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钱币状皮炎疾病别名: 钱币状湿疹、钱币状湿疹性皮炎、盘状湿疹疾病概述: 钱币状皮炎通常是...
养生
疾病名称: 钱币状皮炎
疾病别名: 钱币状湿疹、钱币状湿疹性皮炎、盘状湿疹
疾病概述:
钱币状皮炎通常是指钱币状湿疹,又称钱币状湿疹性皮炎或盘状湿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成的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片,自觉瘙痒剧烈。根据情况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皮损可逐渐缓解、消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小丘疹、丘疱疹、钱币状斑片、鳞屑、剧烈瘙痒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常规、病原学检查、斑贴试验、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引起严重瘙痒不适,严重时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钱币状皮炎为特殊类型的湿疹,目前尚无其准确、权威的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尚无医学证据表明本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常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
病因-总述:
本病是湿疹的一个类型,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皮肤干燥、精神因素、饮酒、皮肤长期不良刺激、药物刺激等,均可加重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1、内部因素
(1)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情况。
(2)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
(3)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
(4)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5)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
(6)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肿瘤等。
(7)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2、外部因素
(1)环境条件,如处于日光暴晒、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潮湿、温度变化环境。哺乳期女性乳房部的湿疹还可能与婴儿吮吸乳头、乳汁刺激等有关。
(2)家中饲养动物,接触各种动物皮毛;植物花粉;化学物质粉尘等。
(3)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
(4)食入刺激性食物也可诱发湿疹,如鱼虾、牛羊肉、酒精、咖啡、浓茶等。
3、其他危险因素
过敏体质;曾经有湿疹发作病史;直系亲属患湿疹。
症状-总述:
本病好发于四肢。皮损为密集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成的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片,边界清楚,直径1~3cm大小。急性期红肿、渗出明显,慢性期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剧烈瘙痒。
症状-并发症:
若皮肤护理不当,或者因搔抓导致皮肤出现破损,可能会继发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大量小丘疹、丘疱疹样损害;
2、损害不断加重,形成钱币状斑片;
3、伴脱屑或渗出表现;
4、伴剧烈瘙痒不适;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损害,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对红疹部位进行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还可能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皮损何时开始出现的?
2、随时间推移,红疹范围有扩大或缩小吗?
3、除红疹,您是否还伴有瘙痒、发热、腹泻等不适?
4、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5、您近期是否有食用某些特殊的食品?
6、您周围有没有人近期有类似情况?
7、您喝过或涂抹过药物吗?什么药物?
8、您有药物或食物过敏情况吗?有接触特殊物体吗?
9、您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0、您平时喜欢喝酒吗?每天喝多少?
11、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吗?是否使用药物控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皮肤损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需要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4、我需要住院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治愈后会影响皮肤美观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皮肤损害,且伴剧烈瘙痒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皮肤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液常规、病原学检查、斑贴试验、病理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在明亮的环境下,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损害的颜色、大小、范围、分布区域,还会观察有无分泌物、脱屑、糜烂等情况。
2、触诊
医生对皮损处会进行触摸以评估皮肤温度,之后会检查皮损的质地、有无触痛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观察到嗜酸粒细胞等外周血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2、病原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真菌检查、疥虫检查、皮损细菌培养等,以排查是否存在相关病变。
3、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主要目的是寻找致敏原,从而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操作简单、检查较安全,不良反应极少,且试验结果准确、可靠。斑贴期间不要剧烈活动,勿洗澡,避免搔抓,减少出汗,并避免日光照射,以防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时,医生会在典型皮损处切取部分皮肤组织制成标本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检查。可观察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明确病变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家族史、既往过敏史等,以及丘疹、丘疱疹、钱币状斑片、剧烈瘙痒等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为湿疹的一个类型,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外用药物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治疗-一般治疗:
1、积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病因或过敏原。
2、减少外界刺激因素,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或其他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衣物等。
