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骨髓-胰腺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bone marrow pancreas syndrom...
养生
疾病名称: 骨髓-胰腺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bone marrow pancreas syndrome
疾病别名: 皮尔逊综合征、Pearson综合征
疾病概述:
骨髓-胰腺综合征(bone marrow pancreas syndrome),又称为皮尔逊综合征或Pearson综合征,于1979年由Pearson教授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线粒体遗传性疾病。本病主要由于线粒体DNA缺失或重排所致。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以贫血为首发表现,并常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肾脏、肝脏、肌肉、神经等多系统受累表现。骨髓-胰腺综合征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病总体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线粒体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发热、腹胀、腹泻、皮肤瘀点、瘀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少尿、无尿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线粒体DNA缺失或重排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尿生化、凝血功能、血清铁检测、骨髓象、病原学检查、基因检测、B超、X线、CT、MRI
重要提醒: 骨髓-胰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中位生存期为4年左右,患者多于婴儿期或儿童期死于感染或代谢危象,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仅30%患者可存活至10岁以上,近期研究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提高患者生存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骨髓-胰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国内报道数量极为有限,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Pearson综合征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骨髓-胰腺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线粒体DNA缺失或重排所致的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部位,因此任何器官都可能受到线粒体缺陷的影响。其中,约45%的患者存在共同的线粒体DNA缺失(4977bp);而其余患者可存在不同部位、不同范围的线粒体DNA缺失或重排。相关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取决于线粒体DNA缺失的数量和组织分布,而不是缺失的大小和位置。
症状-总述:
大多数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肝脏、肌肉、神经等多系统不同程度受累表现。另外,约1/3患者在出生时为低体重儿,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贫血
约98%的患者以贫血为首发表现,可为轻度贫血,也可为中至重度贫血,常见症状包括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促等。另外,部分患者可因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出现感染、出血表现。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
约77%的患者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常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厌油、恶心、乏力、嗳气、消瘦、腹泻等。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脂肪泻。
3、神经肌肉损害
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神经发育倒退、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吞咽困难、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
4、肾脏损害
儿童患者更容易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水肿、血尿、少尿、无尿等。
5、肝脏受累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黄疸、虚弱等,病情较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6、新生儿表现
约1/3患者为低出生体重儿,并在出生后即出现持续或间歇性乳酸酸中毒表现。
7、其他表现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脏受损、先天性畸形、脾脏萎缩等表现,也有少量报道。
症状-病情发展:
本病呈进行性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患者存活3年以上时,可进展为Kearns-Sayre综合征(KSS)。KSS的特点包括进行性眼外肌麻痹、骨骼肌无力、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身材矮小、性腺功能衰竭等。
症状-并发症:
骨髓-胰腺综合征可并发乳酸酸中毒、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范可尼综合征、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Kearns-Sayre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代谢危象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头昏、心悸、呼吸困难、高热。
2、严重的鼻出血、呕血、咯血。
3、突然出现少尿、无尿。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乏力、面色苍白、发热、黄疸。
2、伴咳嗽、咳痰、腹胀、腹泻、呕吐、食欲减退、消瘦等。
3、近期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
4、生长发育迟缓、吞咽困难、眼球震颤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血液内科
本病属于血液内科诊疗范围,病情稳定的成人患者可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2、小儿科
病情较轻的儿童患者,可前往小儿科就诊。
3、急诊科
病情危急者,需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或您的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或您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新生儿的话)您的孩子出生多少天了?
3、您或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您或您的孩子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或您的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或您的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或您的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或您的孩子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或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0、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1、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或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或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或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或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头昏、乏力、发热、腹泻、皮肤瘀点、瘀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少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尿生化、凝血功能、血清铁检测、骨髓象、病原学检查、基因检测、B超、X线、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面色苍白、皮肤瘀点、瘀斑、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生长发育迟缓等,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判断有无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脏扩大、呼吸音异常、啰音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可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步态异常、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征阳性等异常,有助于评估神经系统受累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本病患者多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降低,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可以协助诊断,并用于病情监测。
2、血涂片
本病患者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可呈现明显大小不均,可发现异形、靶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亦可见到铁粒幼细胞,可以协助诊断。
3、血生化
本病患者血生化可出现多项异常,如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乳酸、乳酸/丙酮酸比值、血肌酐、尿素氮、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汁酸等升高,白蛋白降低,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及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代谢状态等。
4、尿生化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黄尿酸和犬尿喹啉酸排泄增加,提示色氨酸代谢异常。
5、凝血功能检查
本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有助于评估病情,指导治疗。
6、血清铁检测
患者可出现铁清除率增加及铁利用率降低,铁饱和度显著增加,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7、骨髓象
绝大多数患者的骨髓象粒系和红系祖细胞出现空泡现象,多数患者出现有核红细胞减少,铁染色显示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加,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8、病原学检查
