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脊髓出血性疾病疾病英文名称: spinal cord hemorrhagic disea...
养生
疾病名称: 脊髓出血性疾病
疾病英文名称: spinal cord hemorrhagic disease
疾病别名: 椎管内出血、脊髓出血、脊髓出血性病变
疾病概述:
脊髓出血性疾病(spinal cord hemorrhagic disease),又称为椎管内出血、脊髓出血或脊髓出血性病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内血管破裂出血性疾病。本病主要由于脊髓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抗凝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肿瘤等多种原因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背痛、腰痛、偏瘫、四肢瘫、截瘫、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排便障碍、排尿障碍等。脊髓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性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脊髓、脊柱
常见症状: 背痛、腰痛、偏瘫、四肢瘫、截瘫、肌肉颤动、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头痛、呕吐、颈硬、排便障碍、排尿障碍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脊髓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抗凝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肿瘤、脊髓静脉性梗死及硬膜外麻醉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CT、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脊髓出血性疾病,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严重脊髓功能障碍,因此需及时到院救治。
临床分类:
1、按出血部位分类
脊髓出血性疾病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脊髓内出血。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脊髓内出血较为多见,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很罕见。
2、按照病因分类
脊髓出血性疾病也可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自发性脊髓出血性疾病、继发性脊髓出血性疾病两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脊髓出血性疾病是一组较为少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约为0.1/10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外伤、脊髓血管畸形等患者。
病因-总述:
脊髓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脊髓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抗凝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肿瘤、脊髓静脉性梗死及硬膜外麻醉等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硬膜外出血的病因
可因外伤、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和抗凝治疗等引起。也有小部分患者病因不明,为特发性出血。
2、硬膜下出血的病因
是最为少见的脊髓出血类型,与硬膜外出血病因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外伤、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和抗凝治疗等。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包括外伤、腰椎穿刺、血液病、抗凝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脊髓肿瘤等。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起始症状;脊髓肿瘤引起者,以腰段水平的室管膜瘤最为多见。
4、脊髓内出血的病因
脊髓内出血以外伤引起者最为多见,其次为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抗凝治疗和脊髓内肿瘤等。
症状-总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其中,脊髓内出血后,患者可立即出现剧烈的背痛,随后出血平面以下出现全瘫、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伴有脑膜刺激征;硬膜外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特点是突发的剧烈放射性背痛、偏瘫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脊髓内出血表现
脊髓内出血后,患者通常立即出现急剧的背痛,随后出血平面以下出现全瘫、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之后,患者可出现脊髓休克现象,表现为与出血脊髓节段相对应的肌肉颤动和肌腱反射消失。脊髓休克期后,症状可转为痉挛性瘫痪。同时,患者还可能存在血压波动、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多汗、腹胀等交感神经损害症状。上颈段髓内出血会严重影响呼吸,病情较重者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2、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临床表现为突然的腰背部剧烈疼痛,多为神经根性痛,脊椎两旁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可伴有头痛、呕吐、颈硬等表现。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头痛可较快消退,而脊髓症状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加重。
3、硬膜外出血及硬膜下出血表现
特点是突发的剧烈放射性背痛、偏瘫,也可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伴排便、排尿障碍等。
症状-并发症:
脊髓出血性疾病可并发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盂积水、尿毒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压疮、痉挛性瘫痪、神经性骨化性肌炎等。
就医-家庭处理:
脊髓外伤患者从受伤现场运送至医院内的急救搬运方式至关重要。在急救搬运时,不要让患者站立或者坐起,也不可采取一人抬头,一人抬脚或搂抱的搬运方法,以免患者的脊柱出现屈曲或扭转,加重脊髓的损伤。正确的方法是采用担架、木板或门板运送,将伤员平托至担架上;或采用滚动法,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担架上。搬运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患者的头颈部和躯干的伸直,以免加重损伤。
就医-就诊科室:
1、神经内科
病情平稳者,可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重者,应去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发病的?发病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2、有无血液系统或脊髓等相关疾病?
3、有无外伤或手术史?
4、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是否进行过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3、如何进行治疗?
4、我需要住院吗?需要手术吗?
