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疾病英文名称: somatostatinoma疾病别名: 生长抑素瘤...
养生
疾病名称: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
疾病英文名称: somatostatinoma
疾病别名: 生长抑素瘤
疾病概述: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somatostatinoma)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是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病因不明,多为散发性,部分可出现家族聚集性,常由染色体畸变引起。患者出现神经内分泌和消化道外分泌抑制症状,无显著特异性,常有三联征,即糖尿病、胆系结石及营养不良等。手术切除是常用治疗手段,目的为及时切除肿瘤,避免发生转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胰腺
常见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胆绞痛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CgA(嗜铬素A)检测、5-羟吲哚乙酸(5-HIA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多肽(PP)、CT扫描、MRI检查、超声内镜、生长抑素受体显像、123I-间碘苄胍显像、PET-CT、病理学活检
重要提醒: 患者出现糖尿病、胆石症相关症状、营养不良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出现贫血、腹痛、肿瘤远处转移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PNET发病率逐年升高,达0.32/10万。功能性PNET占PNET的89.6%,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约占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平均约为51岁,无男女性别差异。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PNET的一种,而PNET发病率逐年升高。
病因-总述: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病因不明,多为散发性,部分为相关性家族性综合征。可由染色体畸变引起,其中最常见为17和18号染色体易位和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此外,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1、染色体易位
最常见的为17和18号染色体易位和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基因突变也会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基因突变
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神经纤维蛋白编码基因突变,都可引起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ET,也可能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更容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肿瘤造成生长抑素的过度分泌,出现神经内分泌和消化道外分泌抑制症状,导致糖耐量、胆汁分泌、胃酸分泌、胰酶分泌等异常。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常有三联征,即糖尿病、胆系结石及营养不良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糖尿病相关症状
胰岛素分泌受抑所致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还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的表现。血糖升高较快时可使眼房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致视物模糊。
2、胆石症相关症状
胆囊收缩素分泌受抑可致胆囊运动受限诱发胆石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胆绞痛、上腹隐痛、胆囊积液、黄疸等。
3、营养不良
胰腺外分泌受抑可致脂肪泻及营养障碍,引起脂类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血脂或脂蛋白异常。可有体重下降、消瘦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恶液质。
症状-并发症:
1、贫血
营养障碍患者出现较严重营养不良,甚至可出现贫血。
2、胆道梗阻、胰腺炎、出血
十二指肠型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多位于乏特壶腹附近,随着肿瘤增长可致胆道梗阻、胰腺炎,甚至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3、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十二指肠型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很少导致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综合征,而多伴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症状-伴随症状:
肿瘤造成生长抑素的过度分泌导致胃酸分泌抑制,出现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痛。
就医-急诊指征:
1、严重胆道梗阻症状,如黄疸、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等。
2、血糖过高、意识模糊、昏迷、呼吸烂苹果味。
3、严重的腹膜刺激征。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营养不良、贫血。
2、高血糖等糖尿病症状。
3、消化不良、腹痛。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消化内科就诊。
3、对于随访中发现的进展期生长抑素瘤,建议转诊至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的症状是连续的还是偶尔的?
3、您的症状加重过吗?
4、什么情况下能改善你的症状?
5、什么情况下能加重你的症状?
6、您家族中还有别人患生长抑素瘤或者有相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发病?
2、除了最可能的原因,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的治疗计划是什么?
5、我必须手术治疗吗,还有别的选择吗?
6、我还有其他健康状况,应该如何一起管理它们?
7、我的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吗?
8、是否有小册子或其他印刷材料科普生长抑素瘤的知识?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糖尿病、胆石症、营养不良症状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首先会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然后建议行CgA检测、5-羟吲哚乙酸(5-HIA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多肽(PP)、CT扫描、MRI检查、超声内镜、生长抑素受体显像、123I-间碘苄胍显像、PET-CT、病理学活检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查体可见患者皮肤出汗、潮红,可有支气管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腹部可有间歇触痛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CgA检测
CgA是一种糖蛋白,90%的NET呈CgA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CgA在血清和血浆中均很稳定,且易于检测。高于正常值2倍提示NET,可鉴别分泌激素水平低到无法检测的NET,进行疗效评价以及复发转移预测等。可通过放免法(RIA)检测血浆CgA水平。
2、5-羟吲哚乙酸(5-HIA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多肽(PP)
此三项虽然在PNET中也有表达,但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差,临床应用受限。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学活检: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留取标本送检。可用于明确诊断,并进行病理分期。
检查-其他检查:
超声内镜的使用有所助益,特别是在发现病灶后可同时穿刺活检,提供组织或细胞水平的诊断依据。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扫描
神经内分泌肿瘤动脉期呈富血供,有别于胰腺导管腺癌的乏血供表现,可供鉴别诊断。
2、MRI检查
于T1加权呈低信号,T2期呈高信号,T2期显像尚有助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常用于常规检查未能定位诊断而临床又存在综合征的病人。
3、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
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达有生长抑素受体,其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特异结合,进而显示肿瘤原发及转移病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及80%,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
