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疾病英文名称: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Ⅴ...
养生
疾病名称: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
疾病英文名称: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Ⅴ
疾病别名: Scheie综合征、希氏病、黏多糖贮积症ⅠS型
疾病概述: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Ⅴ),又称为Scheie综合征、希氏病,现已证实为黏多糖贮积症ⅠS型(国际上多使用此名称),是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中临床表现最轻的一种临床亚型。本病主要由于α-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突变所致。患儿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等。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多数患儿经积极诊治,可存活至成年,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α-L艾杜糖醛酸苷酶(IDUA)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液黏多糖检测、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血象、骨髓象、酶活性分析、基因检测、X线、CT
重要提醒: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现已被证实为黏多糖贮积症ⅠS型,属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中病情最轻的类型,患儿一般预后较好。
临床分类: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于1962年由Scheie医生首次报道,起初认为是黏多糖贮积症的一种新类型,故被命名为黏多糖贮积症Ⅴ型。但随着酶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已证实,本病实际上是Hurler病(黏多糖贮积症ⅠH型(重型))的轻型。两者的代谢缺陷均为α-L艾杜糖醛酸苷酶(IDUA)活力的缺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东亚地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总发病率约为0.1/万~0.3/10万,据国际黏多糖贮积症登记研究数据显示,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约占总体的12.9%,其发病率相对会低一些。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的儿童。
病因-总述: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主要是由于α-L艾杜糖醛酸苷酶(IDUA)基因突变所致,以错义突变(71.8%)和无义突变(20.6%)最常见。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突变为p.Arg89Gln,但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症状-总述: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患儿一般在10岁左右出现相关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等。但本病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面容并不丑陋,通常不会出现身材矮小,这与黏多糖贮积症ⅠH型有着明显区别。
症状-典型症状:
1、面部特征
不会像黏多糖贮积症ⅠH型出现明显面容丑陋,部分患儿可有轻度面容粗陋(如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另外,患儿的角膜浑浊较为常见并严重,有可能会影响视力,具有临床特点。
2、智力发育
患儿一般智力正常或仅出现轻微认知功能受损。另外,近期多项研究显示,部分患儿有可能在6~25岁时出现认知能力下降或处于下降边缘。
3、身材
基本正常,无明显身材矮小。
4、骨骼畸形
一般为轻度的骨骼异常,以多关节挛缩、手指屈曲、关节僵硬多见。
5、睡眠障碍
由于患儿呼吸道狭窄,常存在睡眠障碍,甚至在睡眠时发生窒息。
症状-并发症: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可并发颈椎病、腕管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
2、存在关节挛缩、手指屈曲、关节僵硬。
3、伴肝肿大、睡眠障碍、憋气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儿童患者应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您孩子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9、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我孩子治疗的风险大吗?
6、我孩子的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我孩子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尿液黏多糖检测、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血象、骨髓象、酶活性分析、基因检测、X线、CT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儿有无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异常,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皮疹、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患儿有无呼吸音增粗、胸膜摩擦音、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4、医生通过智力测验,可以评估患儿的智能发育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患儿有无贫血、感染、出血等。
2、血生化
医生可通过分析患儿肝肾功能、电解质、血pH值等指标,可判断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酸碱失衡等。
3、尿液检查
(1)尿液黏多糖检测:为本病的常规筛查手段,目前以串联质谱法最为可靠。
(2)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区分尿液中排出的黏多糖类型,有助于临床分型。
4、血象、骨髓象
对患儿的骨髓或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可在胞质中见到紫色深染颗粒,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5、酶活性分析
通过外周血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标本中IDUA酶活性检测,发现患儿IDUA酶活性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5%时,即可明确诊断。
6、基因检测
IDUA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是本病诊断较为重要的环节,可通过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致病基因进行完整测序。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借助相应部位的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局部病变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两眼间距加大、唇厚、多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尿液黏多糖检测、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酶活性分析、基因检测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一经确诊,应及早开始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酶替代治疗已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对症治疗:
1、注意休息,积极防治感染。
2、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重要的对症支持措施。
3、病情较重者可输入正常人的新鲜血浆可临时缓解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酶替代治疗:已成为本病的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开始酶替代治疗,治疗药物拉罗尼酶已于2020年获得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本病的长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患儿的尿黏多糖水平,增强肺活量,以及对肝肿大、睡眠呼吸暂停等也有所改善。
治疗-相关药品:
拉罗尼酶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出现严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手术矫正。
2、对于出现严重心脏瓣膜病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ⅠH型的标准治疗手段。但由于黏多糖贮积症Ⅴ型一般进展缓慢,患儿病情较轻,尤其是酶替代治疗的开展,因此,本病国际上一般不用优先考虑移植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进展较为缓慢,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并随着酶替代治疗的应用,患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骨骼畸形、关节挛缩、角膜浑浊、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颈椎病、腕管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影响预后。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随着酶替代治疗的应用,多数患儿病情可得到有效改善。
日常-总述:
家长可以多学习一些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的相关知识,多鼓励患儿,增强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利于病情稳定。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会导致患儿出现骨骼畸形、面容轻度丑陋、睡眠障碍等,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人际交往,因此患儿有可能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长可以向患儿讲清楚本病并没有那么可怕,本病是黏多糖病中最轻的类型,并且我国已批准酶替代治疗用于长期治疗,治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家属应多陪伴患儿,稳定患儿情绪,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紧张。
2、家长应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经常开窗通风。
3、注意患儿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4、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每天帮助患儿进行骨骼肌肉锻炼,促进病情恢复。
5、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预防感染。
6、尽量减少前往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少食多餐,同时注意限制脂肪的摄入。
饮食建议:
1、婴幼儿患者的喂养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易消化,不要有过多杂食,注意添加辅食。
2、儿童患者可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忌生冷、坚硬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等。
3、限制脂肪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
4、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