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疾病英文名称: lymphoma cell leukemia,LCL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疾病英文名称: lymphoma cell leukemia,LCL
疾病别名: 淋巴瘤白血病期、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
疾病概述: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ymphoma cell leukemia,LCL),又称为淋巴瘤白血病期、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细胞出现血源播散和骨髓侵犯,并达到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的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也意味着患者淋巴瘤已进入Ⅳ期(晚期)。本病主要由于各种类型的恶性淋巴瘤进展转化而来。患者兼有淋巴瘤和白血病表现,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部膨隆、关节疼痛等。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患者,平均生存期一般不到1年,总体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部膨隆、关节疼痛、皮肤黏膜出血、头痛、意识障碍、气短、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恶性淋巴瘤进展转化而来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骨髓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B超、X线、CT、PET/CT、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确诊,表明患者淋巴瘤已进入晚期,常规化疗容易出现耐药,缓解率低,平均生存期一般不到1年,新的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正在大量研究中,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分类: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通常根据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的方式,分为弥漫均质型、间质型、结节型和混合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约14%的淋巴瘤患者可发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如滤泡型、小淋巴细胞型等)患者。
病因-总述: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主要由于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发展到第Ⅳ(晚期),转化而来。其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引起者多见,包括滤泡型、小淋巴细胞型、原始淋巴细胞型、淋巴母细胞型、弥漫性大细胞型等;而霍奇金淋巴瘤引起者相对少见。从确诊淋巴瘤到进展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时间长短不一,相关研究报道,最长可达80个月左右,而部分患者在诊断为淋巴瘤时已经发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症状-总述: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兼有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典型症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颇为类似,常见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出血、神经系统受累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淋巴结肿大
由于肿瘤迅速进展,患者常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不伴有疼痛,多见于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当侵犯纵隔时,可出现上腔静脉或食管、气管、膈神经受压表现,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胸痛等。
2、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肝脾肿大明显,甚至出现腹部膨隆。
3、血液系统表现
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往往进一步加重。
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当淋巴瘤细胞侵犯神经系统时,患者可出现头痛、嗜睡、感觉或运动障碍,甚至发生昏迷。
5、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可存在淋巴瘤和白血病常见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盗汗、消瘦、关节疼痛等。
6、其他表现
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白细胞综合征表现,如头痛、意识障碍、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发绀、少尿、无尿等。
症状-并发症: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可并发皮肤溃疡、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严重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
2、伴有嗜睡、昏迷、呼吸困难、大量出血等。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2、牙龈和鼻部反复出血。
3、皮肤出现瘀斑、瘀点。
4、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
5、伴发热、乏力、消瘦、恶心、呕吐等表现。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发热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于血液内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着宽松的衣服,便于检查腹部。
3、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4、近期有服用药物者,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随时间推移,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
3、您之前有淋巴瘤吗?
4、您还有其他疾病吗?
5、您的家族有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病史吗?
6、您之前做过什么检查吗?结果如何?
7、去其他医院治疗过吗?效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5、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6、药物治疗有效吗?需要进行手术吗?
