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菌血症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emia疾病概述: 菌血症(bacteremia)是一...
养生
疾病名称: 菌血症
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emia
疾病概述:
菌血症(bacteremia)是一种因血液循环中存在细菌而引发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因细菌从感染原发灶或易感部位一过性或间歇性释放入血而引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可能引起菌血症。患者可出现发热、低体温、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表现。症状较轻的菌血症患者可不进行特殊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应进行原发疾病的处理以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低体温、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主要病因: 因细菌从感染原发灶或易感部位释放入血引起
检查项目: 血液培养、病原体培养、血常规、X线、CT
重要提醒: 菌血症有发展为败血症的可能,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尽早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临床上较常发生,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患有免疫缺陷病、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患有严重基础疾病、进行有创性医疗操作的人群发生菌血症的风险高。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由于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应用和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等长期使用,菌血症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病因-总述:
菌血症因细菌从感染原发灶或易感部位释放入血引起,可引起菌血症的病原体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等。
病因-基本病因:
1、病原菌的致病能力
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与其毒力和数量相关。细菌可分泌内、外毒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一方面对机体造成直接毒性作用,另一方面可激活免疫、凝血、神经内分泌等机制,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
2、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放疗、细胞毒性药物等的使用,严重的基础疾病等,均可导致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3、机体生理屏障的破坏
机体生理屏障有抵抗外界细菌入侵的作用,但各种原因造成的生理屏障受损,可成为菌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口腔组织的外科手术或牙科操作、下尿路插管、脓肿切开和引流、置入体内仪器的细菌生长等均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菌血症可能不影响健康人,但对免疫受损并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化疗后的患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病因-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
(1)年龄≥65岁或者婴幼儿。
(2)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3)危重疾病患者,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升高。
(4)营养不良患者。
(5)免疫缺陷患者,HIV、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
(6)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2、治疗因素
(1)侵入性操作:如感染口腔组织的外科手术或者常规的牙科操作、感染的下尿路插管,脓肿切开和引流。
(2)体内留置装置:血管内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心内导管;血管外装置,如引流管、造瘘管、导尿管、胃管、气管导管等。
3、环境因素
ICU留住时间越长的患者,罹患菌血症风险越高;同时护士/患者比例越低,罹患菌血症风险也会越高。
症状-总述:
菌血症患者的症状与机体免疫水平、病原菌致病能力等因素有关。大多数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不引起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低体温、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大多数情况下,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2、当机体处于免疫低下状态或细菌数量大时,则可引起明显症状。典型的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包括:
(1)骤起高热或低体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极为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重者可有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症状-并发症:
1、细菌随血流播散可导致继发性脓胸、化脓性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急性心内膜炎等。
2、如机体防御功能异常,细菌未被清除,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就医-急诊指征:
1、高热或低体温。
2、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3、意识障碍。
4、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头晕,头痛。
2、恶心,呕吐。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缓,可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免疫缺陷或其他基础疾病?
6、近期是否受过外伤或做过侵入性操作?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低体温、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液培养、病原体培养、血常规、X线、CT等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应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通过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有助于诊断,可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病原体培养
如果患者有明确感染部位,也可从感染部位取脓液或体液作革兰染色和培养,有助于诊断。
3、血常规
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也可能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检查方式。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哪些异常症状,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有无加重的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患免疫缺陷病、进行有创性医疗操作的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液培养、病原体培养、血常规、X线、CT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菌血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不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进行病因处理以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菌血症一般无需治疗。
2、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补液、吸氧等处理。
治疗-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早期无细菌培养结果时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请以医生的治疗方案为准,在此仅作为介绍。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择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
2、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可选择利福平、氧氟沙星、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等药物。
3、厌氧菌感染可选择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氧氟沙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甲硝唑、替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去除感染源,以医生的治疗方案为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有关。部分患者无需治疗可以自行康复;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能病情重或是存在免疫缺陷病等情况,可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菌血症会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入侵的细菌可引起发热、低体温、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败血症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症状轻,可不进行治疗,自行康复。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治愈,症状得到缓解,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防止疾病进展或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菌血症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关心和体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早日康复。
(2)患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5、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注意劳逸结合。
日常-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按时到医院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1、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菌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
2、免疫抑制或免疫低下患者应注意避免感染,尽早去除感染源。
3、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从而降低皮肤、伤口感染的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