5、治疗时间大概多久?
6、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7、这个病会影响我以后的生活吗?我会瘫痪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背痛、腰痛、偏瘫、四肢瘫、截瘫、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排便障碍、排尿障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CT、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医生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病情严重者需急诊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
2、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医生通过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可以判断患者有无肌力及肌张力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深浅感觉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体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异常,有助于初步筛查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2、凝血功能
医生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并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3、脑脊液检查
患者通常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为血性且蛋白含量升高,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脊柱CT
对椎管内血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以明确血肿的范围。但CT常难以区分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
2、脊髓MRI
脊髓MRI是临床诊断脊髓出血性疾病最为重要的检查之一,MRI不仅可以精确显示椎管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还能够明确出血的原因(如椎管内血管畸形、肿瘤等)。
3、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可发现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炎、血肿、肿瘤等特征性改变,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如背痛、腰痛、偏瘫、四肢瘫、截瘫、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排便障碍、排尿障碍等,再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CT、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急性脊髓炎、脊髓梗塞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患者在发病前常有感染史,由首发症状到病情高峰发展相对缓慢,脊髓腔阻塞征象不明显,脑脊液亦不含红细胞。
2、脊髓梗塞
脊髓梗塞患者发病较为缓慢,通常神经根刺激症状不明显,脑脊液一般不含有红细胞,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梗塞病灶。
治疗-治疗原则:
脊髓出血性疾病如延误治疗时机,将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因此,临床怀疑脊髓出血者,应尽快明确诊断,确定脊髓出血的类型及病因,及时给予救治。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对症治疗:
1、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镇痛剂治疗。
2、烦躁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治疗-药物治疗:
1、维生素K
适用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可以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脊髓组织的损伤,减轻脊髓水肿,同时能够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营养神经药物
适用于急性期后,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K、泼尼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
治疗-手术治疗:
1、高度怀疑或已经确诊为椎管内血肿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并尽快清除血肿,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2、因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者,可根据畸形大小和分布范围,选择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切除。
3、因脊髓肿瘤引起者,应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切除肿瘤病灶。
治疗-治疗周期:
脊髓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脊髓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停用一切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等药物。
2、保持患者呼吸道及大小便通畅,维持心肺正常功能,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防治感染和压疮形成。
3、可给予止血剂,对于防治继续出血具有一定作用。
4、可适当给予脱水剂,减轻脊髓水肿。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变性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一般而言,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经积极诊治,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有可能治愈;而脊髓内出血者,预后较差,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头痛、瘫痪等不适,甚至使患者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本病可引起尿毒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3、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甚至导致永久性截瘫。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部分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者,经积极诊治,本病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脊髓内出血者,则很难被治愈。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日常-总述:
脊髓出血性疾病具有致残性,而且还可影响大小便功能,患者容易失去治疗和生活的信心,家属除了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外,还需加强生活护理,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日常-心理护理:
脊髓出血性疾病患者常因瘫痪、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而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也可通过与医生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可取得的效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
2、大便费力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开塞露或甘油等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2、家属应协助患者完成洗漱、穿衣或大小便等。
3、卧床患者应给予柔软舒适的床垫,有条件者可选用气垫床,并定时给患者翻身,一般为每2小时翻身1次,也可在受压部位及骨突处贴减压贴进行保护,防止压疮。
4、每日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部位,以松弛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5、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日常-病情监测: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病情反复或有加重的趋势,应立即就诊。
2、注意监测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饮食调理:
正确合理的饮食对病情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中,要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均衡。
饮食建议:
1、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可给予瘦肉粥、鸡蛋羹、鸡汤等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
2、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防止便秘。
3、进食或饮水时,速度易缓慢,避免发生呛咳或窒息。
饮食禁忌:
1、忌烟忌酒,尽量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功能饮料等刺激神经的饮品。
2、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3、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减少食用烧烤、烟熏、腌制食品。
4、病情恢复期间,还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等原发性疾病。
2、尽量避免腰椎穿刺等有创性检查或治疗,若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此类检查,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
3、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不做危险的运动或娱乐项目(如蹦极等);驾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高空作业者,需做好安全防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