由于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及肝功能异常,因此,临床上一般会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种类,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抗感染治疗。
9、基因检测
由于本病所有患者均存在线粒体缺失或重排,因此,线粒体DNA测序可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极大的帮助。其中,以线粒体DNA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最为可靠。
检查-影像学检查:
由于本病患者容易出现多脏器受累,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B超、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各重要脏器的受累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头昏、乏力、发热、腹泻、皮肤瘀点、瘀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少尿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尿生化、血清铁检测、骨髓象、基因检测、X线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骨髓-胰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线粒体疾病相同,由于尚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是减少患者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本病的治疗方式以对症处理为主,如贫血、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等是可以改善的,但严重感染、乳酸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往往是致命的。
治疗-对症治疗:
1、难治性贫血及出血
并非本病的致命因素,多数患者需接受长期输血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延长生存期2~10年左右。另外,有学者认为给予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减少输血次数。另外,存在出血倾向者,可根据凝血功能检查及凝血因子活性,必要时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血制品进行治疗。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可使用胰酶替代治疗,如胰酶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同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维生素E等。
3、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由于本病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是致命性的,因此,需给予适当补液、补充电解质及碳酸氢盐、二氯乙酸等积极对症处理。
4、防治感染
感染也是本病的致命性因素,因此,需高度重视,积极防治感染。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脾萎缩者,由于容易出现细菌感染,因此,可给予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提高中性粒细胞水平,预防感染。对于已出现继发感染者,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5、促进线粒体代谢
某些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L-肉毒碱、辅酶Q等,可以绕过缺失的呼吸链酶,促进患者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可能对部分患者有一定效果。
6、肝肾功能损害
由于患者常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因此,需积极给予保肝、降黄、护肾等药物治疗,如辅酶A、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等。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使用药物进行对症处理,详见对症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促红细胞生成素、胰酶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维生素D、维生素E、碳酸氢盐、二氯乙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B2、L-肉毒碱、辅酶Q、辅酶A、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数量较少,但相关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纠正部分患儿的血液学异常及持续的有机酸中毒。于是,学者们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骨髓-胰腺综合征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需终生治疗,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骨髓-胰腺综合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总体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仅30%左右的患者可生存到10岁以上,并且长期生存者有可能进展为KSS综合征,预后凶险。近期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早期即出现难治性贫血、出血、代谢酸中毒、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导致患者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即出现严重感染、高乳酸血症等,危及生命。
4、本病长期生存者,有可能进展为KSS综合征,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无法完全被治愈,部分患者经积极诊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部分发生严重感染、无法控制的高乳酸血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会危及生命,治疗难度极大。
预后-生存周期:
本病中位生存期为4年左右。
日常-总述:
由于本病为进展性疾病,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可以一定程度帮助缓解病情。此外,患者及家属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到院诊治,以及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难治性贫血、代谢酸中毒、肝肾功能损害、感染、出血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并且还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可能会对疾病产生恐惧,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关心、疏导患者,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多为患者介绍好转的病友,加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家属可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尽量陪患者多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一起听听音乐、讲讲故事、看看电视节目等,以及满足患者的小愿望,使患者达到精神放松、愉悦。
日常-用药护理:
由于本病患者常因严重感染或代谢酸中毒而死亡,因此,应积极防治感染和酸中毒,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相关药物,切不可私自停药或调整用药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正常流动。
2、患者应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于劳累。
3、贫血及出血等得到控制后,患者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室内散步、骑自行车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剧烈运动、久坐、久站等。另外,患者在运动时应注意防护,避免跌倒、磕碰等。
4、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换衣裤,可使用碳酸氢钠漱口水和碘伏坐浴,防止口腔、肛周感染。
5、应避免过多出现在公共场所,减少人员探视,预防交叉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平时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新发不适、症状加重等,须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由于本病呈进行性发展,因此,需遵医嘱,定期到院复查,长期随访。
日常-特殊护理:
由于患者多需要长期输血治疗,因此,在每次输血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皮疹、瘙痒、尿色加深等输血不良反应。如有上述反应,应及时到院就诊。
饮食调理:
本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易并发感染,饮食上应注意清洁,避免腌制及剌激性食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经常输血的患者可伴有铁过载,应避免进食过量的含铁丰富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尽量做到少食多餐,烹煮方式以蒸煮为宜。
2、提倡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选择富含优质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蛋类、乳类、鱼肉、瘦肉、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笋、生菜等。
3、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如蜂蜜、米、面、马铃薯等。但若有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则应控制热量的摄入。
4、存在出血倾向者,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新鲜绿叶蔬菜为主,如苜蓿、菠菜、香菜、西蓝花等。
5、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限制每日盐的摄入量,并根据病情,调整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另外,可以多吃一些高钙低磷的食物,如牛奶、芝麻酱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腌制及剌激性食品,如辣椒、胡椒、腌菜、腌肉、浓茶、咖啡等。
2、戒烟戒酒。
3、长期输血者,应避免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菠菜等。
4、忌暴饮暴食。
5、忌生冷、过硬食物。
6、肾功能不全者,应限制富含钾的食物,如黄豆、青豆、动物内脏、韭菜、香蕉等。
预防措施:
本病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避免近亲结婚、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等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