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疾病英文名称: allergic granulomatous ang...
养生
疾病名称: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疾病英文名称: allergic granulomatous angitis
疾病概述: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us angitis)是一种少见的可累及多系统小至中等血管的血管炎。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接种乙肝疫苗、脱敏、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特点是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轻度发热,经几个月或几年后发生其他器官(如心、肝、脾、肾、肠及胰腺等)弥漫性血管炎,很多患者在疾病后期会有皮肤损害。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暂不明确是否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其他
常见症状: 哮喘、发热、丘疹、腹痛、咳嗽、结节、紫癜、溃疡
主要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接种乙肝疫苗、脱敏、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血液检查、X线检查、CT、MRI
重要提醒: 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有生命危险,若怀疑本病请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分为三期。
1、第一期
可持续数年,包括发热、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特点是发生于成人)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第二期
是血管炎期,特征是累及几乎所有的系统,70%的患者有皮损。
3、第三期
特征是过敏性鼻炎、哮喘及高血压和周围神经病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相关文献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为(0.5~6.8)/100万,患病率为(10.7~13)/100万。在哮喘人群中,本病发病率较高,可达(34.6~64.4)/10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据相关文献显示,本病发病年龄多见于40~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家族聚集性及种族倾向性。
病因-总述: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接种乙肝疫苗、脱敏、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症状-总述: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特点是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轻度发热,经几个月或几年后发生其他器官(如心、肝、脾、肾、肠及胰腺等)弥漫性血管炎,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血管炎期的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1、本病分期不同其症状也不尽相同。
(1)第一期可持续数年,包括发热、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哮喘(特点是发生于成人)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此期的哮喘开始于成人,这与过敏性哮嘴不同。
(2)第二期是血管炎期,特征是累及几乎所有的系统,包括心脏、肺、肝、脾、神经、胃肠道、胰腺、肾、泌尿生殖道、肌肉骨骼系统。70%的病例有皮损。
(3)第三期特征是过敏性鼻炎、哮喘、高血压(因肾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呼吸道症状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肺炎。
2、皮损表现
约50%的病例在整个病程中有皮肤损害,往往发生于疾病的后期。其中约5%有皮肤血管炎的表现。可触及性紫癜和浸润性结节是常见的皮损,常位于头皮及四肢伸侧。手指可有坚实的无痛性丘疹,也可有血疱、坏死性网状青斑、游走性红斑、风团样疹、雷诺现象、指趾缺血、无菌性脓疱或水疱和浸润的丘疹。有报道在腭部可发生疼痛性溃疡。
3、眼部病变
眼部病变比较少见,也为血管受累引起。表现为眼色素层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病变、巩膜和神经炎,也可有眼睑和结膜的肉芽肿改变,还有报道发生视网膜分支静脉闭塞、眼眶假瘤改变。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引起器官的严重损伤,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引起死亡。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皮肤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出现症状后都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3、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4、您发病前有用过什么药物或接触什么特别的东西?
5、您之前有免疫系统疾病吗?
6、您发病前有感染性疾病吗?
7、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吸烟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的疾病能治好吗?
3、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您推荐哪些方法?
4、我的疾病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吗?
5、我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吗?
6、是否需要复查?大概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哮喘、发热、丘疹、腹痛、咳嗽、结节、紫癜、溃疡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询问相关情况,然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者行组织病理检查、血液检查、X线检查、CT、MRI等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通过抽血化验,可观察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10%,提示有炎症发生。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此检查是皮肤疾病较常用的检查之一,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医生会对需要取皮损的部位进行消毒麻醉,并切取部分特征性的皮损组织,制成标本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本病病理检查提示为小至中等血管(静脉和动脉)的血管炎,不仅累及浅表细小静脉,也累及较深、较大的血管,血管外肉芽肿形成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检查、CT、MRI等检查,用来判断肺脏、鼻窦等情况,评估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既往的用药史、发病史等相关情况,以及哮喘、发热、过敏性鼻炎、丘疹、腹痛、咳嗽、结节、紫癜、溃疡等典型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血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结果,通常不难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伴多血管炎肉芽肿病、继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细胞增多综合症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无肉芽肿性炎、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表现。结合其特点可与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鉴别。
2、伴多血管炎肉芽肿病
肾小球炎发生率高,心脏或外周神经累及较少。结合其特点可相鉴别。
3、有继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
因药物、寄生虫、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引起。结合其特点可相鉴别。
4、嗜酸细胞增多综合症
有瘙痒、湿疹或荨麻疹性皮损,有口腔溃疡和血管性水肿的表现。结合其特点可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减轻皮损及对其他器官的损伤。主要通过激素治疗,如累及其他系统或比较顽固的患者,可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接触致敏物质。
2、保持皮损处及周围皮肤清洁。
3、注意保护皮损处,尽量减少摩擦。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
2、其他
累及其他系统或病情比较顽固的患者,可加用细胞毒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可单用环磷酰胺或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可首选环磷酰胺间隙冲击治疗诱导病情缓解,然后用硫唑嘌呤治疗;此外还可用利妥昔单抗、美泊利单抗、奥马珠单抗等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利妥昔单抗、美泊利单抗、奥马珠单抗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积极治疗,有可能累及心脏,严重时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
日常-总述:
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帮助身体恢复。同时要调节好自身的心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日常-心理护理: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不要从事剧烈的劳动或运动。
3、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排解生活中的压力。
4、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患者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利于身体恢复。少吃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饮食建议:
1、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
2、以清淡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浓茶、咖啡等饮料也要少喝。
2、少吃油腻、油炸的食物。
3、不要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进食量。
预防措施:
1、积极去医院检查过敏原,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该类物质。
2、增强体质,注意保暖。
3、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