3、避免食入刺激性食物,如鱼虾、浓茶、酒类、咖啡等,以防加重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1)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如地塞米松乳膏、曲安奈德等;渗出多者也可酌情应用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冷湿敷。
(2)慢性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外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还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
2、系统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具有止痒抗炎作用,主要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优于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若患者嗜睡、口干等副作用明显时,可选后者。
(2)抗过敏治疗:可用钙剂及硫代硫酸钠缓慢静脉注射,有心功能不全者或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禁用钙剂;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有明显止痒和缓解病情的作用,但是治疗前必须做普鲁卡因皮试;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
(3)抗生素:有继发感染时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抗过敏治疗的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医生可能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天。
(4)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作用,能快速控制症状,但停药易复发,故一般情况不主张使用。对急性严重、泛发性患者,采用其他治疗无效,无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时可酌情使用,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
(5)免疫抑制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仅适用于病情严重而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例,常用药物有环孢素、硫唑嘌呤。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洗剂、地塞米松乳膏、曲安奈德、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溶液、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硫代硫酸钠、普鲁卡因、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泼尼松、地塞米松、环孢素、硫唑嘌呤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部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科学的护理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可得到控制,症状逐渐缓解、减轻。
预后-危害性:
1、患者有时可能会继发皮肤感染,加重病情,严重时甚至影响机体健康。
2、严重瘙痒者可影响正常生活、交往、工作、学习等。
3、本病若久治不愈,可能会转为慢性,疾病长期存在,对患者的心理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预后-治愈性:
积极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病情可逐渐缓解,不适症状减轻,皮损逐渐恢复,复发情况也可减少。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者的疾病可能会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注意皮肤护理,防止不良刺激,有助于皮损的恢复,对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意义。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由于瘙痒严重,病情时轻时重,可导致心情烦躁,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尤其是病程长、皮损严重的患者,大多失去信心,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关注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疏导和排解消极情绪,正确面对疾病。
(2)患者可多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使用抗组胺、激素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局部治疗效果和全身不良反应,为医师及时调整药物提供依据;长期用药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骤然停药,以防影响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环境
患者的房间应该加强通风、使空气保持新鲜,并且室内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温度20℃左右,湿度40%以上为宜。
2、皮肤护理
(1)患者应该勤换衣物和被褥,并充分保持湿疹部位干燥清洁。
(2)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
(3)不随便使用刺激止痒药物。擦药或换药时,不要用水冲洗皮肤,特别是禁用热水、肥皂或消毒药水烫洗,可用棉签蘸植物油从内向外擦干净。
(4)勤剪指甲,不用手搔抓皮损。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5)在干燥季节,宜减少洗澡次数。平时洗澡以淋浴为佳,勿用太热的水或过度清洗,避免过度沐浴。入浴时宜选择温和的沐浴乳,以减轻皮肤负担,沐浴后身体处于微湿时,应立即擦拭润肤乳霜。干燥型皮肤不宜洗澡太久,避免流失天然的皮肤保护脂膜,使皮肤过于干燥而瘙痒。
3、其他
(1)可选择舒适、柔软、全棉的衣物。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携带近期使用的药物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并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避免可疑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保证机体营养摄入、辅助控制病情、促进机体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以清热利湿为主,多食用冬瓜、百合、绿豆、莲子、苦瓜等凉性食物。
2、可多吃水果、蔬菜和豆类食品。
3、多吃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4、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患者的营养。
5、可适当多服用碱性的食物,比如葡萄、黄瓜、胡萝卜、香蕉、萝卜、苹果等。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
5、少吃甜食,如糖类、咖啡及甜的饮料。
6、少吃发物,如鱼、虾、蟹、牛羊肉等。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通过以下方法,可能会降低本病的发生可能。
1、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并对相关性疾病进行及时治疗。
2、使用温和无刺激的香皂或护肤品,洗衣使用温和洗涤剂,减轻对皮肤刺激。
3、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制品,冬季注意皮肤清洁剂润泽。
4、沐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在皮肤仍然潮湿的同时涂抹保湿霜,以免皮肤过于干燥。
5、注意日常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保证充足睡眠。
6、穿舒适柔软面料衣物。
7、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同时适当使用润肤乳,防止皮肤干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