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嗜酸性蜂窝织炎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cellulitis,Well'...
养生
疾病名称: 嗜酸性蜂窝织炎
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cellulitis,Well's syndrome
疾病别名: 复发性肉芽肿性皮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韦尔斯综合征
疾病概述:
嗜酸性蜂窝织炎(eosinophilic cellulitis)曾称为复发性肉芽肿性皮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韦尔斯综合征,是有特征性的类似急性蜂窝织炎皮损、皮损活检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和火焰现象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其典型症状有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疼痛等,可自然消退,但常复发。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微痛、发热、哮喘、关节痛
主要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病理检查、免疫荧光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能会反复发作,还常引起多种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相关研究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成人多见,但也可发生于儿童,甚至新生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及种族差异。
病因-总述:
嗜酸性蜂窝织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机体对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发生的一种超敏反应。常见的抗原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虫咬、寄生虫、药物(如阿司匹林、双氯酚酸钠、青霉素、克林霉素、达那唑)等。
症状-总述:
嗜酸性蜂窝织炎临床表现特征为四肢和躯干有复发性、瘙痒性蜂窝织炎样水肿性红斑和风团样损害。该病不同时期的表现有一定差异,有时可伴有系统症状。本病可自然消退,但常复发,病程可达数周至数年。
症状-典型症状:
1、初期
(1)皮损见于四肢或躯干部,单个或多发性,为小片红斑,并很快发生大片红色斑块、水肿。可为浸润或荨麻疹样皮损,境界清楚,伴有痒或微痛。
(2)在2~3天内,损害迅速扩展至整个肢体,偶有水疱、大疱等。严重者皮肤发生疼痛性急性细菌性蜂窝织炎样损害。
2、晚期
(1)表现为真皮内或皮下浸润性肉芽样肿块或结节,红斑消退,有的斑块在消退前有绿色改变。也可为中央消退,边缘为玫瑰红色或紫色,呈环状斑块。有时似硬皮病样外观。
(2)皮损偶可发生于面部,有报道皮损可沿Blaschko线分布。一般持续3~6周后肿块消退或遗留硬结及皮肤萎缩,常不留瘢痕。炎症后可有色素沉着。
症状-并发症:
本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变应性肉芽病、特应性皮炎、HSV2感染等病变。
症状-伴随症状:
一般全身状况不受影响,但可伴有系统症状,如发热、哮喘、轻度肝功能异常及关节痛。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损害、疼痛等症状,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出现皮损部位进行检查,就诊时应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或者携带药盒,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
2、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3、您最早发现皮损出现在什么部位?
4、您近期症状有加重或缓解吗?
5、您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吗?
6、您之前患过相似疾病吗?如何治疗的呢?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病会传染吗?
4、目前应该如何治疗呢?需要住院吗?
5、需要用药吗?需要治疗多久?
6、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治愈之后会复发吗?
8、我还有其他疾病,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什么影响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微痛、发热、哮喘、关节痛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询问相关情况,然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其行血液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免疫荧光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及其大小、颜色、形态、分布特点等情况,同时还需注意有无破溃、出血等异常等表现。
2、触诊
医生手消毒,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皮肤损害的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沉检查
通过抽血化验,可了解到嗜酸性粒细胞、血沉、白细胞计数情况。本病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急性发作期,约半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至13%~14%。但患者血沉和白细胞计数极少升高。
2、肝肾功能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有肝功能异常表现。此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一般情况。
3、免疫荧光检查
此检查对诊断该疾病有一定的意义。本病大部分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阴性,可见真皮内非特异性纤维蛋白沉积,真皮血管有C3沉积。还有报道发现在肌肉血管壁有IgM、IgA及C3沉积,在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血管壁有IgM沉积。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疾病较常用的检查之一,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医生会对需要取皮损的部位进行消毒麻醉,并切取部分特征性的皮损组织,制成标本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本病典型的组织病理可分为三期:
1、急性期
真皮水肿,偶见表皮下水疱,真皮全层密集嗜酸性粒细胞,混有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炎细胞的浸润也可仅在血管周围。
2、亚急性期
真皮有弥漫性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嗜酸性细胞及大量嗜酸性颗粒附着于胶原束或围绕在胶原束周围,形成斑块状浸润,即形成“火焰征”。
3、消退期
仍可有一些嗜酸性粒细胞,“火焰征”继续存在,异物巨细胞、组织细胞等栅栏状围绕在火焰像周围。看不到血管炎的表现。可有富含嗜酸性粒细胞的表皮下疱。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用药史、虫咬史等相关情况,以及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微痛、发热、哮喘、关节痛等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免疫荧光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丹毒、荨麻疹、蜂窝织炎等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丹毒
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皮损鲜红色,境界清楚,表面肿胀,中央较轻,边缘较重,压之可褪色,可发生水疱。组织病理提示真皮弥漫性水肿,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真皮灶性化脓性坏死以及真皮表皮分离。无原发性坏死性血管炎、血栓形成或白细胞破碎病变。结合其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可相鉴别。
2、荨麻疹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团块状隆起,鲜红色或苍白色,伴明显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病理检查提示真皮水肿,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充血,浆液渗出,胶原束及纤维间因浆液渗出而分离。急性期血管周围偶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慢性期则可见浸润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结合其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可相鉴别。
3、蜂窝织炎
为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四肢、面部、外阴和肛周等部位。炎症浸润较深,皮损中央部位红肿最明显,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境界不清,严重时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根据其典型表现可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嗜酸性蜂窝织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其治疗方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还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一般治疗,以保护皮损。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保护皮损处,尽量减少摩擦。
2、保持皮损处及周围皮肤清洁。
3、皮损瘙痒时,避免搔抓,以防引起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以下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糖皮质激素
部分患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也有报道发现局部外用此类药物也可有一定疗效。
2、其他
使用氨苯砜、多西环素、环孢素、秋水仙碱、抗组胺药等治疗也可能有一定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氨苯砜、多西环素、环孢素、秋水仙碱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嗜酸性蜂窝织炎通常预后良好,病变大多可于数周或数月后自然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本病经积极治疗后,也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预后-危害性:
1、本病皮损若位于暴露部位,可严重影响外貌美观。
2、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出现关节痛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学习,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的病变在数周或数月后,可能会自然消退。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皮损部位清洁,注意防护,避免二次损伤。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医嘱用药,对促进皮损恢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皮肤损害影响外貌美观,或者因多种不适症状,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法舒缓情况,还可向亲友倾诉,消除积极心理,同时树立治疗信心,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照医嘱正确用药,切忌擅自停药和更改剂量,以免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平时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2、避免皮肤损伤,损伤后及时处理,以防发生感染。
3、日常规律作息,保持充分睡眠,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饮食调理:
日常合理均衡饮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摄入充足,避免大量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建议:
1、清淡、易消化饮食,三餐定时。
2、多吃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肉、鸡蛋、牛奶等。
饮食禁忌:
1、少吃腌制、熏烤、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禁烟酒。
3、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日常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蚊虫叮咬,积极治疗各种病原体感染。同时合理作息、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降低本病的发生可起到积极意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