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性细菌性痢疾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急性细菌性痢疾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疾病别名: 急性菌痢
疾病概述:
急性细菌性痢疾(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又称急性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在我国,其属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小儿多见。患者通常有全身中毒性及消化道不适反应等表现,并同时伴随畏寒、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畏寒、发热、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主要病因: 志贺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急性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
临床分类:
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将本病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
2、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急性细菌性痢疾在乙类肠道传染病中发病率居首位。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小儿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终年散发,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病因-总述:
急性细菌性痢疾由感染志贺菌引起。志贺菌属包括痢疾志贺菌(A群)、福氏志贺菌(B群)、鲍氏志贺菌(C群)、宋内志贺菌(D群)4个群,在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多见。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也可因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肠道分泌型IgA的阻断作用而不能致病。致病力强的志贺菌进入人体也可引起发病。当人体低抗力下降时,少量细菌也可致病。
病因-基本病因:
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生长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包括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1、不注意饮食卫生
志贺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上能生存10天左右。进食生冷食品、果蔬前不注意清洗等,都可能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2、抵抗力下降
过度劳累、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增加。
症状-总述: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数小时到7天不等,大多数为1~2天。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但不同类型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有时为脓血便,此时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每天排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一周左右自愈,少数转为慢性。
3、重型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可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脱水严重。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中毒性休克,心、肾功能不全,败血症等病变。
4、中毒性菌痢
以2~7岁儿童为多见,成人偶有发生。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为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心率加快、脉细速、血压逐渐下降,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重型病例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及生命。
(2)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惊厥、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3)混合型:此型兼有上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90%以上)。
症状-并发症:
1、志贺菌败血症
主要见于婴幼儿,以及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福氏志贺菌引起者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大便为黏液水样便或黏液血性便,多有严重脱水,少数患者无腹泻。可有嗜睡、昏迷及惊厥,亦可有麻疹样紫癜样皮疹,部分患者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有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肾衰竭及DIC。
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衰竭。
就医-就诊科室:
1、存在菌痢密切接触史,又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时,可及时去感染性疾病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2、病情危急、症状严重患者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腹部进行检查,可穿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最早出现症状在什么时候?
2、近期症状有缓解或加重吗?
3、您近期有过旅游经历吗?去过哪些地方?
4、您有饮用生水,生吃水果、蔬菜的情况吗?
5、您近期有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经历吗?
6、您近期有使用过什么药物吗?效果如何呢?
7、您做过相关检查吗?结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患病?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现在可选择哪些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回家后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畏寒、发热、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了解患者有无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
2、听诊
医生会用听诊器对腹部进行听诊,判断有无肠鸣音亢进等情况。
3、触诊
主要是对腹部进行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不适。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能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患者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10~20)×109/L。
2、粪便常规
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
3、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志贺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对标本要求低等优点,但较少使用。
4、免疫学检查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志贺杆菌的抗原,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
检查-其他检查:
必要时,还需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检查时患者取左卧位躺在检查床上,双腿屈曲。医生会先进行直肠指检,了解有无肿瘤、狭窄、痔疮、肛裂等情况,然后会将一根纤细、软质且有弹性的乙状结肠镜轻插入肛门,并缓慢向内部推动。医生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道的内部情况,必要时还可在肠内取标本进行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诊断-诊断原则: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多发于夏秋季,患者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并结合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的鉴别
(1)急性阿米巴痢疾
主要因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多不发热,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天数次,可有右下腹压痛;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浓重的腥臭味。根据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2)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患者可出现痢疾样症状,鉴别有赖于粪便培养结果。
(3)空肠弯曲菌肠炎
部分患者可能因家禽、家畜而致病。鉴别诊断依赖粪便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4)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因进食被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有进食同一食物集体发病病史。确诊有赖于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粪便中检出同一细菌或毒素。
(5)其他
急性菌痢还需与急性肠套叠、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相鉴别。
2、中毒性菌痢的鉴别
(1)休克型的鉴别
其他细菌亦可引起感染性休克,故需与本型鉴别。血及粪便培养检出不同致病菌有助于鉴别。
(2)脑型的鉴别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多发于夏、秋季,且有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乙脑起病后进展相对较缓,循环衰竭少见,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根据乙脑病毒特异性IgM阳性,可资鉴别。
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也有急起高热,内毒素所致的微循环障碍表现,可合并惊厥。但流脑多发于冬末春初,多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且常有头痛、颈强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
治疗-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消化道隔离,毒血症状重者必须卧床休息,饮食以流食为主。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粪便培养的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毒血症状重者必须卧床休息。
3、饮食以流食为主,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1)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小,耐药菌株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药物,首选环丙沙星。如非必要,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2)其他:头孢曲松、曲美匹林可应用于任何年龄组,阿奇霉素可用于成人治疗。
2、小檗碱(黄连素)
有减少肠道分泌的作用,有时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3、其他
腹痛剧烈者可用颠茄片或阿托品。
治疗-相关药品:
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曲美匹林、小檗碱、山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洛贝林、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颠茄片、阿托品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中毒性菌痢病情危急且严重,常需采取综合急救措施,并争取尽早治疗。
1、降温止惊: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退热药;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药或采用亚冬眠疗法。
2、纠正休克、酸中毒:快速给予合适液体补液。
3、改善循环障碍:可给予山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等药物,以改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
4、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主要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5、减轻脑水肿:对于脑型中毒性菌痢者,可酌情应用甘露醇治疗。
6、防治呼吸衰竭:可使用洛贝林等药物,必要时可应用人工呼吸机。
7、其他: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早期DIC表现者可给予肝素抗凝等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规范等多种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于1~2周内痊愈,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或带菌者。中毒性菌痢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
2、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部分患者病情较重,还可能出现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暂无相关权威数据资料。
预后-复发性: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预后-后遗症:
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可产生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等症状。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心态调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由于疾病的各种不适症状,患者常可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2)因菌痢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需适当隔离,因此隔离期间患者容易出现孤独感。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向亲友倾诉,还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缓解不良情绪。
(2)家属需多关心患者,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病情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4、每次排便后应用软纸轻擦肛门,温水清洗,必要时可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
5、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预防感冒。
日常-病情监测:
可检测每日的排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腹泻加重或出现其他新发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诊治。
饮食调理:
由于长期腹泻,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负担较重。日常宜清淡、均衡饮食,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刺激性饮食,有助于缓解不适,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建议:
1、适当少食多餐,必要时遵医嘱短期禁食。
2、建议吃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病情严重者可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肠负担。
3、多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少渣的食物,如瘦肉泥,新鲜且粗纤维少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忌油腻、霉变、腌制、熏制、坚硬、生冷食物。
2、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3、忌食粗纤维、胀气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
5、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采取各种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1、避免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3、不和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
4、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消灭苍蝇等昆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