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失血性贫血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blood loss anemia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失血性贫血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blood loss anemia
疾病别名: 慢性出血性贫血
疾病概述:
慢性失血性贫血(chronic blood loss anemia)又称为慢性出血性贫血,是由于长时间小量失血所造成的严重贫血,其本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本病主要是由于消化道溃疡、肠息肉、肿瘤、痔出血、钩虫病、女性月经过多等所致。反复少量出血者,因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若频繁失血,患者可出现典型的缺铁性贫血表现。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以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治疗为主。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病因能否被去除或原发疾病能否能到及时根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活动后心悸、气促、耳鸣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消化道溃疡、肠息肉、肿瘤、痔出血、钩虫病、女性月经过多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检查
重要提醒: 多种疾病可以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特别是某些肿瘤,如结肠癌、泌尿系肿瘤等,其慢性出血往往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慢性失血性贫血并不少见,但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消化道溃疡、女性月经过多、患有某些肿瘤等人群。
病因-总述:
慢性失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一些慢性疾病或隐匿性疾病所致,以消化道失血及月经过多较为常见,主要包括消化道溃疡、胃炎、胃癌、肠癌、痔疮、钩虫病、女性月经过多、子宫肌瘤、泌尿系肿瘤等。
症状-总述:
反复少量出血者,由于铁丢失量未超过机体铁贮存的代偿能力,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贫血,或者贫血程度轻微,无明显不适。当频繁的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量超过机体铁贮存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出现典型的缺铁性贫血表现,如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活动后心悸、气促、耳鸣等。
症状-并发症:
慢性失血性贫血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脑梗塞、感染、妊娠异常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一些组织缺铁表现,如食欲缺乏、舌烧灼感、吞咽困难、腹胀、便秘等。
2、儿童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商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等症状。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身体怎么样?
6、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活动后心悸、气促、耳鸣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检查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干燥、指甲变脆易碎、反甲、生长发育异常等体征,可以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轻度脾大、腹胀等异常,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啰音、心率增快、心率不齐、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慢性失血时,血红蛋白的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明显。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男性成人血红蛋白<120g/L(女性<110g/L),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骨髓象
多数患者骨髓象表现为增生活跃,晚期患者可出现增生低下,甚至再生障碍,可以支持诊断。
3、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严重程度,并且血清铁蛋白是体内铁缺乏最灵敏的指标,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2)其他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水平、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等,也可以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活动后心悸、气促、耳鸣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检查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在于积极查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同时可以通过改善饮食、补充铁剂等方式以促进造血,改善病情。除非血红蛋白严重下降,一般无需输血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防止感染,均衡饮食,纠正偏食,适当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血、蛋黄、豆制品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铁剂治疗
(1)首选口服制剂,如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硫酸亚铁控释片等,建议随餐或进食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治疗时,忌与茶、咖啡、钙、镁制剂等同时服用,否则会影响机体对铁的吸收。通常,在患者病因得到有效去除的前提下,经过1~2个月的铁剂治疗,患者血红蛋白可基本恢复正常,之后,应继续服用铁剂治疗4~6个月,以确保体内铁的贮存。
(2)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原发疾病致使病情继续加重或严重贫血者,可采取肌内注射或静脉方式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仅肌内注射)等。
2、补充维生素
可辅以补充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促进病情恢复。
治疗-相关药品:
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硫酸亚铁控释片、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
治疗-手术治疗:
肿瘤、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引起者,需根据病情,考虑相应的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输血治疗:仅用于血红蛋白严重下降且症状明显者(成人血红蛋白<60g/L,儿童血红蛋白<50g/L)。
治疗-治疗周期: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病因能否被去除或原发疾病能否得到及时根治。多数患者,病因得到有效去除或原发疾病得到根治,贫血可显著恢复,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因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慢性失血性贫血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活动后心悸、气促、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2、慢性失血性贫血有可能是由于某些肿瘤所引起,且出血表现往往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从而延误了病情。
3、慢性失血性贫血可严重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4、慢性失血性贫血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脑梗塞、感染、妊娠异常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病因被有效去除,或原发病得到根治,贫血基本可治愈;少数因恶性肿瘤引起者,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恶心、呕吐、黑便等情况时,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打扫卫生。
5、患者外出时建议家属陪同出行,避免意外的发生。
6、女性生理期时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2、可适量多食用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血、蛋黄、豆制品等。
3、注意多饮水,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4、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避免挑食、偏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道溃疡。
2、注意饮食卫生,均衡合理的饮食,避免挑食、偏食,防止寄生虫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