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克拉伯病疾病英文名称: Krabbe disease疾病别名: Krabbe综合征、Kr...
养生
疾病名称: 克拉伯病
疾病英文名称: Krabbe disease
疾病别名: Krabbe综合征、Krabbe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疾病概述:
克拉伯病(Krabbe disease),又称为Krabbe综合征、Krabbe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等,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主要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所致。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3~6个月发病,主要表现为眼震、发热、易激惹、淡漠、呕吐、哭闹、认知和运动功能倒退等。克拉伯病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总体预后较差,患儿常在1~2岁内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其他
常见症状: 眼震、发热、易激惹、淡漠、呕吐、哭闹、认知和运动功能倒退、癫痫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自身抗体检测、脑脊液检查、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基因检测、CT、MRI、脑电图、肌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3~6个月发病,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诊治。
临床分类:
克拉伯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婴儿型(0~6月龄)、晚发婴儿型(6~36月龄)、青少年型(3~16岁)和成人型(>16岁)。其中,以早发婴儿型最为多见,约占本病的85%~95%;晚发婴儿型次之,约占本病的10%;而成人型极为少见。ry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克拉伯病的发病率约为(0.4~1.9)/10万,我国目前仅有少数散发病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的婴幼儿。
病因-总述:
克拉伯病主要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突变会导致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缺陷,造成半乳糖脑苷脂不能降解成神经酰胺和半乳糖,毒性代谢产物半乳糖苷鞘氨醇蓄积,发生髓鞘形成障碍,脑白质广泛脱髓鞘、胶质细胞化,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并可见特征性球形巨噬细胞,以穹隆、海马、半卵圆中心及小脑白质显著受累。
症状-总述:
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因发病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症状包括眼震、发热、易激惹、淡漠、呕吐、哭闹、认知和运动功能倒退、癫痫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早发婴儿型表现
患儿多在3~6个月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在2岁以内死于呼吸困难或肺部感染。
(1)主要表现:不能安抚的哭闹、易激惹、肌张力增高、眼震、高热、严重的认知和运动技能倒退。
(2)其他表现:包括惊厥发作、共济失调、偏瘫等;最后患儿呈现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完全消失。
2、晚发婴儿型表现
患儿早期发育正常,多在6月龄~2岁出现症状,表现为感觉异常、喂养困难、呕吐、易哭闹、发作性发热、肌力下降、肢体痉挛、共济失调、轻瘫、精神运动恶化、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癫痫发作等。
3、青少年型表现
本型少见,一般在3~8岁发病,病程差异较大,大多进程较为缓慢,以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进行性视神经萎缩为特征。
4、成人型表现
极为少见,一般在15岁以后发病,大多进程缓慢,以下肢活动困难、轻瘫、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震颤、视神经萎缩为特点。
症状-并发症:
克拉伯病可并发肺部感染、肺水肿、失明、延髓麻痹、呼吸衰竭、大脑去强直状态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高热、惊厥。
2、无法安抚的哭闹、癫痫发作。
3、突发偏瘫、肌体痉挛、视力丧失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喂养困难、眼震、发热。
2、伴呕吐、感觉异常、肌力下降、智力低下。
3、伴视神经萎缩、视力障碍、行走困难、共济失调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小儿科
儿童患者需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需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的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还有其他部位的不适吗?
7、您的孩子之前做过哪些检查呢?
8、您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孩子是否在服用某些药物呢?具体是哪些药物呢?
10、您孩子是否近期出现过感染?
11、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2、我孩子接下来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能治好吗?