7、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8、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
10、这个病会遗传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消瘦、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B超、X线、CT、PET/CT、MRI、病理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了解患者的面容、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判断有无皮疹、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有助于诊断。
2、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呼吸音异常、心脏杂音等心肺腹受累表现,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多表现为中至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进一步治疗。
2、血涂片
可见患者淋巴瘤细胞≥20%,具有诊断意义。
3、骨髓象
患者通常骨髓象表现为大量淋巴瘤细胞浸润,其他各系造血细胞减少。具有原发恶性淋巴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具有诊断价值。
4、免疫分型
一般是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可以为形态学检查提供重要的信息补充,为医生在白血病/淋巴瘤诊断、分型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很大帮助。
5、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由于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及淋巴瘤,可能存在相应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诊断困难时,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医生一般通过患者的浅表淋巴结等受累组织,取得病理标本,之后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得到最终的病理诊断,结合上述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诊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借助B超、X线、CT、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一步评估组织器官受累情况,帮助临床分期,并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发热、乏力、消瘦、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再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象、免疫分型、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普遍认为符合以下第1点+第2/第3点,即可诊断为本病:
1、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淋巴瘤。
2、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骨髓象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20%。
3、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骨髓象中发现R-S细胞且≥20%。
诊断-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通常具有淋巴瘤病史,淋巴结及肝脾受累更为严重,细胞形态学上常呈多形性表现,骨髓内瘤细胞呈灶性分布,需多部位穿刺或反复检查才可确诊;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表现。诊断困难时,可以借助核基质蛋白差异性,以及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结果,加以区分。
治疗-治疗原则: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同的治疗方案,常见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对症治疗:
1、积极防治感染,可根据临床经验,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
2、存在出血倾向者,需输入浓缩血小板,防治出血。
3、严重贫血者,应输入浓缩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
4、可以使用别嘌呤等药物,预防高尿酸血症。
5、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
治疗-药物治疗:
1、甲氨蝶呤
适用于中枢系统受累的防治,可采用鞘内注射,以预防中枢系统白血病。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可用于防治患者白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及继发感染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考虑使用G-CSF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3、新药
由于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对于常规化疗,容易出现耐药,因此,一些新药的研制及应用,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目前,常用的新药包括HDAC抑制剂(伏立诺他)、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PD-1、阿仑单抗)等。
治疗-相关药品:
甲氨蝶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伏立诺他、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PD-1、阿仑单抗
治疗-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出血等特殊情况时,可考虑行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治疗-放化疗: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由于常规一线化疗方案容易出现耐药,因此,部分患者应按照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化疗方案,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进行治疗,常用治疗方案包括VP(长春新碱+泼尼松)、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DHAP方案(地塞米松+阿糖胞苷+顺铂)、ESHAP(足叶乙苷+甲强龙+阿糖胞苷+顺铂)、NOPP(米托蒽醌+长春新碱+泼尼松+丙卡巴肼)等。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病患者采用强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近期疗效,甚至延长生存期。
治疗-治疗周期: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不到1年。其中,间质性和结节型,病程相对较早,预后相对较好;而混合型与弥漫均质型,预后很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本病可合并皮肤溃疡、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甚至出现严重感染、颅内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为淋巴瘤晚期,容易出现常规治疗耐药,很难被治愈;部分患者可能通过新的治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延长生存期。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统计。
预后-根治性:
尚无法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常规化疗缓解率低,患者容易出现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生存期为2.6~28个月左右,平均生存期不到1年。
日常-总述: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足量用药,同时加强生活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主要由于各种类型的恶性淋巴瘤进展转化而来,总体预后较差,患者难免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甚至不愿意配合治疗。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应及时疏导并安慰患者,并多陪伴患者。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可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画画等,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
2、使用化疗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当出现心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感染、白细胞过低等情况时,应尽快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居住室内的干净、整洁,勤消毒通风,对疾病有一定积极作用。
2、天气转凉要适当添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影响病情。
3、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4、避免去公共场所和人多的地方,预防感染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5、衣服要宽松、舒适,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并携带既往病历及检查报告,以便医生参考。
饮食调理:
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营养,可以选择高蛋白、低脂饮食,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如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较严重,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
饮食建议:
1、多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2、化疗期间需要加强营养,可以选择高蛋白、低脂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3、化疗期间,患者应当尽可能多补充水分,以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4、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此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饮食禁忌:
1、患者在化疗期间严禁服用肥肉、油炸食品等过于油腻的食物。
2、患者应当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生姜、大蒜、烈酒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3、血小板较低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坚果、花生、骨头等坚硬的食物。
4、避免进食熏烤食品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食品,新鲜水果必须洗净或削皮后再食用。
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积极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原发疾病,以免病情继续进展。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