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惊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infantile convulsion疾病概述: 急...
养生
疾病名称: 急惊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infantile convulsion
疾病概述:
急惊风(acute infantile con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临床以来势急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昏迷为特征。发生与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等因素有关。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以1~5岁儿童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如发病次数少,持续时间短,一般预后较好,但反复发作,抽搐持续时间长,预后不佳。本病属西医学小儿惊厥。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昏迷
主要病因: 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
重要提醒: 突然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尽可能配合查明原因,避免病情加重耗伤阴液,增加治疗难度。
临床分类:
1、外感风热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持续,或突然发热,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烦躁,昏迷,抽搐,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2、温热疫毒
主要表现为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病过程中,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烦躁口渴,突然出现肢体抽搐,神志昏迷,面色发青,舌质红,苔黄,脉数。
3、暑热疫毒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持续高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反复抽搐,剧烈头痛,呕吐,或嗜睡,或皮肤出疹发斑,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等危象。
4、湿热疫毒
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神志昏迷,胡言乱语,烦躁不安,反复抽搐,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暴受惊恐
主要表现为平时情绪紧张,胆小易惊,暴受惊恐后出现惊惕不安,喜投母怀,面色时青时白,甚至抽搐、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1~5岁儿童。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等因素有关。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病机围绕热、痰、惊、风的演变与转化。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风热
小儿肺脏娇嫩不足、卫外功能未固,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外感邪毒侵袭后的抗御能力均较差,加上小儿寒热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不当,风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传变入里,热极生风,或热盛生痰,痰盛动风,发生急惊风。
2、感受疫毒
小儿形气未充,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易为疫疠时邪侵袭而发病。冬春季节感受温热疫毒,不能及时清解,内陷厥阴;夏季感受暑热疫毒,邪炽气营,蒙蔽清窍,引动肝风;或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均可发为急惊风。
3、暴受惊恐
小儿神志发育未臻完善,心脑功能不全,对外界一切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和防范,如果突然遇到异常情况,或听到特异声响常致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扰动神明,发为急惊风。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来势急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昏迷为特征。以痰、热、惊、风四证为主要临床特点。但在惊厥之前,常有发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时发惊啼,或昏睡等先兆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一般类型
突然起病、意识丧失、面部潮红或青紫,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阵挛抽搐,严重者出现呼吸不整、青紫或大便失禁;持续数秒至数分或更长;伴或不伴嗜睡或昏迷。
2、特殊类型
新生儿急惊风,无定型多变的异常动作,如呼吸暂停、不规则,两眼凝视、阵发性苍白或发绀。婴幼儿急惊风,有的仅表现为口角、眼角抽动,一侧肢体抽动或双侧肢体交替抽动。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如果出现起病急骤,持续高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反复抽搐,剧烈头痛,呕吐。
2、或者持续高热,神志昏迷,胡言乱语,烦躁不安,反复抽搐,腹痛,呕吐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平时情绪紧张,胆小易惊,暴受惊恐后出现惊惕不安。
2、或者高热持续,或突然发热,伴有头痛,鼻塞,咽痛,头痛,烦躁,昏迷,抽搐。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或者根据基础疾病,到神经内科、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
3、怀疑有脑部肿瘤等疾病可能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高热肢体反复抽搐,神志昏迷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烦躁、呕吐、头痛等?
3、之前有得过什么疾病吗,是怎么治疗的?用的什么药物?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
6、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7、最近有没有突然受到惊吓的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出现抽搐、高热、昏迷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头部胸腹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除作血常规外,必要时,做电解质、血生化、肝肾功能等测定,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确定病情,监测治疗效果。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措施。腰椎穿刺后需平卧6小时,以免脑脊液压力减低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疼。颅压明显增高时,不宜作腰穿,以免引起脑疝。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脑电图
对癫痫、脑瘤、脑炎、脑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头颅CT检查
检查目的是排除脑部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是惊风的辅助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夜来势急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抽搐、昏迷症状的痫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患儿常有感受风热、疫毒之邪或暴受惊恐病史。
2、临床表现
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为多见,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发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原发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
3、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行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协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急惊风与痫证
痫证又称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识异常病证,以突然发病,神识不清,口吐涎沫,牙关紧闭,面目上视,严重的突然昏倒,四肢抽搐,或口中作猪羊叫声,移动时自醒为特点,可反复发作,一般不伴发热。年长儿较为多见,多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有异常,可见尖、棘波等癫痫波形。而急惊风无此类表现,故可与本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之儿科急危重症,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法则。若外感时邪化热所致惊风,宜疏风清热,息风定惊;若湿热秽毒,蕴结肠腑,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宜清热化湿,解毒息风;若暴受惊恐,神明受扰,气机逆乱,宜镇惊安神,平肝息风。在急惊风的治疗中既要重视息风镇惊,又不可忽视原发疾病的处理,要分清标本缓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外感风热
