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经行吐衄疾病英文名称: menstrual hematemesis and epista...
养生
疾病名称: 经行吐衄
疾病英文名称: menstrual hematemesis and epistaxis
疾病别名: 倒经、逆经
疾病概述:
经行吐衄(menstrual hematemesis and epistaxis),又称为倒经、逆经,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的疾病。临床上以鼻衄为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妇女。发生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等因素有关。本病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症。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口腔、鼻
常见症状: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
主要病因: 情志失调、素体阴虚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胸部X线、纤维内窥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疾病加重,影响受孕,导致不孕症。
临床分类: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伴有月经提前,量少,甚至无月经,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肺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后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黯红,伴有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失调
(1)平时性情抑郁,或长期精神刺激,气机郁滞,日久化热,热扰冲任,当月经来潮前或正值行经期,冲脉之气较盛,易迫血上行而为吐血、衄血。
(2)暴怒伤肝,肝疏泄调达气机的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肝热移于冲脉,当经前经期血海充盛,冲气更加旺盛,冲脉之气携肝气上行,横逆犯胃、犯肺而发为吐血、衄血。
2、素体阴虚
素体阴虚,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虚火上逆,灼伤血络而为吐血、衄血。
症状-总述:
本病临以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为主要特征。临床上以鼻衄为常见,病情较重,下行胞宫,使阴血不足,可能影响受孕。
症状-典型症状:
1、每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以衄血或吐血为主症。
2、临床以鼻衄多见,一般出血不多,经净渐止,或数日后自止,常伴经量减少或无月经。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呼吸急促,精神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出血证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
2、或伴经量减少或无月经。
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月经持续时间或月经量的变化?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手足心热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吐血或衄血的变化?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科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胸部X线、纤维内窥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鼻咽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妇科检查,用于排除炎性、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
通过血常规、出血及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测定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纤维内窥镜检查
排除鼻咽部疾患、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内科吐血、衄血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精神刺激或鼻咽部炎症病史。
2、症状
每逢月经来潮前1~2日,或正值经期出现吐血或衄血,经净后即止,多伴月经量减少,甚则无月经,连续发生2个月经周期以上。
3、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胸部X线、纤维内窥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内科吐血、衄血
内科吐血、衄血常有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病史,或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等。其吐血、衄血与原发病的发作和加重有关,出血与月经周期无直接联系。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皮下常有瘀点、瘀斑。经行吐衄生在经前或经期,血量多少不一,发作时可有月经量明显减少或无月经。吐衄随月经干净而停止,呈周期性出现。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因血热气逆而发,与经前经期冲气偏盛有关,治疗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或清肝泻火,或滋阴降火。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肝经郁火证
若同时出现小腹疼痛拒按,月经不畅有块的患者,可加用桃仁、红花等。
2、肺肾阴虚证
(1)若咯血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白茅根,浙贝母、桔梗等。
(2)若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止血,吐血可口服大黄粉,或三七粉,或云南白药。
治疗-药物治疗:
1、肝经郁火证
(1)方药:清肝引经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栀子、黄芩、川栋、茜草、牛膝、甘草、白茅根。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口服液。
2、肺肾阴虚证
(1)代表方:顺经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热地 、沙参 、白芍、茯苓 、黑荆芥 、丹皮、牛膝。
(3)中成药: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裸花紫珠片。
治疗-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口服液、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裸花紫珠片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1)吐血取太冲、三阴交、上脘、大陵、都门、鱼际穴,平补平泻。
(2)衄血取上脘、大陵、鱼际、大椎、迎香、少商穴,平补平泻。
(3)肝经郁火证取穴曲池、合谷透后溪、阳陵泉、太冲透涌泉、解溪,毫针泻法。
(4)肺肾阴虚证取穴尺泽、阴谷、然谷,前两穴用补法,然谷用泻法。
2、冷敷
(1)鼻衄量多时令患者仰卧,头低位,额部用冷毛巾敷,同时用拇指按压迎香穴。
(2)鼻衄量多时也可用药棉浸京墨塞于鼻孔,同时令患者仰头坐位,冷敷额部。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止血。鼻出血可用纱条压迫止血,加用1%麻黄碱滴鼻。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下行胞宫,使阴血不足,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症。
预后-危害性:
1、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洽误治,可致月经紊乱,病情加重。
2、若病情较重,下行胞宫,使阴血不足,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症。
预后-治愈性:
本病治疗及时,预后良好,经期,经量、色、质恢复正常。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经行吐衄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情志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加强口腔护理,注意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重视精神调摄,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加重病情。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吐衄的原因,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安心调养。
3、可采用放松疗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并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肝经郁火,汤剂宜饭前凉服。
3、出血病人不宜热敷、药熨、艾灸等疗法,防止血热妄行,加重出血。
4、不可过用苦寒攻下中药,以免耗气伤血。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不良刺激。
2、出血量少的患者,宜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量多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3、注意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水漱口,或用藕节炭、白茅根煎水代茶饮。
4、保持床铺的整齐清洁,及时清除吐衄物,避免恶性刺激引起反射性吐衄。
5、在经前、经期不宜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的出血量、色、质,以及月经不调的情况。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体温、脉象、呼吸等有无变化。
3、如出现呼吸急促,精神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出血证时,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胸部X线、纤维内窥镜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可多食水果蔬菜,严禁吸烟喝酒。忌食一切辛辣刺激、海腥发物等。
饮食建议:
1、肝经郁火的患者可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如马兰头、芦蒿、黑木耳、百合、淡菜等。
2、肺肾阴虚的患者宜食清凉食物,并可选食鳖甲、黑木耳、百合、淡菜等滋补肺肾食品。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蟹等,防止生火动血妄行,诱发衄血。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等因素有关。因此平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摄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摄生调护,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躁情绪。
2、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香燥食物,尤其经前、经期更须注意。
3、平时注意治本,以使疾病减少复发次数甚至完全解除症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