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缺乳疾病英文名称: agalactia疾病别名: 乳汁不足、乳汁不行疾病概述: 缺乳(a...
养生
疾病名称: 缺乳
疾病英文名称: agalactia
疾病别名: 乳汁不足、乳汁不行
疾病概述:
缺乳(agalactia),又称为乳汁不足、乳汁不行,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乳,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的疾病。多发生在产后2~3日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哺乳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本病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若身体虚弱,虽经治疗,乳汁无明显增加或先天乳腺发育不良,则预后较差。西医学产后缺乳、泌乳过少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妇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乳,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
主要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哺乳方法不当
检查项目: 乳房检查、血常规、B超检查、钼靶X线检查
重要提醒: 若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乳,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乳汁排出不畅,转化为乳痈。
临床分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伴有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肢体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肝郁气滞证
主要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有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
3、痰浊阻滞证
主要表现为乳汁甚少或无乳,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或伴有形体肥胖,胸闷,痰多,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产时产后出血过多、剖宫产、哺乳方法不正确、精神抑郁及营养缺乏的产妇。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哺乳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缺乳有虚实之分,虚证的主要病机是乳汁生化不足,实证的主要病机是经脉不畅,乳汁不下。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失调
平时性情抑郁或产后情志不遂,导致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气血失调,经脉不通,乳汁运行不畅,故乳少或无乳。
2、饮食不节
产后过于偏食肥腻,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导致脾运化食物和水谷精微功能失常,痰浊内生,痰阻经脉则乳滞不下。
3、劳逸过度
素体脾胃虚弱,或产后忧思伤脾,或操劳过度损耗中气,气血化源不足,均可导致乳汁乏源,继而乳汁甚少或全无。
4、其他
精神紧张、营养不良或哺乳方法不当等,均可造成乳汁分泌不足。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新产后的缺乳常见,表现为产后哺乳时乳房不胀,乳汁稀少甚或乳汁全无;也有产后一开始哺乳正常,后因情志不遂、产后疾病等因素,致乳汁骤减,不足以哺乳。缺乳有虚实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1、产后乳汁分泌少或无乳,不足以哺乳婴儿。
2、虚证主要表现为乳腺发育正常,乳房柔软,不胀不痛,挤出乳汁点滴而下,质稀。实证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房疼痛难出,质稠。
症状-并发症:
乳痈
若肝气郁滞,乳汁壅滞,经治疗乳汁仍然排出不畅,化热成脓,可发展为乳痈,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有块或有波动感,继而化脓溃破成痈。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产后哺乳时乳房不胀,乳汁稀少甚或乳汁全无。
2、或者产后一开始哺乳正常,后因情志不遂、产后疾病等因素,致乳汁骤减,不足以哺乳。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妇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乳汁稀少或乳汁全无等症状?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乳房胀痛、饮食减少等?
3、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乳汁稀少或乳汁全无的变化?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乳房检查、血常规、B超检查、钼靶X线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月经史及婚育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乳房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感染。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钼靶X线检查
钼靶ⅹ线的穿透性较弱,用于区别乳房内各种密度的组织,可发现较小的肿块并较为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B超检查
乳腺B超或红外线扫描可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能显示乳房内肿块的细微结构,并能比较精确地测量肿块的大小。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产后乳汁甚少或无乳,不足以哺乳婴儿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乳汁缺少症状的乳痈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素体气血亏虚、抑郁、肥胖、贫血、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等病史,或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遂等。
2、症状
以产后乳汁甚少或无乳,不足以哺乳婴儿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有产后初期乳汁分泌正常,突然因焦虑、恼怒等情志刺激而缺乳。
3、检查
血常规、乳房检查、B超检查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乳痈
可表现为乳汁缺少,但初期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有块或有波动感,继而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西医无针对性治疗,以中医治疗为主。中医辨证论治多遵循“虚者补之,实者疏之”原则,采用补气养血、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等治法。但无论虚实均要佐以通络下乳药物,以帮助乳汁分泌。同时注意治疗时机,早期治疗,一般在产后半月内效果较好,延误时机,乳腺腺肌上皮萎缩,往往疗效欠佳。除选用中药内服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艾灸、药膳等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
治疗-药物治疗:
1、气血虚弱证
(1)方药:通乳丹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3)中成药: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
2、肝郁气滞证
(1)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通草、桔梗、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3)中成药:逍遥丸、乳泉颗粒。
3、痰浊阻滞证
(1)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2)常用中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
(3)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治疗-相关药品:
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逍遥丸、乳泉颗粒、香砂六君子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按摩治疗
针灸、按摩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进乳汁的分泌。先用湿毛巾温拭乳房5分钟,再用拇指及食指指肚轻轻按揉,从乳房周围向乳头方向缓慢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用于各型缺乳。
2、西医治疗
西医对本病无针对性治疗,主要以服用大量维生素B类药物,或超声波、红外线进行乳房照射等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产后缺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产后缺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若能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若身体虚弱,虽经治疗,乳汁无明显增加或先天乳腺发育不良,则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发生乳汁壅滞,未及时治疗,可转化为乳痈。
预后-治愈性:
本病若能及时治疗,脾胃功能、气血津液恢复正常,乳汁可下,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产后缺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产后情志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采用正确的哺乳方法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乳汁的分泌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哺乳期应加强精神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恼怒,忧郁,使心境保持平和。
日常-用药护理:
1、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和时间,并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理气中药汤剂不宜久煎,补益中药可文火久煎。
3、肝气郁滞的患者用疏肝解郁,通络行乳的汤药宜热服。
4、气血亏虚者汤药宜热服,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温服。
5、乳房热痛且有肿块的患者,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物外敷。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清洁安静,空气流畅,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衣服穿着以宽松为宜。
2、创造有利于哺乳和休息的环境,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3、采用正确的哺乳方法,尽早哺乳,按需哺乳,正确哺乳。
4、指导产妇挤出多余的乳汁,每次哺乳应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乳房。
5、常用毛巾和清水擦洗乳头,定时将分泌的乳汁涂抹在乳头上,防止乳头干裂。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乳汁的排出量、色、质,乳房软硬度及乳汁分泌是否通畅。
2、注意观察乳房及乳头的情况,是否有乳头伸展性不好、扁平或内陷,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乳房检查、血常规、B超检查、钼靶X线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产后应加强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多饮汤水,少吃肥腻、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并根据病证类型辨证饮食。
饮食建议:
1、气血虚弱的患者宜食猪蹄、乌鸡、鸡蛋、大枣、桂圆、鲫鱼、乳鸽等,可用猪前蹄或鯽鱼炖黄芪、党参、茯苓、当归、白芍、路路通等。
2、肝郁气滞的患者宜食玫瑰花、月季花、丝瓜、佛手、合欢花、萝卜等,可用猪前蹄或鯽鱼炖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柴胡、通草等。
3、痰浊阻滞的患者宜食萝卜、木耳、冬瓜、番茄、山楂等,可用瘦肉炖白术、砂仁、茯苓、陈皮、党参、路路通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哺乳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平时注意保持情绪乐观,正确哺乳方法,加强营养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孕期做好乳头护理,若乳头凹陷,应经常将乳头向外牵拉,用温水清洁乳头,防止皲裂。
2、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适当活动,保持气血调和。
3、哺乳期用药要慎重,避免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4、正确指导哺乳,提倡早期哺乳、按需哺乳,促进乳汁的分泌。
5、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清洗乳房、乳头,母亲洗手,避免婴儿吮入不洁之物。
6、产后生活有规律,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7、加强产后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多饮汤水。
8、贫血孕妇应及时治疗,以防产后缺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