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下裂头蚴病疾病英文名称: Subcutaneous sparganosis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皮下裂头蚴病
疾病英文名称: Subcutaneous sparganosis
疾病概述:
皮下裂头蚴病(Subcutaneous sparganosis)是由曼氏裂头蚴(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阶段)寄生于皮下组织所致的皮肤病。可有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等表现。本病可采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经积极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
主要病因: 皮下组织感染裂头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血常规、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重在预防,应杜绝用蛙肉、蛇肉敷于皮肤、伤口的陋习。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蛙、蛇、虎、豹、狐狸、蝌蚪、剑水蚤、猫和犬等。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经皮肤伤口接触传播
我国有些地区的民间传说蛙和蛇有清凉解毒作用,因此,农村中常用生蛙肉或蛇皮敷贴伤口,治疗痈、疖和水火烫、烧伤等,其中用于治疗眼(结膜炎)、口(腮腺肿)、外阴等部位较常见。此外,熟食前对蛙、蛇加工者,只要手指皮肤有破损,也可为裂头蚴侵入提供机会。裂头蚴在蛙肉或蛇皮中寄生最常见,虫体可直接经伤口侵入人体。
2、经食源性传播
生食含有裂头蚴的蛙肉、蛇肉,裂头蚴经口入肠,最后移行到皮肤。
3、经水传播
通过生饮井水、溪水或误饮湖水、塘水,使水中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误吞入消化道,最后移行到皮肤。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南方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是由皮下组织感染裂头蚴所致。主要通过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生蛙肉或蛇皮而感染。此外,误食被裂头蚴感染的蛙,或误饮入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也可导致感染。
病因-危险因素:
1、喜食生肉或半熟肉,尤其是蛙、蛇者。
2、用蛙肉、蛙皮、蛇皮敷贴伤口者。
3、喜饮生水者或误饮生水者。
症状-总述:
皮下裂头蚴病常累及躯干表浅部位,如腰背部、颈部、胸壁、腹壁、乳房、腹股沟、外生殖器(包括阴茎、阴囊、睾丸、大阴唇)、肛周以及四肢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裂头蚴可移行至眼部、口腔颌面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等部位,并引发相应的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最近吃过生食吗?喝过生水吗?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您最近处理过蛙或者蛇吗?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血常规、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着重进行皮肤检查,以了解皮肤有无皮损、皮下结节、溃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测
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金标免疫渗滤法。免疫学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经济的特点,尤其对轻度感染、早期感染、隐性感染的病例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2、分子生物学诊断
用曼氏裂头蚴特异性基因引物作重复PCR扩增,对鉴定裂头蚴虫体感染有重要意义。
3、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粒细胞轻度增高。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金标准。通常取皮下包块部位的活体组织来检查是否存在虫体,进而通过形态学观察来判定是否为裂头蚴感染。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进食未煮熟蛙、蛇等病史,以及皮下游走性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免疫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囊虫病、单纯性皮脂腺囊肿。
诊断-鉴别诊断:
1、囊虫病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病变累及皮肤组织时可表现为皮下囊尾蚴结节、肌肉酸痛、发胀。二者临床表现相似,可通过免疫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相鉴别。
2、单纯性皮脂腺囊肿
多为单发,偶见多发;为表面平滑、有弹性的肿块,圆形,边界清楚;顶部与皮肤粘连,底部与皮下组织连接疏松,可推动;中心部位有针头大小的凹陷开口,呈蓝黑色,按压四周可发生爆裂。一般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施以手术治疗,以取出虫体和切除病变组织。此外,还可使用口服药物驱虫治疗,为防止虫体破坏引起的过敏反应,还需使用激素类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以杀死虫体,进行驱虫治疗。
2、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阿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取出虫体和切除病变组织。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正规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裂头蚴可移行至内脏,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若不及时治疗,裂头蚴可移行至内脏,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一般需要进行适当的隔离。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不要躲避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尊重,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分敏感,保持心境平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不良反应,可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应注意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适当隔离。患者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佩戴口罩、手套,避免和他人有直接身体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6、建议家中将生熟刀具、厨具分开,避免意外污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1个月后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护切口,按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感染。
2、术后患者若发现切口处红肿、疼痛,应及时告知医生。
3、术后患者若发现瘢痕增生,可及时就诊进行药物或者激光治疗。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卫生,应吃清洗干净、煮熟的食物。
2、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增强机体免疫力。
4、患者可适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B2的食物,如猪肝、紫菜等。
5、家属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6、建议患者多饮水,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喝生水。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皮损处直接接触生蛙肉、生蛇肉、生蛇皮等。
2、不要吃生食或者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
3、建议家中生熟刀具、厨具分开使用、放置,避免意外污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