(1)若出现高热不退的患者,可加生石膏、羚羊角等。
(2)若出现喉间痰鸣音的患者,可加用天竺黄、胆南星等。
(3)若出现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黄芩、大黄等。
(4)若出现抽搐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全蝎、蜈蚣等。
2、温热疫毒
(1)若热重的患者,可加用紫雪丹。
(2)若出现昏迷、烦躁不安的患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
(3)若痰盛的患者,可加用天竺黄、胆南星等。
(4)若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等。
(5)若出现反复抽搐的患者,可加用全蝎、蜈蚣等。
3、暑热疫毒
(1)若出现神志昏迷较的患者,可选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若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玄明粉等。
(3)若出现呕吐的患者,可加用半夏、竹茹等。
(4)若皮肤出现瘀斑的患者,可加用大青叶、丹参、紫草等。
4、湿热疫毒
(1)若出现呕吐腹痛的患者,可加用玉枢丹。
(2)若出现大便脓血的患者,可用大黄水煎灌肠。
(3)若出现昏迷不醒,反复抽搐的患者,可选用紫雪丹、至宝丹。
(4)若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浅促,脉微欲绝的阳气欲脱的患者,可急服参附龙牡救逆汤。
治疗-药物治疗:
1、外感风热
(1)方药: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防风、牛蒡子、钩藤、僵蚕、蝉蜕。
(3)中成药:儿童回春颗粒、小儿牛黄散。
2、温热疫毒
(1)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2)常用中药:羚羊角、钩藤、石菖蒲、川贝母、桑叶、菊花、白芍、僵蚕、栀子。
(3)中成药:八保惊风散、牛黄镇惊丸。
3、暑热疫毒
(1)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栀子、生石膏、生地黄、黄连、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牡丹皮、羚羊角、钩藤、僵蚕。
(3)中成药: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4、湿热疫毒
(1)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黄柏、栀子、黄芩、白头翁、秦皮、钩藤、全蝎、赤芍。
5、暴受惊恐
(1)方药:琥珀抱龙丸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2)常用中药:琥珀、胆南星、朱砂、天竺黄、黄连、当归、全蝎、钩藤、石菖蒲。
(3)中成药:小儿惊风散。
治疗-相关药品:
儿童回春颗粒、小儿牛黄散、八保惊风散、牛黄镇惊丸、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小儿惊风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1)外感风热的患者,选取穴人中、合谷、太冲、手十二井或十宣、大椎。其中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手十二井或十宣点刺放血;其他各穴施捻转泻法,强刺激。
(2)感受湿热疫毒的患者,选取穴人中、中脘、丰隆、合谷、内关、神门、太冲、曲池,施提插捻转泻法。
(3)暴受惊恐的患者,选取穴印堂、内关、神门、阳陵泉、四神聪、百会,施捻转泻法。
2、西医治疗
惊厥急症处理的目的是防止脑损伤、减少后遗症,但对症治疗的同时尽可能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是解除惊厥发作的根本。当一种抗惊厥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重复应用一次或与其他药物更替使用,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同一药物,以免引起蓄积中毒。
治疗-治疗周期:
急惊风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急惊风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发病次数少,持续时间短,一般预后较好,但反复发作,抽搐持续时间长。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1、如果高热不退,反复惊搐,或者持续抽风不止,神志不清的患者,预后较差。
3、有的患者未能及时治疗,耗伤阴液,增加治疗难度和生命危险。
预后-治愈性:
一般只要把痰热解除,惊搐即可缓解,惊搐停止后神志也能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急惊风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治愈,或者喂养不当、调护失常等,可以使病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多情感交流,保持衣物清洁、保持周围环境舒适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如有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应鼓励、疏导患儿,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使情志舒畅,避免因恐惧、惊慌而诱发本病。
2、对于因惊恐而发生急惊风的患儿,要给予特别的心理安慰,同时要保证孩子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与平静。
日常-用药护理:
1、惊厥停止后方可灌服药物,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给药。
2、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不可强行灌服。
3、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遵循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原则。
4、饮食所伤的患儿,服用四磨饮或保和丸应化水频服,达到消除积食、通畅胃肠气机的目的。
5、风热发搐患儿,中药宜温服,药后盖被安卧,汗出后及时用毛巾擦干,防止复感外邪。
日常-生活管理:
1、室温宜凉爽,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和噪音。
2、患儿抽搐控制后加强功能锻炼,保持肢体功能位,予肢体被动运动。
3、口腔疾患有异味者,用银芩汤擦洗口腔或漱口,有炎症或溃疡者,涂以锡类散或冰硼散。
4、惊风发作时立即实施抢救。令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以便痰涎及呕吐物流出,避免阻塞呼吸道。
5、重视皮肤护理,可用中药汤剂擦浴,及时更换尿片及衣服,便后及时用温水擦浴,以防压疮的发生。
6、床旁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坠地摔伤。
7、发作时应有人守候患儿身旁,避免碰伤、坠伤,不可强行按压,以免造成骨折。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惊风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面色、脉象、出汗便等情况,以辨别急惊风还是慢惊风。
2、若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摇头弄舌,咬牙,时发惊啼,多为惊风先兆,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防范措施。
3、注意观察患儿抽搐程度、次数、持续时间,两次抽搐间意识恢复情况,辨别病情轻重。
4、注意观察抽搐发生的部位、类型及发生的时间,寻求病因。
5、注意抽搐与高热的关系,是否热退抽搐则停止,辨别是否属于高热惊厥。
6、学龄儿童如有惊厥反复发作,发作时常口吐白沫,缓解后精神如常,应鉴别是否属于癫痫发作。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可予流质及半流质,忌食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伤阴动火,加重病情,抽搐时禁食。惊厥后宜多食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等代水喂服,痰多者宜食白萝卜汁、荸荠汁或给竹沥水以清热化痰。
饮食建议:
1、风热发搐患儿高热伤津,应多饮开水,可用梨汁、藕汁、鲜芦根汁、西瓜汁代茶饮。
2、湿热疫毒患儿,必要时可鼻饲流质饮食,用五汁饮或绿豆汤代茶饮。
3、惊恐惊风患儿,平时可以常食用补心养血之品,如桂圆、大枣、莲子猪心安神汤。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以及年糕、粽子等。
3、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等因素有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生活调适,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保持居室安静,空气流通。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对传染病患儿注意隔离。
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有规律地运动锻炼,保证充足睡眠。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做好保健,加强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4、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小儿的衣服。
5、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搭配,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惊恐,减少疾病,防止惊风的发生。
6、创造条件参加娱乐活动,使患儿心情舒畅,情志条达,多到户外活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