可能会转诊至血管外科行专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奔波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4、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不适?
2、什么时候受伤的?
3、怎么受伤的?
4、出血量多吗?大概出多少血?
5、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3、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4、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受到锐性或钝性致伤因素,出现伤口内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皮温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血管损伤、病情是否稳定。若患者病情稳定,可能会对患者进行重复动脉节段性测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患者可能存在复合伤时,可能会对患者进行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复合伤;若患者病情不稳定,可能会进行血管造影为手术提供依据,或在术中进行造影。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一般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检查患者体温、呼吸、血压及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还会进行尿量、意识状态、皮肤颜色的检查,初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可能会出现体温降低、呼吸加快、血压降低、脉搏加快、尿少、意识模糊或皮肤苍白等表现。
2、专项检查
医生会重点对患者伤处及颅脑、胸、腹部做触诊及听诊检查,判断是否有内脏血管受损的可能,伤处可触到震颤、听到血管杂音等。其次对患者远端肢体的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及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判断是否有肢体血管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皮肤温度下降及乏力等肢体缺血症状。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监测动脉血气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酸碱平衡的情况,可帮助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及复苏状况。患者休克状态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会因换气不足或过度换气明显异于正常值(PaCO2正常值为36~44mmHg),出现酸中毒时,患者的动脉血酸碱度及碱缺失(BD)可出现异常。
2、动脉血乳酸盐测定
检测动脉血乳酸盐可以帮助估计患者休克及复苏的变化趋势,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当患者因失血后循环灌注不足引起高乳酸血症时,动脉血乳酸盐会明显高于异常值,正常值为1~1.5mmol/L。
3、血常规
可通过检查血红蛋白含量,判断患者失血量。
检查-其他检查:
动脉节段性测压是通过测量动脉近、远端不同水平面的收缩压与袖带之间的压力差别,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无损性检查。若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出现某一节段的压力差增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在创伤远处的部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呈现单相低抛物线波形,提示近端动脉阻塞;舒张期呈现高流速血流波形或逆向血流波,提示近端存在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和准确率不如动脉造影,但因其可在床旁检查、费用低廉、无创性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
2、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合并骨折、关节脱位及异物等。
3、CT检查
CT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合并骨折、动脉阻塞、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等,还可发现胸腹腔、纵膈及腹膜后的出血,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4、MRI(磁共振)检查
当患者可能存在复合伤时,MRI可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损伤动脉血流障碍。
5、动脉造影检查
动脉造影需要将导管插入患者血管,并通过导管向患者血管内注射造影剂,通过观察造影剂显示出的血管轮廓,帮助医生明确患者血管损伤的情况。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支架置入等治疗。对于病情危重急需手术的患者,术前或术中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损伤部位和范围,为手术提供依据。
6、CTA(CT血管造影)检查
CTA可以显示肱动脉损伤的部位及范围。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现病史,主要是外伤经历、症状等,结合体格检查,通常较容易明确诊断。确诊后,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合理选用辅助检查,明确患者的损伤性质及是否伴有复合伤。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而不是为了确诊反复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肱动脉损伤的治疗目的是保护患者生命、减少出血及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可通过生命支持治疗、手术、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对于出现合并伤的患者应及时处理。骨折、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整复、固定,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尽可能修复。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
(1)有明显体表伤口的患者应在彻底清创后选用抗感染治疗。
(2)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切口情况选用抗菌药物,Ⅰ类、Ⅱ类、Ⅲ类切口(切口清洁或污染)的患者应使用预防性抗感染治疗,Ⅳ类切口(感染切口)的患者应使用治疗性抗感染治疗。
(3)应尽量选用覆盖所有损伤部位重要污染菌的窄谱抗菌药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头孢唑林、对β-内酰胺类过敏患者选用克林霉素或大环内脂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
(4)未接受破伤风针的患者,可用青霉素类抗菌药口服,如青霉素G、甲硝唑、四环素、红霉素等。
2、注射破伤风针
可能感染破伤风的患者,应在对伤口彻底清创后尽早肌肉注射足量破伤风针。注射前会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并根据实验结果选用破伤风抗毒素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的不良反应较多,如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发热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适用于过敏试验阳性及年老体弱的患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
3、抗凝治疗
术后必要时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片等,预防移植物血栓形成。抗凝药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再出血,出现后应及时告知医生,酌情减量或停用。还可出现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对于既往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孕产妇应及时告知医生,以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青霉素G、甲硝唑、四环素、破伤风抗毒素、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片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最好在损伤后4~6小时内进行手术。研究发现,早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通常较好;若未及时手术,患者可能因血栓蔓延或肢体缺血等导致预后不佳,也可因组织粘连等原因增加手术难度及感染风险。常用手术方式为血管结扎术、血管侧面修补术、血管补片移植术、血管断端吻合术、血管移植术。
治疗-其他治疗:
对有移位之肱骨髁上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立即复位,一般采取手法复位加克氏针骨牵引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当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征象,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急救处理,如止血、纠正休克及吸氧等,保护患者生命。
1、止血
仍在出血的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用不同止血方法。止血时应做好时间标记。
(1)手指压迫止血:通常用于短暂应急,在头部和四肢动脉出血时,用手指压在近心端动脉处,阻断血流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2)止血带压迫止血:用止血带压迫止血,但其使用有一定原则和技巧,须由医务人员采用。
(3)绷带加压止血:用无菌纱布或敷料覆盖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4)无损伤血管钳止血:是指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并进行包扎。
(5)气囊导管止血:是指将气囊导管放置于受损血管,通过气囊充气压迫出血部位以止血。
2、纠正休克
出现休克的患者,应建立通畅的补液通路以及时补液、输血及纠正酸中毒,尽快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平衡。
3、吸氧
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未引流气胸及纵隔气肿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应尽快采用气管插管等通气方式,保护患者生命。
预后-一般预后:
患者预后与病情轻重及治疗措施密切相关。大部分轻中症患者若诊治及时得当,预后相对较好。重症及少数轻中症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截肢甚至死亡。
预后-危害性:
1、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由于缺血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截肢,对患者后续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2、若患者伤及重要大血管、救治不及时失血过多等,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预后-治愈性:
大部分诊断治疗及时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患肢制动、保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观察伤口及患肢血运,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锻炼。另外,患者应戒烟。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注意患肢保暖,以免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而痉挛。
3、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4、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和动脉痉挛,患者应避免吸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不适随诊。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肢制动,平置或略低于心脏水平,以保证肢体供血。
2、注意观察患肢的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和颜色等。
3、观察手术伤口有无出血、肿胀等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告知医生。
4、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2、如果失血过多,可进食含铁较多的食物,如有动物的肝脏和内脏,以及菠菜、芹菜、油菜、苋菜、番茄、杏、桃、李子、红枣、龙眼、荔枝、橘子、杨梅及菠萝等。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通过下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肱动脉损伤的发生。
1、避免打架斗殴,防止被利器划伤动脉。
2、提高警惕,避免意外造成的血管损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