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立克次体病疾病英文名称: rickettsiosis疾病概述: 立克次体病(ricket...
养生
疾病名称: 立克次体病
疾病英文名称: rickettsiosis
疾病概述: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 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
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1、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患者本人。
2、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是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
3、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4、猫爪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猫。
5、Q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家畜。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流行性斑疹伤寒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2、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为虫媒传播。
3、恙虫病主要为虫媒传播。
4、猫爪病可通过跳蚤在猫之间传播,而猫可通过抓、咬将此菌传染给人类。
5、Q热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流行性斑疹伤寒,人群普遍易感。
2、地方性斑疹伤寒,人群普遍易感。
3、恙虫病好发于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
4、猫爪病多见于5~14岁人群。
5、Q热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
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4、猫爪病
主要是因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导致。汉赛巴尔通体为棒状小杆菌,是一种需氧杆菌,常存在于猫的口咽部,可通过跳蚤在猫之间传播,而猫可通过抓、咬将此菌传染给人类,但该菌通常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5、Q热
Q热是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所致的传染病,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贝纳柯克斯体血症,从而导致小血管及心、肝、肺、肾等脏器发生病变。
病因-危险因素:
从事野外作业、居住环境差或个人生活卫生差的人群,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还可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此外,根据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常见的表现包括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惊恐、兴奋、剧烈头痛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多急性起病,少数有乏力、食欲不佳及头痛等前驱症状。体温一般在病程第1周达高峰,39℃左右,呈弛张热或稽留热,随后逐渐降低,热程多在9~14日。高热时有畏寒、头痛、结膜充血及全身不适等表现。部分患者在病程第4~7日可出现充血性斑丘疹,数量及持续时间较流行性斑疹伤寒少且短。部分可有头晕、头痛及失眠等轻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恙虫病
有焦痂、皮疹等皮肤损害表现,在焦痂附近可伴淋巴结肿大。此外,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表现。
4、猫爪病
大部分患者有原发损害,如被抓伤、咬伤痕迹,伤后3~5天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类似昆虫叮咬,痒痛不显著,多在数周内愈合,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常无瘢痕形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和紫瘢等皮肤损害。此外,还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5、Q热
急性Q热可有发热、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腰肌和腓肠肌痛等表现;慢性Q热可出现杵状指(趾)、原因不明的发热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立克次体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支气管炎、中耳炎、腮腺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等。严重感染还可出现毒血症,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密切接触过患者呢?
7、您家里养宠物了吗?比如猫?
8、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主要观察皮损的类型、发病部位及分布特点,检查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以及有无触痛等不适。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分离得到立克次体是最早的诊断立克次体感染的方法之一,有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动物接种法以及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标本中立克次体的初步分离。体外细胞培养分离血液标本中的埃立克体是确诊其感染的最可靠方法。但此法检出率低,耗时长、过程繁琐、成本高,多用于实验室研究,临床应用难以推广,故较少用于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但仍然是用于立克次体菌株分析的重要方法。
2、血清学试验
(1)外斐试验:因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的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从而诊断立克次体病。
(2)免疫荧光试验:是利用化学方法,使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从而进行定性检测的方法。有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其中间接荧光法较为常用。
(3)免疫酶染色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较为常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为肯定。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此法具有灵敏、简便、经济的优势,原理为利用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与高度敏感性的酶促反应相结合,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急性的病例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可用此方法。
(5)被动血凝法(PHA):此法主要应用于恙虫病的诊断。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可溶性抗原致敏于绵羊红细胞表面,使之与患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进而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6)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此法常用于立克次体抗原性的分析,亦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7)补体结合试验(CFT):CFT主要应用于Q热的诊断,曾是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兽医实验研究所在内用于诊断Q热的传统方法,也可用于评价其他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
3、分子生物学检测
(1)实时荧光定量PCR:PCR技术是一种灵敏特异、高效且简便的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诊断
(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又称DNA探针技术,是利用已知的DNA探针检测未知的DNA片段的技术。常与PCR技术联合使用,用于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并可进行分型。
(3)基因芯片技术:因其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被应用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检测。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发热、头痛、皮疹等临床表现,再结合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伤寒
伤寒是由于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所致,多见于夏、秋季。起病较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较轻,皮疹出现较晚,特征性表现如淡红色玫瑰疹、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有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肥达反应阳性,诊断依赖于血和(或)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
2、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感染钩端螺旋体所致,夏、秋季节发病,有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有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有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显微镜下凝集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
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于汉坦病毒感染所致,有明显的区域性。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患者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血清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而确诊。
4、登革热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所致,可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还可伴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登革热常有伊蚊叮咬史。根据详细的询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清学试验),不难作出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抗病原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等,以杀灭病原体。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有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系症状者,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
2、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药物治疗: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的治疗措施是病原治疗,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比如多西环素,杀灭病原体。
2、地方性斑疹伤寒
病原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多西环素是较好的选择,可以杀灭病原体,缓解患者的症状。此外四环素、氯霉素也有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使用。磺胺类药物可加重病情,禁止使用。
3、恙虫病
本病主要是抗病原治疗,药物以氯霉素、多西环素为宜,也可用四环素、氧氟沙星。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皆无效。
4、猫爪病
该病有自限性,多数可自愈,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部分病情较重或免疫力异常患者,医生可能会酌情使用利福平、四环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5、Q热
患者应卧床休息,尽早接受治疗。抗生素治疗对Q热有效,以多西环素为首选,根据病情还可联合用药,如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四环素与甲氧苄氨嘧啶或林可霉素联用。
治疗-相关药品:
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利福平、阿奇霉素、甲氧苄氨嘧啶、林可霉素、右旋糖酐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抗病原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若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避免自行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可在家中开展灭蚤、灭螨、灭蚊、灭鼠活动,并适当使用灭蚊虫、灭鼠药。
5、家中养宠物的患者可及时将宠物送至宠物医院,进行检查或者预防性治疗。
6、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适当隔离,家里要准备杀虫剂,防止疾病传播。
7、患者应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损。
8、患者应避免搔抓患处,防止出现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4、患者应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患者应规律的进食,可少量多餐。
饮食禁忌:
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2、注意自我保护,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驱虫剂,降低被叮咬的机会。
3、家里可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驱虫剂和灭鼠药,减少虫鼠进入家中的风险。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虫媒孳生。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