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莱施尼汉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Lesch-Nyhan syndrome疾病别名: 自毁容...
养生
疾病名称: 莱施尼汉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Lesch-Nyhan syndrome
疾病别名: 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综合征
疾病概述:
莱施尼汉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又称为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综合征等,以运动障碍、智能发育不全、强迫性攻击行为、自残及高尿酸血症为特征。本病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合成障碍。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式,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行为约束等方式缓解患者症状。本病预后较差,患者常因感染、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属于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运动障碍、智能发育不全、强迫性攻击行为、自残及高尿酸血症
主要病因: 基因突变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合成障碍
检查项目: 尿酸检查、酶活性测定、基因检查、X线、CT、MRI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差,会导致患者死亡,经过治疗能延长一定的寿命,因而一经发现,应及时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约为1/33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仅见于男性,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
病因-总述:
本病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上。基因突变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合成障碍,使次黄嘌呤和鸟嘌呤不能转换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和鸟苷酸,而降解为尿酸,导致高尿酸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症状-总述:
本病仅见于男性,出生时无明显异常。3~6个月后开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岁以后出现手足徐动,无故吵闹等表现,2~3岁后开始出现自残行为,还可能有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患者出生时无明显异常,可有结晶尿、血尿、肾结石,尿布上有橘黄色结晶体。
2、3~6个月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徐动,腱反射亢进、肌张力高、角弓反张、惊厥发作等,并迅速出现抬头困难、四肢无力、不能转身或坐起等。
3、1岁以后手足徐动明显,无故吵闹,站立困难,紧张时可有角弓反张,构音和吞咽困难。
4、2~3岁后出现自残行为,发作性地用牙齿咬伤自己的手指、嘴唇、口腔黏膜等,或将自己的手、脚插入转动的机器齿轮中,或从高处跳下跌伤,甚至将手指插入电流插座里。患者对疼痛有感觉,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难以被他人制止。对于他人的阻止,患儿抗拒并因此攻击他人。
5、患儿出现严重智力低下、生长迟缓、运动障碍、小头畸形等。
症状-并发症:
1、患儿可并发痛风,形成严重的残疾,各关节均可受累,可为多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2、患者常发生感染或肾衰竭,严重者可于青春期前死亡。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可到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者,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存在异常?具体表现是什么?
2、 母亲孕程、产程顺利吗?
3、 孩子还有其他表现异常的地方吗?
4、 孩子是否易感染或存在其他脏器异常?
5、 母亲在生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是否为高龄产妇?妊娠期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6、 是否曾对孩子进行过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得本病?
2、如何治疗?能治愈吗?
3、需用进行什么检查确诊?
4、有什么办法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吗?
5、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6、如果母亲有再次生育的想法?有预防本病的办法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智能发育不全、强迫性攻击行为、自残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尿酸检查、酶活性测定、基因检查、X线、CT、MRI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酸检查
患者血清尿酸增高,尿酸排出过多,尿酸/肌酐比例增高。
2、酶活性测定
患者红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GPRT活性降低。
3、基因检查
医生可了解患者出现异常的基因,有助于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X线检查可显示患者病变的关节,发现痛风结节以及痛风石影像,还可提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脱位畸形等。
2、CT
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有关节面不规整、间隙变窄、痛风结节形成等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脑室扩大、脑皮质萎缩等情况。
3、MRI
可发现痛风结节,还可显示大脑的改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本病的家族史,了解患者母亲孕期的产检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尿酸检查、酶活性测定、基因检查、X线、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本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式,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行为约束等方式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其自残行为。
治疗-一般治疗:
1、低嘌呤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尿量。
2、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行为约束,避免其自残,可选择肘部置夹板、拔牙等方式,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3、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
治疗-药物治疗:
1、给予能促进肾脏清除尿酸的药物,如丙磺舒,增加尿酸的排出,减少体内的尿酸含量等。
2、可选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呤醇等,能降低总的嘌呤生成,增加氧化嘌呤的排泄,降低尿酸浓度,改善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结石。
3、可使用枸橼酸钠、碳酸氢盐等调节患者尿液pH,防止尿结石及膀胱的损伤。
4、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或抗焦虑药物等,如氯丙嗪、奋乃静、五氟利多、利培酮、地西泮、阿普唑仑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5、也可选择5-羟色胺、巴氯芬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丙磺舒、别嘌呤醇、枸橼酸钠、氯丙嗪、奋乃静、五氟利多、利培酮、地西泮、阿普唑仑、5-羟色胺、巴氯芬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如有必要也可能进行手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20岁以后患者多因感染、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经过积极的治疗可能延长一定的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运动障碍、智能发育不全、强迫性攻击行为、自残及高尿酸血症等,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感染、肾衰竭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式,经过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寿命,但总体来说预后不佳。
日常-总述:
本病患儿可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家长应尽量为其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远离危险物,对于自残行为严重者,可适当限制其行为,有助于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对于发育落后的患儿,应细致耐心地进行家庭训练,促进智力发育。
2、可将患儿送往特殊教育机构,进行医疗和社会技能的康复训练。
3、患儿由于智力低下,且有自残行为,应尽量为其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远离危险物,必要时限制其行为。
4、根据天气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5、注意休息,保证患儿良好的睡眠。
饮食调理:
本病患者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还应注意低嘌呤饮食,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适当补充营养,宜吃膳食纤维多、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磷元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避免暴饮、暴食。
2、避免高脂肪、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水产品(如沙丁鱼、虾、蟹等)、海鲜汤和浓肉汁等。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家族史的孕妇应积极进行产前筛查和遗传咨询。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