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疾病英文名称: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
养生
疾病名称: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
疾病英文名称: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
疾病概述: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是指由于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可有病毒血症的一般感染症状,以及有特殊表现的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关节病、指趾麻木刺痛症,孕妇感染后可引起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贫血、水肿和死亡,对已患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等。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疹、关节痛
主要病因: 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
检查项目: 血清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唾液抗体、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DNA检测、人类细小病毒b19抗原检测、电镜检测、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诱发再生障碍危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早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新生儿可经母婴垂直感染。此外,还可通过血源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春夏多发。
病因-总述:
本病由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所致。b19是DNA病毒中体积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种病毒,其DNA为单链、线状分子。其名称中的b19来自最初发现该病毒的标本编号。
病因-危险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在流行中可有20%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1~2周,患者出现咽痛、轻咳、鼻炎等上感症状,伴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有的患者仅持续2~3天即好。此外,本病毒可引起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皮肤、血管受损性疾病、关节病等疾病。
症状-典型症状:
1、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
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为HPVb19感染已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发生的疾病,多见于小儿。患者先有发热(多为低到中度程度)、全身不适、倦怠、肌痛、头痛、轻咳等症状,2~3天后,可出现贫血症状,如心悸、苍白、无力。
2、皮肤、血管受损性疾病
(1)血管性紫癜:患者有小儿,也有成人,首先出现发热、咽痛、流涕等,48小时后出现皮疹,其特征为血管性紫癜。先出现于四肢,后向躯干、颈部甚至面部扩展,紫癜持续数日即退。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大关节痛。
(2)传染性红斑:小儿患传染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先有发热、全身不适、咽痛、鼻流涕等症状。2~3天后出现皮疹,多始于面部,很快融合成片并伴有轻度水肿,形成“巴掌脸"特殊表现。皮疹很快扩展到躯干及四肢。先为斑丘疹,后中间先褪色形成网状或花边样。皮疹可因日晒、运动、洗澡而加重,伴有瘙痒感。持续2~4天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可于数日后消退,全病程为5~9天。成人感染HPVb19,亦有少数表现为传染性红斑者,但很少出现“巴掌脸",皮疹亦较少。但在病后数日至数周,80%的患者出现关节痛。
(3)肢端瘀斑综合征:患者多为青少年,临床表现多先有或同时出现轻中度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肌痛、食欲欠佳等全身症状,手背和足背出现瘀点、瘀斑性皮疹,很快向掌面发展,可融合成片。手腕和踝部有明显的界线。同时可出现口唇水肿、口周糜烂、口周及下颏部亦出现皮疹,咽部、腭部可有黏膜瘀点,组成手、足、口病样的综合征。疾病多于1~2周恢复。
(4)雷诺现象:表现为手指和足趾变白、发凉,后变青紫,此外,还可伴全身关节疼痛。
3、关节病
关节病小儿少,成人多,且女性多见。多表现为突发性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滑囊肿胀,最多累及的有手(指关节、掌指关节)、腕、踝、膝关节,还可累及肘、肩、颈椎、腰椎等处。多数可于2周左右好转,少数患者迁延数周不愈,有病程已长达4年的报道。
4、肢端麻木、刺痛症
有手指和(或)足趾麻木,刺痛症状。
5、宫内感染
孕妇感染HPVb19后可以传播给胎儿,容易引起流产和死胎。胎儿明显贫血、高度水肿,可有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6、其他疾病
HPVb19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和组织,故可引起多种疾病。
(1)呼吸道病变:急性呼吸道炎见于急性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初期,表现感冒样症状。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与有些婴幼儿的急性哮喘发作和急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有关。
(2)急性心肌炎或心肌心包炎:婴儿和儿童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偶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3)急性肝炎:肝功能可有程度不等的受损表现。
(4)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有低热、全身无力、关节肌肉疼痛、咽痛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诱发再生障碍危象,引起危及生命的贫血。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您发热吗?最高多少度?吃退烧药能降下来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您平时容易生病吗?
8、您最近接触过类似症状的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是被传染的吗?
2、需要隔离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您有推荐的治疗方法吗?
6、还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疹、关节痛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清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唾液抗体、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DNA检测、人类细小病毒b19抗原检测、电镜检测、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等,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
检测特异性IgM、IgG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捕获血黏附试验(MACHAT)。在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急性感染症状出现后3天内,90%即可检出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IgM抗体,直至病后2~3个月。血清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IgG抗体在病后第2周开始检出,持续数年甚至终生。免疫缺陷患者的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慢性持续性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抗体难以检出。胎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早期诊断可检测孕妇血清特异性IgM,在分娩后可测定脐血特异性IgM。
2、唾液抗体
急性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患者,唾液人类细小病毒b19-IgM检出率为55%~83%。
3、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DNA检测
在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的病毒血症期,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较容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病毒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敏感性更高,阳性率94%,但可有假阳性。标本也可为呼吸道分泌物、脐血、骨髓、羊水、胎儿组织。原位PCR技术可对人类细小病毒b19进行组织细胞内定位分析,以研究其病变机制。
4、人类细小病毒b19抗原检测
应用ELISA方法可直接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出病毒衣壳蛋白VP1及VP2,其敏感性低于PCR,但快速、价廉、结果可靠,适宜于常规检查。
5、电镜检测
可直接在电镜下观察各种标本受染细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和颗粒。
6、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可轻度减低或正常;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可减低。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心脏功能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了解患者胸部有无受累。
2、B超检查
了解患者关节是否有积液或骨质破坏。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接触史,以及皮疹、关节痛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清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唾液抗体、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DNA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对传染性红斑通常不需要治疗;对一般关节病患者也不需要治疗。而对于严重的关节疼痛、贫血者需对症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抗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在发热时,可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症状。
2、对严重关节炎的关节疼痛等可采用抗炎对症治疗。严重的关节疼痛,特别是有慢性症状的患者,可用非皮质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
3、并发严重贫血患者需输血治疗,对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一般用输入红细胞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
轻症一般不必给以特殊治疗。重症患者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α等抗病毒药物。
2、免疫球蛋白治疗
有免疫缺陷的贫血患者,应当用含有b19IgG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治疗。这种疗法可以控制和治愈b19感染。有报道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能控制和治愈较严重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感染,升高血红蛋白。
治疗-相关药品:
布洛芬、利巴韦林、干扰素α、人血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临床过程较轻,免疫功能正常者,传染性红斑、关节炎可短期内自行恢复,预后良好。而有免疫功能低下或严重血液疾病者,可能由于严重贫血而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促进疾病的痊愈,并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服药,若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可与家人一起戴口罩,防止疾病传播。若患儿为学龄期儿童,应及时为其请假,并告知老师情况,防止学生之间传播。
4、注意卫生,患者及家人均应勤洗手,可适当使用免洗消毒液。家属可及时将患者的餐具等私人用品单独消毒处理。
5、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应坚持规律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6、避免搔抓皮疹,防止感染。
7、日常注意保护,避免外伤出血。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检查血常规、肝肾功等项目。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家属可为患者准备清淡、易消化的营养饮食。
2、家属应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3、患者应适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患者应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患者可适量吃些动物血制品等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喱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外出携带免洗消毒液。
2、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注意自我保护,防止意外感染。
3、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