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疾病英文名称: familial dysbetalipoprote...
养生
疾病名称: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疾病英文名称: familial dysbetalipoproteinemia,FD
疾病别名: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宽β病
疾病概述: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familial dysbetalipoproteinemia,FD),又称为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或宽β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富含的β-极低密度脂蛋白(β-VLDL)进行蛋白电泳时常移至β位置,而不是正常的前β位置,故而得名。本病主要由于载脂蛋白E(ApoE)基因突变所致。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另一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黄色瘤、肥胖、胸痛、胸闷、跛行等典型症状。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预后不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黄色瘤、肥胖、胸痛、胸闷、心悸、气促、跛行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载脂蛋白E(ApoE)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脂蛋白电泳、血脂检测、促甲状腺素检测、血糖、基因分子检测、超声心动图
重要提醒: 约40%FD患者可能在40~50岁左右出现冠心病,但本病对于治疗反应较好,积极诊治,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FD家族史者,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载脂蛋白E(ApoE)基因突变引起载脂蛋白E缺陷,造成ApoE与载体蛋白受体的连接能力下降,致使患者体内的乳糜微粒及VLDL无法被及时转运和消除,故而滞留在血管内,最终导致患者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出现一系列相应临床表现。其中,ApoE主要分为E2、E3和E4三种同工型,若患者只出现E4缺陷时,可不出现临床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合并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可使本病发病提前或加重。
症状-总述:
E4缺陷者,可无明显不适,多在体检时被发现。E2、E3缺陷者,可在20岁以后出现皮肤黄色瘤、角膜环、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典型表现,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并且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女性由于雌激素保护作用,多在绝经后发病。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黄色瘤
皮肤黄色瘤是本病的典型改变,其中,以掌纹条状黄色瘤最具有特征性,呈鲜黄色,沿手指、掌、腕横褶纹分布,高于皮肤表面,约50%未经治疗者可出现这种黄色瘤,具有诊断意义;此外,部分患者还可存在其他类型的黄色瘤,如结节状黄色瘤、肌腱黄色瘤等,但这些黄色瘤并非FD所特有。
2、角膜环
约11%的FD患者可在角膜和眼睑交界处出现黄白色脂质弧形条纹,是由胆固醇等脂质沉积的结果,但并非FD所特有。
3、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约40%患者出现冠心病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促等,男性通常在40岁左右出现,女性一般是50岁左右出现。另外,约1/3患者可出现外周动脉阻塞,出现跛行、下肢疼痛、溃疡、坏疽等。
症状-并发症: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可并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尿酸血症、痛风、脂肪肝、周围血管病变、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发现皮肤出现黄色瘤的?
2、有没有头晕、胸闷的症状?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7、家族中有类似症状的人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这个病遗传吗?
3、症状还会加重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黄色瘤、肥胖、胸痛、胸闷、心悸、气促、跛行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脂蛋白电泳、血脂检测、促甲状腺素检测、血糖、基因分子检测、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观察患者有无肥胖、皮肤及肌腱黄色瘤、角膜环、局部压痛、皮肤表面溃疡等,可以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心脏杂音、心率不齐、周围血管杂音等,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脂蛋白电泳
由于患者VLDL显著升高,血脂蛋白电泳多表现为β脂蛋白与前β脂蛋白融合的宽β带,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或无明显变化,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2、血脂检测
FD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升高,临床上主要根据两种血脂比值来判断FD可能,包括VLDL-胆固醇/血浆三酰甘油比值、VLDL-胆固醇/VLDL-三酰甘油比值。当VLDL-胆固醇/血浆三酰甘油比值≥0.3时,几乎具有确诊意义;当VLDL-胆固醇/VLDL-三酰甘油比值≥1.0时,具有很大诊断价值。
3、促甲状腺素检测
由于FD患者容易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一般需进行促甲状腺素检测,以评估患者甲状腺功能。
4、血糖
由于FD患者容易合并糖尿病,因此,一般需进行血糖检测,以筛查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指导后续治疗。
5、基因分子检测
由于ApoE的表型或基因型不会因其他因素而发生改变,因此诊断困难时,可以通过基因分子检测,明确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医生通过超声心动图,可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存在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口狭窄等异常表现,为本病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力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皮肤黄色瘤、肥胖、胸痛、胸闷、心悸、气促、跛行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血脂蛋白电泳、血脂检测、促甲状腺素检测、血糖、基因分子检测、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FCH)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FCH):FD主要需要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进行鉴别。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最常见的家族性血脂异常,与FD均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升高、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临床上容易出现混淆。两者的主要鉴别点在于,FCH患者很少见到各种类型的皮肤黄色瘤,患者血脂谱在不同时间可出现较大变化,血浆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而FD患者常出现手掌黄色瘤或肘/膝关节结节状黄色瘤,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程度相当,具有特征性的β-VLDL。鉴别困难时,可借助基因诊断,加以区分。
治疗-治疗原则: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首先,可以通过饮食治疗和纠正共存的代谢紊乱,患者血脂水平多可降至正常。若饮食治疗(6个月后)无效时,可采取药物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存在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者,应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必要时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2、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需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3、肥胖症患者,应通过营养、运动等方式积极控制体重,必要时给予减肥药物或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本病患者应首选饮食治疗,饮食原则为限制碳水化合物,限制并调整脂肪、胆固醇摄入,具体措施如下:
1、限制每日食物摄入的总热量,控制体重至理想水平。
2、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蔗糖、蜂蜜、甜食等,使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60%。
3、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20%,可使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脂肪,并减少胆固醇摄入量。
4、上述饮食方式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缺铁,可以通过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进行补充,如芝麻、芹菜、菠菜、豆制品、木耳等。
治疗-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
是首选的治疗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吉非贝齐
可以使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合成减少,抑制VLDL和ApoB合成,是降低甘油三酯的首选药物。
3、非诺贝特
可同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但不宜与其他贝特类及他汀类药物同时使用,与口服抗凝剂合用需谨慎。
4、烟酸
可与其他降血脂药物合用,降低本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但有可能引起严重皮肤潮红、瘙痒、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5、高纯度鱼油制剂
相关研究显示,鱼油制剂可以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进一步加强降血脂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烟酸、高纯度鱼油制剂
治疗-手术治疗:
严重肥胖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多需要终生治疗,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黄色瘤、肥胖、胸痛、胸闷、心悸、气促、跛行等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常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提前发病并加重病情。
4、本病可并发高尿酸血症、痛风、脂肪肝、周围血管病变、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多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血脂水平可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较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控制血脂水平,防止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若出现头痛、腹泻、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建议患者着宽松棉质衣物,勤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黄色瘤,防止出现感染。
2、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4、对于出现跛行、下肢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家属应加强陪护,防止意外。
5、建议肥胖者科学减重,保持合宜的体重水平。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饮食护理,限制碳水化合物,限制并调整脂肪、胆固醇的摄入。
饮食建议:
1、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2、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3、应保持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饮食,可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烹调菜品。
4、注意适量多饮水,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患者需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合理控制热能,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3、限制并调整脂肪、胆固醇的摄入,每天的胆固醇摄取量应在3000mg以内。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2、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规律锻炼,保持合宜的体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