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脓耳疾病英文名称: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疾病别名: 聤耳、耳...
养生
疾病名称: 脓耳
疾病英文名称: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疾病别名: 聤耳、耳疳、耳底子、耳湿
疾病概述:
脓耳(suppurative otitis media),又称为聤耳,是指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能及时合理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并发脓耳变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弱
检查项目: 耳部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功能检查、耳部X线或CT、血常规
重要提醒: 若出现耳内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并发脓耳变证,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风热外侵证
主要表现为耳内疼痛,听力减退,或有耳内流脓,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流脓。全身可伴有发热,恶风寒,头痛,周身不适,鼻塞流涕,咳嗽。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肝胆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耳内剧痛,鼓膜红肿,或鼓膜紧张部穿孔,耳内流脓,黄稠量多,耳聋。全身可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小儿可见高热、哭闹、拒食、烦躁不 安、惊厥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3、脾虚湿困证
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量较多,无臭味,多呈间歇性发作,听力减退或有耳鸣;鼓膜穿孔,穿孔周边鼓膜混浊或增厚、有白斑,通过穿孔可窥及鼓室黏膜肿胀,或见肉芽、息肉。全身可伴有头晕,头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4、肾元亏损证
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听力减退明显;鼓膜边缘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臭秽物。全身可伴有头晕,精神疲惫,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急性脓耳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多为风、热、湿等外邪侵袭,内因多为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耳,初期多为实证、热证;后期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房劳不加节制,或久病不愈,以致肾元亏虚,耳窍失养,邪毒乘虚侵袭或滞留,腐蚀耳窍,而形成本病。
2、感受外邪
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循经上犯,风热邪毒结聚耳窍,发为脓耳。或外感湿热,内传肝胆,或肝胆素有内热,循经上蒸,导致湿热之邪壅阻耳窍,腐肉成脓,形成本病。
3、饮食不节
长时间偏食肥腻,辛辣刺激的食物,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湿热壅滞肝胆,上蒸耳窍,化腐成脓,形成脓耳。
4、脾胃虚弱
平时脾胃虚弱,运化食物和输布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湿浊内生,与滞留之邪毒互结,浊损耳窍,导致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特征。根据起病的缓急,脓液的质、量、色,结合所兼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
初期可表现为耳闷胀感,随即出现明显的耳部疼痛,继而发展为严重的耳深部刺痛或跳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吞咽或咳嗽时耳痛加重。常伴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患儿可因耳痛而表现为抓耳、哭闹、不睡觉等,或伴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耳鸣及听力下降,但常被耳痛症状掩盖。一旦鼓膜穿破流脓,耳痛顿减,全身症状迅速缓解。
2、慢性
耳内间歇性流脓,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发作,或流脓增多。脓液性质为黏液脓,一般不臭。或耳内长期持续流脓,脓液黏稠,可为血性,常有臭味。
症状-并发症:
脓耳变证
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侵蚀耳骨,脓汁流散于周围组织可发生多种变证。常见的脓耳变证有耳后附骨痈、脓耳眩晕,脓耳面瘫,黄耳伤寒等。脓耳变证严重的可有生命危险,必须高度重视。
就医-急诊指征:
1、若出现出现神昏、头痛、眩晕、高热、呕吐、抽搐等症状。
2、或者耳部疼痛剧烈、听力明显减弱、耳内流脓不畅。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明显的耳部疼痛,吞咽或咳嗽时耳痛加重。
2、常伴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3、或者小儿因耳痛而表现为抓耳、哭闹、不睡觉症状。
4、或者耳内反复流脓、听力障碍的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耳鼻喉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一般需要检查血液等项目,建议患者空腹就诊。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耳内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体温升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平素体质如何?有糖尿病等病史吗?
7、平时饮食规律吗?有嗜食肥甘、辛辣等食物的习惯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压力大吗?
9、之前有得过类似的耳部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耳部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功能检查、耳部X线或CT、血常规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以及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耳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进行耳部检查,注意外耳道腔大小、皮肤的色泽。有无肿块,有无疼痛,鼓膜的色泽、表面标志、是否有穿孔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可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鼓膜穿孔后,血常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检查-其他检查:
1、听力检查
听功能检查的目的是测定听力是否正常、听力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及病变部位,对耳部疾病的诊断极为重要。包括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试等。听力检查可呈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若中耳炎进一步发展损害内耳,则听力检查除了出现传导性耳聋外,还可同时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即混合性耳聋。
2、鼓室功能检查
常用声导抗仪进行测试,中耳有渗出液或鼓室有粘连性病变时,鼓室功能检查大多出现B型或C型传导抗图。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或CT检查
乳突X线片及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明确病变类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耳内流脓、耳痛等症状的耳疖、耳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2、临床表现
急发者,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逐渐缓解。病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
3、辅助检查
听力检查、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或CT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耳疖、耳疮
本病与耳疖、耳疮均可出现耳痛、耳内溢液现象。但耳疖、耳疮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脓耳的耳痛则无此现象。耳疖、耳疮的耳内分泌物较少且无黏性;脓耳的耳内分泌物较多且有黏性。耳疖、耳 疮外耳道肿胀而鼓膜正常;脓耳则见鼓膜色红或穿孔,而外耳道皮肤无肿胀。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根据脓耳发病特点,以疏风清热、清泻肝胆、健脾渗湿、补肾培元为主要内治法。临证治疗时,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重排脓法的运用。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热外侵
(1)若风热外犯初起时,可减去生地、麦冬等,以免滋腻留邪。
(2)若发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柴胡。
(3)若鼻塞不通的患者,可加用白芷、辛夷花。