4、123I-间碘苄胍(123I-MIBG)显像
123I-MIBG做为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类似物,可被肿瘤内神经内分泌颗粒摄取,进而达到显示肿瘤的效果,敏感度为52%。
5、PET-CT
18-氟标记葡萄糖(18F-FDG)是PET-CT常用显像剂,可用于显示具有高增值率的肿瘤,敏感度为58%。
诊断-诊断原则: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多为偶然发现。医生根据非特异性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该病。诊断过程中,会建议行多期增强CT或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其他PNET病(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等)、胰腺导管腺癌。
诊断-鉴别诊断:
1、其他PNET病
其他PNET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等,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症状相似。目前多采用RIA法检测这些激素水平,以鉴别诊断肿瘤类型。
2、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腺癌也可产生胆管阻塞表现。CT扫描可显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动脉期呈富血供,有别于胰腺导管腺癌的乏血供表现,可供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手术切除肿瘤,避免发生转移。对于无症状、肿瘤负荷较小、疾病较稳定者,定期复查;对有症状的无法切除、肿瘤负荷重、明显疾病进展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对无症状、肿瘤负荷较小、疾病较稳定的无法切除者,每3~1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直到疾病明显进展时开始治疗。
2、本病常引起糖尿病,故需监控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治疗-药物治疗:
1、苹果酸舒尼替尼
靶向治疗常用药物,对晚期和进展期PNET有效,可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毒副反应包括疲劳和偶发心肌梗死等。
2、依维莫司
靶向治疗常用药物,是进展期、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PNET患者的一线用药。毒副反应包括口腔炎和高血糖,偶可发生肺炎。
3、干扰素
治疗的增量效应较低、不良反应重、耐受性差,应用已越来越少。
治疗-相关药品:
苹果酸舒尼替尼、依维莫司、链脲菌素、多柔比星、替莫唑胺、卡培他滨、氟尿嘧啶、阿霉素、卡培他滨、奥沙利铂
治疗-手术治疗:
1、肿瘤摘除术和酌情区域淋巴结清扫
即摘除肿瘤、清扫淋巴结。直径<2cm的表浅肿瘤行摘除术、酌情区域淋巴结清扫,或胰体尾切除、酌情区域淋巴结清扫和脾切除。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即胰腺、十二指肠肿瘤部位进行切除。胰腺实质内、直径>2cm或侵袭性肿瘤,位于胰头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胰体尾+脾切除术
即胰体部、尾部、脾进行切除。胰腺实质内、直径>2cm或侵袭性肿瘤,位于胰体尾者行胰体尾+脾切除术。
4、整块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
即胰整块进行切除。胰腺实质内、直径>2cm或有恶性表现者,应整块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
治疗-放化疗:
化疗,即使用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扩增。常采用的化疗方案如下:
1、链脲菌素+多柔比星方案
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但毒性较大。且链脲菌素在中国尚未上市。
2、替莫唑胺与卡培他滨方案
转移性、进展期PNET可选用。
3、细胞毒性化疗药物
无法切除或转移性PNET可选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进展期PNET推荐使用链脲佐菌素。无法手术、进展期、高分化、肝转移者,可采用链脲霉素+氟尿嘧啶和(或)阿霉素方案。
4、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
对分化差的肿瘤有23%的反应率,分化好者的反应率为30%。可酌情选用。
治疗-其他治疗:
1、介入治疗
PNET肝转移可行介入治疗,有效率>50%。肝转移灶无法切除,尤其是无法继续通过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类癌综合征时,可用多柔比星或顺铂,症状改善率可达63%~100%,客观有效率为33%~80%。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肝功能异常,肝坏死和肝脓肿少见。
2、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进展期PNET可能有效,但需随机试验评价其相关受益和毒性。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时可作为一种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血液毒性和肾脏毒性。目前仅作为其他手段治疗失败后的选择。
治疗-治疗周期: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属于PNET的一类。PNET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多为偶然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引起,可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经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应注意预防。21%~42%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10年内复发,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高Ki-67指数提示复发风险高。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引起,可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患者应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口腔清洁
在治疗期间应多漱口,多吃水果、粥,多饮水,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应及时治疗。
2、适量运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等。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如无禁忌症,每周最好进行两次抗阻运动。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3、注意日常坐姿
注意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可适当运动,如步行和腿部运动。应避免盘坐或翘二郎腿。
4、注意预防外伤
患者不可赤脚走路,外出时不可穿拖鞋。夏天注意避免蚊虫叮咬,冬天谨防烫伤,并注意预防冻伤。
日常-病情监测:
应在术后3~12个月复查1次,有症状者复查时间应提前。术后10年内,每6~12个月复查1次B超和肿瘤标志物,CT和MRI也可考虑。低度恶性肿瘤随诊频率可降低。SRS和PET不作为常规随访手段。
日常-复诊须知:
进展期PNET多无法切除。对无症状、肿瘤负荷较小、疾病较稳定的无法切除者,每3~1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密切观察,直到疾病明显进展时开始治疗。
日常-术后护理:
1、注意体位
对于全麻术后尚未清醒者,家属注意应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对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者,应平卧或头低卧位6~8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渗而致头痛。
2、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
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呼吸快慢等。对中、小型手术病人,手术当日可注意观察6~8小时;对大手术及危重病人,必须密切观察直至病情稳定。
饮食调理:
生长抑素瘤的发生可引起营养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选择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高纤维的膳食。提倡低血糖指数食物。
2、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如消瘦病人体重有所恢复,则适当调整饮食,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女性每天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每周不超过2次。
2、限盐限糖,每天食盐<6g。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用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及各种含糖饮料等。
3、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应在300mg以下。
预防措施:
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