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经期延长疾病英文名称: Prolonged menstruation疾病别名: 月水不断...
养生
疾病名称: 经期延长
疾病英文名称: Prolonged menstruation
疾病别名: 月水不断、经事延长
疾病概述:
经期延长(Prolonged menstruation)又称为月水不断、经事延长,是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证,临床以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为主要特征。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若合并月经过多,失治或误治,常可发展为崩漏。西医学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卵巢
常见症状: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B超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合并月经过多,发展为崩漏。
临床分类:
1、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精神倦怠,肢体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2、阴虚血热证
主要表现为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3、湿热蕴结证
主要表现为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伴有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小腹疼痛拒按;伴有面色晦暗,或面部褐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发病机理多由气虚冲任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湿热蕴结冲任,扰动血海;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热、湿热、血瘀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1)外邪客于子宫,邪与血相搏成瘀,瘀阻冲任胞宫,血不循经,致经期延长。
(2)经期产后,失于调摄,或不禁房事,或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湿热蕴结冲任,扰动血海,而致本证。
2、饮食不节
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制,过饥过饱,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本证。
3、情志失调
平时长期抑郁,或突然忿怒,或长期忧愁,情志内伤,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瘀阻冲任胞宫,血不循经,而致本证。
4、过度劳倦
(1)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致经期延长。
(2)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期延长。
5、久病体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导致本证。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为主要特征。若合并月经过多,或持续半月不净,有转为崩漏趋势,应引起重视。
症状-典型症状:
1、经期异常为主,行经时间超过7天,但2周以内能自然停止。
2、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3、可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有经量增多。
症状-并发症:
崩漏
月经延期的患者,经血失约,也可出现月经过多,若失治或误治,常可发展为崩漏。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
2、或伴有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小腹胀满或疼痛、腰酸等?
3、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经期延长的变化?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B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妇科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者盆腔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盆腔炎性疾病引起者,子宫等可有触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基础体温BBT测定
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2、诊断性刮宫
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若怀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应在月经第5天进行诊断性刮宫。
3、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
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血液系统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膜厚度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长达半月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崩漏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病史。
2、症状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半月方净,或伴有经量增多。
3、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B超检查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崩漏
崩漏患者阴道流血淋漓不断,易与经期延长混淆。但崩漏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而经期延长的月经周期是正常的,经期持续时间虽然超过7天以上,但2周以内能自然停止。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固冲止血调经为大法,重在缩短经期,以经期服药为主。气虚者重在益气摄血;阴虚血热者宜滋阴清热,安冲宁血;瘀血阻滞者以通为止。如确与节育环位置异常有关,须换环或取环处理。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气虚证
(1)若同时出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的患者,可加用桑寄生、续断、补骨脂、覆盆子等。
(2)若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饮食减少的患者,可加用砂仁、陈皮等。
2、阴虚血热证
(1)若伴有神情倦怠,肢体乏力,气短懒言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芪、山茱萸等。
(2)若出现咽干口渴的患者,可加用麦冬、石斛等。
3、湿热蕴结证
(1)若出现带下量多的患者,可加用车前子、薏苡仁等。
(2)若出现下腹热痛的患者,可加用忍冬藤、红藤、蒲黄、五灵脂等。
4、血瘀证
(1)若同时出现口渴,心烦,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黄的患者,可加用生地黄、黄芩、益母草等。
(2)若小腹冷痛的患者,可加用炮姜、小茴香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气虚证
(1)方药:举元煎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阿胶、艾叶、乌贼骨。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
2、阴虚血热证
(1)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
(2)常用中药: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
(3)中成药:葆宫止血颗粒、知柏地黄丸、功血宁胶囊。
3、湿热蕴结证
(1)方药:固经丸加减。
(2)常用中药:龟甲、白芍、黄芩、椿根皮、黄柏、香附、败酱草、鱼腥草。
4、血瘀证
(1)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蒲黄、五灵脂。
(3)中成药:安宫止血颗粒、云南白药。
治疗-相关药品:
补中益气丸、归脾丸、葆宫止血颗粒、知柏地黄丸、功血宁胶囊、安宫止血颗粒、云南白药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耳针
取子宫、内生殖器为主穴。
2、针灸治疗
虚证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肾俞,均行补法;血瘀证取三阴交、血海,均行泻法。
治疗-治疗周期:
经期延长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经期延长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若合并月经过多,或持续半月不净,有转为崩漏趋势,应当重视,及时治疗。
预后-危害性:
1、若行经时间较长,对生活造成不便,甚至影响受孕或发生自然流产。
2、若合并月经过多,或持续半月不净,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迁延难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虽出血时间长,但因出血量不多,故对身体影响不大。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经期延长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对月经不调不必过于担心,要保持健康,心情舒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各种不良的情绪刺激。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并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3、本病治疗常用养阴、清热、补气、化瘀等治法,不宜过用苦寒和有固涩作用的药剂,以免产生变证。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湿温度适宜。经前、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涉水。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适度的活动和充足睡眠,避免外邪侵袭。
3、虚证患者应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节制房事,以防耗损肾精。
4、经期不宜劳累,严禁行房事、游泳、盆浴、阴道用药及阴道检查。
5、经量多或腹痛重时,应卧床休息。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月经的量、期、色的情况,以及神志、血压变化。
2、若经血量多,应观察面色和甲床有无苍白,有无活动后心悸等,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3、若月经淋漓不尽或阴道不规则出现的患者,应嘱随访,已排除妊娠及其他妇科疾病。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基础体温BBT测定、诊断性刮宫、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测定、B超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多食奶、蛋、鱼、瘦肉等。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建议:
1、气虚的患者宜多吃益气摄血。等食物,如黄芪、山药、薏苡仁等食物。
2、血热的患者宜多吃清热、滋阴、止血、补血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黑木耳、莲子、莲藕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3、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应注重调节情志,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做好月经期卫生保健,注意经期及产后卫生,避免受寒、淋雨、涉水。
2、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及剧烈运动。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恐惧、焦虑、郁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生冷或过食辛辣食物。
5、了解月经失调的相关知识,做好自我调摄,合理选用有效的节育方法,减少人流,节制房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