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眶周色素沉着症疾病英文名称: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
养生
疾病名称: 眶周色素沉着症
疾病英文名称: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
疾病别名: 眶周黑变病、眼下圈、黑眼圈
疾病概述:
眶周色素沉着症(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又称眶周黑变病、眼下圈,俗称黑眼圈。是指眉毛和颧骨之间的眶区表皮黑素沉着,为一种常见的面部美容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侧眼周围区域存在灰褐色皮损,可扩展到眉区和颧部。本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与应激、视疲劳、睡眠不足、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可能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医疗美容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眉毛和颧骨之间的眶区表皮黑素沉着
主要病因: 病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理检查、光谱照相机、伍德式灯、超声波仪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需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对防治本病意义重大。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可将本病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眶周色素沉着症的发病率目前暂缺乏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存在于各个年龄及种族人群中。
病因-总述:
眶周色素沉着症的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病因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型。色素型可由先天或获得性因素所致;血管型主要与血液循环不畅、静脉瘀滞有关;结构型主要与解剖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色素型
主要是由于某些先天或获得性的因素导致眶周皮肤的色素沉积增加所致。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眼周的黄褐斑、痣、真皮黑素细胞增生症,以及过度的日光暴露、含铁血黄素沉积、体内激素的变化,或是多因素的混合发生作用的结果。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等特殊的炎症性疾病,也同样可以导致眶周的炎症后色素沉积,从而导致色素型黑眼圈。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等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也会增加眶周色素沉积的风险。
2、血管型
主要由于血液循环不畅、静脉瘀滞的因素或自身较强的真皮内血管网及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所致,还与使浅表血管结构显现的解剖因素有关。
3、结构型
与形成黑眼圈相关的解剖因素在光照下形成的视觉性阴影有关,这其中常见的因素包括眼窝深陷、明显的眼袋、过深的泪沟以及眼轮匝肌过度肥厚等。
症状-总述:
眶周色素沉着症皮损为灰褐色,常先累及下眼睑,而后再累及上眼睑,随年龄增大可扩展到眉区和颧部。皮损常对称分布,色素深浅受某些因素影响而略有变化,不会自然消退。患者一般无其他自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眶周色素沉着严重,影响面部外观,且患者有求美需求。
2、伴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伴随明显皮损者,应咨询皮肤科。
2、单纯想要去除眶周色素沉着者,可咨询医疗美容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眼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2、避免在太阳下曝晒,防止症状加重。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的眶周色素沉着?
2、是否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3、以前是否有过类似情况?接受过哪些治疗?
4、近期有用哪些药物、化妆品、保健品?
5、家人是否有相似的症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3、我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除它?效果如何?
4、我可以根治吗?
5、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治愈呢?
6、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眼眶周围皮肤出现黑素沉着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查看眶区皮肤的情况,然后可能建议进行光谱照相机、伍德式灯及超声波仪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少数怀疑恶变者,还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眼眶周围皮损的大小、颜色、分布等情况。
检查-病理检查:
怀疑存在扁平苔藓或组织恶变者,可从典型皮损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科检查,其典型病理变化为真皮内黑素增加。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检查-其他检查:
1、光谱照相机
可用于检测眶周黑色素、还原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含量,有助于鉴别血管型和色素型眶周色素沉着。
2、伍德式灯及超声波仪
使用伍德式灯、超声波仪这两种临床常见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可使分型更加准确,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眼眶周围皮肤出现黑素沉着的典型表现,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光谱照相机、伍德式灯及超声波仪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眶周色素沉着症一般可不治疗。有美容需求者,可给予药物治疗,或进行激光、注射填充等美容治疗。必要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可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减轻症状。
2、外用药物
(1)脱色剂:局部酌情使用脱色剂如氢醌等,可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从而达到减少黑色素沉着的效果。
(2)抑制剂:对于色素型眶周色素沉着症,外用5%氨甲环酸可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细胞形成黑色素。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C、维生素E、氢醌、5%氨甲环酸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结构型眶周色素沉着症。手术方式有经皮肤入路的下睑成形术,可纠正眶隔脂肪假疝、松解泪槽韧带、去除松弛的皮肤,从而改善黑眼圈的外观。
治疗-其他治疗:
自体脂肪及玻尿酸注射填充:适用于血管型及凹陷的结构型眶周色素沉着症患者。填充剂可选用玻尿酸及自体脂肪。使用自体脂肪进行填充时,若操作不当,可能出现明显的脂肪肿块。
治疗-治疗周期:
眶周色素沉着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眶周色素沉着症患者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可有效减轻黑眼圈的颜色和范围。
预后-危害性:
眶周色素沉着症会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使其看上去悲伤、疲劳,甚至比实际年龄更显老,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然消失,需积极进行治疗。
预后-治愈性:
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眶周色素沉着的颜色和范围可得到有效改善。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眶周色素沉着症与熬夜、过度用眼、皮肤清洁不佳等生活习惯有关,故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改良皮肤状态。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防晒、防紫外线
尽量避免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在阳光下日晒,外出时应带好防晒工具和防晒用品。
2、注重清洁维护眼周皮肤
及时清除皮肤表面的代谢产物,科学彻底卸妆。
(1)最好用不含杂质的蒸馏水或冷开水清洗,减少杂质刺激眼部。
(2)用化妆棉球或柔软的白棉毛巾轻抹肌肤,以减少刺激。
(3)动作要轻柔,以免碰伤薄弱的皮肤。
(4)用柔软面巾轻按眼睛四周皮肤。
(5)调整饮食,选择合适的护肤品,给皮肤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保持饮食平衡,生活有规律。
(2)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
(4)减少嗜烟酒等不良嗜好。
日常-特殊护理:
1、用毛巾在眼部冰敷与热敷交替进行,同时无名指在眼部四周点压,以加速血液循环。
2、把新鲜的黄瓜切成薄片敷在眼睛上10min。
3、把泡过的茶叶包滤干,放在冰箱片刻,取出敷眼。
4、睡前规律使用眼霜。
饮食调理:
营养不良会使人的皮肤干、粗、皱、硬。若过多地摄取动物脂肪,则皮肤表现油亮或脱屑,这样易发生皮肤问题。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的多样性、营养的合理性。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补充维生素,如能转化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光滑的维生素A。
3、日常注意多喝水,维持正常的色素代谢。
4、补充优质蛋白,维持眼周皮肤弹性。
饮食禁忌:
1、少吃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动物性食物。
2、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3、禁食过敏的食物。
预防措施:
先天性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眶周色素沉着症的形成:
1、不使用劣质化妆品,学会科学护肤。
2、不化浓妆,经常画眼妆者,学会科学卸妆。
3、科学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不过度用眼。
4、戒烟、戒酒。
5、多运动,学会自我解压。
6、调整日常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7、积极治疗眼周皮肤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