(4)若咳嗽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桔梗。
2、肝胆湿热
(1)若火热炽盛,流脓不畅的患者,可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2)若小儿脓耳,热毒内陷,出现高热、烦躁症状,可加用钩藤、蝉蜕。
3、脾虚湿困
(1)若出现全身乏力、头晕沉重症状的患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若脓液清稀量多、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的患者,可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若脓液多的患者,可加用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等。
(4)若出现脓液稠浊、黄白相兼、鼓膜红肿的患者,可加用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
4、肾元亏虚
(1)若肾阴虚的患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鱼腥草、金银花、木通、夏枯草、桔梗等。
(2)若肾阳虚的患者,可用肾气丸加减。
(3)若脓液秽浊、有臭味的患者,可加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泽兰、穿山甲、皂角刺、马勃、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风热外侵证
(1)方药:蔓荆子散加减。
(2)常用中药:蔓荆子、菊花、升麻、木通、赤茯苓、桑白皮、前胡、生地、赤芍、麦冬、甘草。
2、肝胆湿热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
(3)中成药:通窍耳聋丸、龙胆泻肝丸。
3、脾虚湿困证
(1)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白芍、川芎、当归、金银花、桔梗、白芷、皂角。
4、肾元亏损证
(1)方药:知柏地黄丸或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知母、黄柏。
治疗-相关药品:
通窍耳聋丸、龙胆泻肝丸、肾气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上鼓室开放术、上鼓室鼓窦开放术、乳突根治术等
对于引流不畅的骨疡型,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单纯型中耳炎,可根据中耳病变情况及听功能损害程度,分别选择施以上鼓室开放术、上鼓室鼓窦开放术、乳突改良根治术、乳突根治术等以清除病灶,通畅引流,预防并发症。鼓室炎症消退,遗留鼓膜穿孔或并发听骨链中断者,可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提高听力。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清洁耳道
选用3%过氧化氢清洁外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脓液,以利于脓液流出。
(2)滴耳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液或药粉滴耳。需用抗生素滴耳液时应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忌用有耳毒性药物的抗生素滴耳液。
(3)吹药
用于鼓膜穿孔较大的患者,一般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吹药前应先清除耳道积脓及残留的药粉,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粉轻轻吹入,均匀散布于患处。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不宜用药粉吹耳。
(3)滴鼻
急性期鼻塞患者,可用芳香通窍的滴鼻剂或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滴鼻的目的是让咽鼓管通畅,有利于排除耳窍脓液。
(4)涂敷
如果病情严重或脓液刺激,引起耳前后有红肿疼痛,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2、西医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积极控制感染,保证通畅引流,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尽量恢复或提高听觉功能。抗生素应用药规范,早期,足量。一般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药物,疗程要够长。
治疗-治疗周期:
脓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脓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能及时合理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并发脓耳变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鼓膜穿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影响听力。
2、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并发脓耳变证,如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黄耳伤寒等,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及时明确诊断,辨证用药,坚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脓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保持耳道清洁干燥、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思想负担,认真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本病病变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所以应避免愤怒、思虑过度、惊恐等不良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一般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2、风热外侵证中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有效成分易挥发,不宜久煎。
3、肝胆火盛证中药宜饭后凉服或微温服,肾元亏损证中药宜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4、使用滴耳药时,应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滴入药液后轻轻牵拉耳郭,使药液易于流入耳道内。
5、使用吹药法时,应使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严禁吹入过多造成药粉堆积,妨碍引流。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空气清新,注意个人卫生,戒除不良挖耳习惯。
2、肝胆火热的患者室温宜偏低,忌闷热。
3、脾虚湿困的患者,居室应暖和,阳光充足,忌潮湿。
4、注意休息,取患侧卧位,利于脓液的引流。
5、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6、患慢性脓耳者不宜游泳,洗澡时应在耳内填塞棉球,洗后取岀,以免污水入耳后引发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耳痛的程度,脓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以及全身症状,及时了解病情发展趋势。
2、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如高热者要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3、小儿若反复发作脓耳可影响听力,故必须注意观察并预防。
4、若出现剧烈的耳痛、头痛、呕吐、发热和神志异常,应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5、若出现面肌运动丧失,不能提额皱眉,眼睑不能闭合,不能鼓腮等症,应及时告知医生,立即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耳部检查、听力检查、鼓室功能检查、耳部X线或CT、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多饮水,多食水果和蔬菜,忌食海腥、羊肉、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并根据不同的辨证进行饮食指导。
饮食建议:
1、风热外侵的患者可选桑叶、菊花、薄荷、绿茶少量,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2、肝胆火盛的患者可给西瓜汁、绿豆汤、决明子茶等,或选用蒲公英粥、银花荷叶粥等,稍温服食。
3、脾虚湿困的患者可多食健脾燥湿食物,如莲子、山药、薏苡仁等,或可选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粥。
4、肾元亏虚的患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少吃蛋黄、豆类食品,可选用黄精粥、枸杞粥等服食。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易引发邪毒的食物,如蛋类、豆类制品。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积极防治上呼吸道疾病、接触不良的挖耳习惯、正确哺乳,保持耳道清洁干燥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上呼吸道疾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尤其是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传染病后。
2、母亲采取正确的哺乳姿势,防止婴儿因吮乳姿势不当,误入咽鼓管诱发脓耳。
3、戒除不良挖耳习惯,防止刺伤鼓膜导致脓耳。
4、洗澡洗发时有水入耳,可采取头侧转,使耳朝下,单足跳跃数次,排出耳道积水。
5、普及正确擤鼻的卫生知识,防止擤鼻用力过度,使邪毒窜入耳窍诱发脓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