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口糜疾病英文名称: aphthous stomatitis,coccigenic sto...
养生
疾病名称: 口糜
疾病英文名称: aphthous stomatitis,coccigenic stomatitis
疾病概述:
口糜(aphthous stomatitis,coccigenic stomatitis),是指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口气臭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胎热内蕴、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早期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变可向咽喉发展,导致吞咽困难。西医学的口腔念珠菌病、球菌性口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口腔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口气臭秽
主要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胎热内蕴、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口气臭秽,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变可向咽喉发展,出现吞咽疼痛、呼吸困难等。
临床分类:
1、膀胱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腔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口腔肌膜上覆灰黄色糜斑,糜斑不易拭去,易出血。小便短赤,或有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心脾积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腔患处灼热疼痛,口渴,口臭。发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3、阴虚火旺证
主要表现为口中少量灰白色糜斑,患处疼痛轻微或不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4、脾虚湿困证
主要表现为口中白色糜斑,饮食减少,大便溏稀,精神倦怠,肢体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新生儿以及久病体弱的婴幼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胎热内蕴、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肾。病机关键是火热之邪循经上炎,熏灼口舌。
病因-基本病因:
1、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湿热循经熏蒸于口,发为口糜。
2、饮食不节
平时偏食辛辣、煎炸、肥腻食物或长期过度饮酒,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热积心脾,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心脾积热,热邪循经上行,内外合邪,熏灼口舌,发为本病。
3、胎热内蕴
孕母素体热盛,或在平时或怀孕哺乳期偏食辛辣刺激,香燥热性等食物,火热内蕴,遗传于胎儿。胎儿初生后体内积热,不能宣泄,循经上炎于口,发为口糜。
4、久病体虚
久病体虚,久泻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浮,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口气臭秽为主要特征。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吮乳时啼哭。
症状-典型症状:
1、口腔肌膜出现白色糜粥样糜烂斑点,逐渐融合成片状,不易拭去,糜烂处略高岀肌膜表面,周围不红。
2、局部可有干燥灼热、轻微疼痛、口黏等不适,口气臭秽。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口腔肌膜出现白色糜粥样糜烂斑点,逐渐融合成片状,不易拭去。
2、或者口腔有干燥灼热、轻微疼痛、口黏等不适。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口腔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口腔开始出现干燥灼热,轻微疼痛或不痛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婴幼儿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拒食,吮乳时啼哭等?
4、平时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是否有大量饮酒的习惯?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之前有患其他疾病吗,如糖尿病、泄泻等?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口腔糜烂、口气臭秽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牙龈的形态及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口腔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
显微镜下见到白色念珠菌孢子和假菌丝即可确诊。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口气臭秽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白喉、口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小儿可有喂养不洁史,成人多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泄泻、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之后。
2、临床症状
口腔肌膜局部干燥灼热,轻微疼痛或不痛,可伴发热。发于小儿则哭闹拒食,烦躁。
3、辅助检查
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有助于本病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白喉与口糜
两者均可出现肌膜上有白色假膜,但白喉的假膜多出现在咽部,如喉核、前后腭弓等处,可延及鼻与喉部,假膜与肌膜粘连较紧,范围较大,且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口糜多发生在口腔前部肌膜,白膜附着相对较松,全身症状较轻。
2、口疮与口糜
两者均可见口腔肌膜白色伪膜覆盖的溃烂面,但口疮多见于成人,溃疡较小且中央凹陷而周围有红晕,常反复发作;口糜多见于婴幼儿,成人相对少见,口腔肌膜糜烂成片状,且略高出肌膜表面,周围不红。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为主。保持口腔局部碱性环境,必要时可适当应用抗真菌药物,同时补充维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中医以清热泻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膀胱湿热证
如果热毒不盛而湿浊盛,出现小便短少,苔滑腻的患者,可换用五苓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
如果患者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多为阴伤邪盛,宜用少阴甘桔汤。
治疗-药物治疗:
1、膀胱湿热证
(1)方药:加味导赤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黄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生地、玄参、桔梗、薄荷。
2、心脾积热证
(1)方药: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大黄、芒硝、生地、木通、竹叶、甘草、蜂蜜。
(3)中成药:健儿清解液、导赤散、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
3、阴虚火旺证
(1)方药: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4、脾虚湿困证
(1)方药:连理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
治疗-相关药品:
健儿清解液、导赤散、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含漱法
淡盐水或2%~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金银花、黄连、甘草煎汤含漱,以清热解毒祛腐。
(2)涂敷法
冰硼散、生蒲黄粉、青吹口散、牛黄散等用蜜调匀,用棉签蘸涂于患处。
2、针灸治疗
(1)体针
取地仓、合谷,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穴位敷贴
将吴茱萸研粉,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足心,以引火下行,用于虚火上炎证。
治疗-治疗周期:
口糜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口糜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及时、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变可向咽喉发展,从而导致吞咽疼痛、呼吸困难等。
预后-危害性:
本病常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可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及时辨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口糜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情志调摄、口腔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婴幼儿因口腔疼痛而哭闹或烦躁不安时,应给予安抚、搂抱及安慰,以满足生理、心理需要。
2、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开展游戏、做操看书、写字等活动,分散婴幼儿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服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及时清洗患儿口腔,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蘸冷开水清洗口腔。
3、如果疼痛剧烈,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活动。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在18℃-22℃之间,可根据季节、气候等变化作调节。
2、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鼓励多饮水。
3、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漱口,可用三黄含漱剂频频含漱。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以及口臭、疼痛等拒食现象。
2、注意观察口糜的色泽及边缘、体温、舌苔及二便等情况,以便对症护理。
3、注意观察口腔黏膜变化,如患儿发生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以清淡而营养丰富为原则。口腔疼痛剧烈,进食困难,故宜进流质、半流质、软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腻及海腥发物等,并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婴幼儿选用温凉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菜汤等,并维持合理的营养及水分。可将新鲜蔬菜切碎炒熟后,放在稍冷的粥里喂食。
2、人工喂养儿,乳汁温度要适宜,不能过热、过烫,一般以30℃~35℃为宜。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胎热内蕴、久病体虚
1、注意口腔清洁,哺乳婴儿的喂奶瓶、奶嘴要消毒,母乳乳头应保持清洁。
2、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及不必要的口腔擦拭,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3、饮食宜清淡,忌食肥腻、过甜、过咸的食物。
4、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中病即止,不宜久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