5、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这种情况会遗传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眼震、发热、易激惹、淡漠、呕吐、哭闹、认知和运动功能倒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自身抗体检测、脑脊液检查、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基因检测、CT、MRI、脑电图、肌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儿有无皮疹、发绀、消瘦、生长发育畸形等,初步判断病情。
2、医生通过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局部压痛等,有助于诊断。
3、医生通过叩诊,既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腹水、胸水、肾区叩痛、脊柱叩痛等,还可以帮助评估病情。
4、医生通过听诊,既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啰音、心脏杂音、血管杂音等心肺受累表现,还可以协助诊断。
5、医生通过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受累体征,如肌力、肌张力、神经反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意识状态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用于初步判断患儿有无感染、贫血、出血等。
2、血生化
可用于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代谢状态,有助于评估病情。
3、自身抗体检测
可以快速排查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
4、脑脊液检查
婴儿型可出现脑脊液蛋白含量轻度增高,但缺乏特异性。
5、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
通过检查患儿白细胞、血清或成纤维细胞中的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即可明确诊断,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
6、基因检测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基因检测也可用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当患儿出现惊厥、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典型改变,有助于诊断,指导治疗。
2、肌电图
通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减慢,可协助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部CT、MRI:影像学检查通常是发现本病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早期影像学检查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脑CT可见进行性、弥漫性、对称性脑萎缩,白质可见弥漫低密度;脑MRI可见脑干和小脑脱髓鞘的高密度区,对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眼震、发热、易激惹、淡漠、呕吐、哭闹、认知和运动功能倒退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脑脊液检查、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基因检测、CT、MRI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克拉伯病既往无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为主,但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通过植入可以正常产生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且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的供体细胞达到酶替代治疗作用,从而防止该疾病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下降,并且可以逆转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治疗-对症治疗:
1、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取药物降温。
2、适当补液,保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
3、加强营养支持。
4、积极防治感染及并发症。
5、出现惊厥、癫痫发作时,应给予抗惊厥、抗癫痫药物处理。
治疗-药物治疗:
1、吗啡
对于易激惹的患儿,可给予低剂量的吗啡,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抗惊厥、癫痫药物
适用于惊厥、癫痫发作的治疗,常用药物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3、营养神经药物
对于患儿的周围神经损害,可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
4、酶替代治疗
是有望有效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但是酶补充剂很难通过患儿的血脑屏障发挥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治疗-相关药品:
吗啡、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维生素B1、维生素B12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克拉伯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脐带血是患儿常用的供体来源,可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克拉伯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克拉伯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总体预后较差,早发婴儿型患儿常在1~2岁内死亡;晚发婴儿型患儿一般在发病后2年左右死亡;而青少年型及成人型存活时间较长,甚至可以活到老年。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退行性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延髓麻痹、大脑去强直状态等,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部分患儿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而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会危及生命,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良好的生活管理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家长平时需注意日常的护理,尤其是移植后的患儿,应保持室内及个人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可减少本病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心理护理:
1、家长可以与医护人员多沟通,了解本病的最新治疗进展,帮助患儿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多与患儿沟通,多陪伴孩子,帮助患儿稳定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家长应严格遵医嘱帮助患儿用药,切不可私自停药或更换用药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营造安静、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注意室内及个人卫生,家居用具应定期消毒,尤其是患儿的食具、奶具,使用前必须要消毒干净。
3、可以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每日帮助患儿进行神经、运动功能锻炼,促进病情恢复。
4、减少人员探视,外出时需佩戴口罩,携带免洗手消毒液,预防交叉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儿的身高、体重、饮食、大小便等,如有明显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院复诊,长期随访。
日常-术后护理:
1、家长应协助患儿进行口腔、肛周及全身皮肤黏膜等护理,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
2、注意观察患儿的血液、心率、呼吸、大小便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饮食调理:
家长应在营养师的帮助下,科学制定患儿的膳食计划,尤其是移植后的患儿,需采取清淡、少渣、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
饮食建议:
1、婴儿患者宜采取母乳喂养,如喂养困难者,也可使用配方奶冲调喂养,以减少呛咳、误吸风险。
2、移植后的患儿,需注意饮食的卫生,食物必须在高温中煮熟透,以杀灭食物中的细菌。
3、移植后宜采取清淡、少渣、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
4、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患儿的进食量,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肉、牛肉、动物肝脏、木耳、香菇、新鲜水果及蔬菜等。
饮食禁忌:
1、忌不洁饮食。
2、忌生冷、过硬的食物。
3、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4、忌暴饮暴食。
5、忌油炸、油煎等不易消化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存在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降低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