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
养生
疾病名称: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 deficiency,GPID
疾病别名: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疾病概述: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 deficiency,GPID),又称为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于1968年首次被报道。本病是第4种较常见的红细胞酶病,主要由于GPI基因变异所致。患儿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典型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黄疸等溶血性贫血表现及轻至中度脾大。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黄疸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基因变异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自身免疫抗体筛查、荧光斑点试验、GPI活性测定、基因检测、超声、X线
重要提醒: 本病为遗传病,严重者可造成胎儿水肿及新生儿死亡,因此,具有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患病儿的出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截止2020年4月,全球共报道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69例,以欧美、印度人居多,暂无确切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的儿童。
病因-总述: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主要由于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基因变异所致。GPI基因位于19q13.1上,包含18个外显子、长约1.9kb的cDNA,编码成含有558个氨基酸的GPI蛋白,该蛋白是一种同型二聚体酶,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参与糖酵解第二步骤。当患儿的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活性降至正常的40%以下时会出现典型的溶血性贫血表现。
症状-总述:
患儿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典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表现及轻至中度脾大;部分患儿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溶血性贫血表现
通常是本病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临床表现,多在婴幼儿期起病,表现为反复面色苍白、乏力、头晕、黄疸等,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寒战、腰背痛等。
2、脾脏肿大
一般为轻至中度脾肿大,可伴或不伴肝大。
3、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肌肉无力、面瘫、共济失调、癫痫等。
症状-并发症: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可并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胆石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儿水肿综合征、感染、电解质紊乱、再障危象、溶血危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剧烈腰背痛、黄疸加重、尿色加深。
2、近期出现高热、持续腹痛、脾肿大。
3、极度虚弱、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4、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肢体湿冷。
5、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腹痛、黄疸、面色苍白、乏力。
2、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3、伴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
4、伴肌肉无力、面瘫、共济失调。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小儿科
儿童患者,应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有哪些症状?有无寒战、发热等其他症状?
2、您的孩子症状出现有多久了?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的孩子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是如何治疗的呢?
4、您的孩子最近服用过哪些药?最近有过感染病史么?
5、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6、您或您的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7、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需要做手术吗?手术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自身免疫抗体筛查、荧光斑点试验、GPI活性测定、基因检测、超声、X线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有无皮疹、面色苍白、皮肤黏膜黄染、局部压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腹水、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啰音等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涂片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以及观察血细胞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儿有无贫血、溶血、感染等征象。
2、血生化
可用于评估患儿的黄疸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代谢异常等,以指导治疗。
3、自身免疫抗体筛查
用于排除免疫相关的溶血性贫血。
4、荧光斑点试验
是GPID的筛选试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活性正常者会在30分钟内出现荧光;而GPI缺乏者在30分钟不会出现荧光。
5、GPI活性测定
是诊断本病的基础检查,但部分患儿酶活性变化不显著,且GPI活性易受到输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要时需进行基因检测。
6、基因检测
是目前确诊本病最精准的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可能会选择相应部位的超声、X线等影像学手段,用于分析局部病变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评价疗效。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自身免疫抗体筛查、荧光斑点试验、GPI活性测定、基因检测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处理为主,根据患儿的情况还可以尝试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治疗-对症治疗:
1、贫血明显时,需采取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症状。本病患儿常需依赖输血维持血红蛋白水平的稳定。
2、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3、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每日摄入的热量,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4、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5、肝功能异常者需给予护肝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
本病一经确诊需积极防治感染,首先根据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之后根据病原体类型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阿奇霉素等。
2、祛铁治疗
长期输血的患儿需使用去铁胺、地拉罗司等进行祛铁治疗,预防铁过载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3、保肝药物
适用于造成肝功能损害者,常用药物有多烯磷脂酰胆碱、葡醛内酯等。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去铁胺、地拉罗司、多烯磷脂酰胆碱、葡醛内酯
治疗-手术治疗:
1、脾切除术
对于明显脾脏肿大、溶血严重者,可考虑行脾切除术,能够减轻溶血性贫血症状,减少输血次数。但应严格掌握脾切除术的适应证。
2、胆囊切除术
本病患儿容易并发胆石症,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已有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溶血性贫血的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根治患儿的贫血,但存在较多的移植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
治疗-治疗周期: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通常来讲,病情较轻者经积极诊治可存活至成年,并提高生活质量;病情较重者可在出生后很快死亡,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反复出现溶血性贫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再障危象、溶血危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病情较轻者经诊治,可改善病情,提高预后;病情较重者会危及生命,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对患儿的生活管理,帮助患儿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家长还应定期带患儿到院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家长应帮助患儿遵医嘱,定时足量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切不可私自调整用药剂量或停止用药。另外,需避免使用诱发溶血的药物,如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儿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外伤出血。
4、注意卫生,应勤洗手、漱口、洗澡,勤打扫卫生。
5、减少人员探视,外出时需佩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预防交叉感染。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寒保暖。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出院后1~3个月复查。
饮食调理:
家长需为患儿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力求营养均衡,易消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宜清淡饮食,多吃一些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2、加强营养,宜摄取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花生、核桃、草莓、豌豆苗、土豆、荠菜、青椒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均为抗氧化剂,可保护红细胞不被破坏,维生素E可保护细胞膜不受自由基的损害,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对溶血性黄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注意饮食卫生,建议规律、均衡饮食。
4、婴儿宜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大蒜、浓茶、咖啡等。
2、忌不洁饮食。
3、忌油炸、油腻食物。
4、忌生冷、过硬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少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2、作息规律,充足睡眠。
3、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4、避免使用诱发溶血的相关药物。
5、少去人多嘈杂等公共场所,外出尽量带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减少交叉感染。
相关疫苗:
由于接种疫苗有可能诱发溶血危象,因此,本病患儿的疫苗接种需在医生指导下,慎重考虑接种疫苗的时机和种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