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胎黄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疾病别名: 胎...
养生
疾病名称: 胎黄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疾病别名: 胎疸
疾病概述:
胎黄(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指婴儿出生后双眼、颜面、皮肤等处出现黄疸,因与胎儿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疽。本病发生与孕妇蕴湿、感受湿邪、禀赋不足、胆道阻塞等有关。病理性黄疸轻者预后较好,重者预后较差,遗留后遗症,甚者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婴儿出生后双眼、颜面、皮肤等处出现黄疸
主要病因: 孕妇蕴湿、感受湿邪、禀赋不足、胆道阻塞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大便检查、肝功能检查、母子血型检查、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血培养、B超检查、CT
重要提醒: 若婴儿出生后出现双眼、颜面、皮肤等处发黄。应及时就诊咨询,
临床分类:
1、湿热郁蒸证
主要表现为双眼、颜面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烦躁啼哭,不欲吮乳,或有发热,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紫。
2、寒湿阻滞证
主要表现为双眼、颜面、皮肤发黄,色泽晦暗,黄疸持续难退,精神倦怠,四肢欠温,不思进食,时时啼哭,大便溏薄,或便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腻。
3、气滞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双眼、颜面、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腹部胀满,右胁下痞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舌苔黄或白。
4、胎黄动风证
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双眼、颜面深黄,嗜睡,神昏,抽搐,两目凝视,尖叫,舌质红,苔黄腻。
5、胎黄虚脱证
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面色苍黄,伴四肢厥冷、浮肿、气促、胸腹欠温、神昏,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新生儿。
病因-总述: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为胎儿禀受孕妇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之邪;外因主要为婴儿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以湿热之邪较为多见。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病机关键为胎禀湿蕴。
病因-基本病因:
1、孕母蕴湿
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传于胎儿,湿从热化,湿热郁蒸,影响肝疏泄功能,胆汁外溢而致发黄。
2、感受湿邪
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未能及时输化,蕴结脾胃,阻滞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和肝疏泄功能,以致胆汁外溢皮肤、面目,发为胎黄。
3、禀赋不足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本虚,运化食物输布水液代谢功能不足,湿浊内生,气机阻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以致胆汁外溢,发为胎黄。部分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
4、胆道阻塞
先天缺陷,胆道阻塞,胆液不能从常道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
症状-总述:
本病以婴儿出生后,双眼、颜面、皮肤、小便呈现黄色为主要特征。轻者仅见颜面双眼、皮肤发黄,精神饮食尚可;重者可见黄疸急剧加重,胁下痞块迅速增大,甚则神昏抽搐。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1、生理性胎黄
大部分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足月儿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延迟至21~28天消退。食欲良好,睡眠正常,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胎黄
黄疸出现时间或早或迟,有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也有生后2-3周出现。发展快、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复现。伴有精神倦怠、嗜睡,或睡眠不宁,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症状-并发症:
惊厥
若热毒炽盛,湿热化火,内陷厥阴,可出现黄疸加深、神昏、抽搐等胎黄动风危象,若邪毒炽盛,正气不足,气阳虚衰,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微等胎黄虚脱证。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哭声变弱、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小便呈现黄色。
2、伴有精神倦怠、嗜睡,或睡眠不宁,不欲吮乳等症状。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儿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皮肤、面目、小便发黄的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嗜睡,或睡眠不宁,不欲吮乳等症状?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
4、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孕妇在怀孕期间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7、平时休息如何,会经常熬夜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皮肤、面目、小便发黄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大便检查、肝功能检查、母子血型检查、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血培养、B超检查或CT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面目皮肤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等,可鉴别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2、肝功能检查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新生儿黄疸患儿出现明显增高,可明确是否有黄疸及严重程度。
3、母子血型检查
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所致黄疸提供辅助诊断。
4、大便检查
大便颜色较深黄色提示可能存在溶血,由黄白色渐呈黄色提示病毒性肝炎,灰白色提示胆道阻塞。
5、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怀疑肝炎综合征者应做乙肝、丙肝、 TORCH检测,明确病原体感染的类型。
6、血培养
对怀疑由感染所引起的黄疸应做血培养检测,以明确病原体。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或CT检查
疑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者可做B超或CT检查,以协助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婴儿出生后双眼、颜面、皮肤等处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病理性胎黄需要鉴别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诊断-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即岀现黄疸,第1周内黄疸很快加剧,并有贫血、肝脾大,重者出现水肿,并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引起胆红素脑病。常见于新生儿ABO溶血等病。
2、阻塞性黄疸
黄疸持续不退,大便呈灰白色,食欲不振,出生体重偏低肝脾大。多见于胆管闭锁、胆汁瘀积综合征。
3、肝细胞性黄疸
生后1~3周出现,大便颜色变浅,伴有厌食、体重不增肝脏轻、中度肿大。实验室检查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多由乙肝病毒等引起。
4、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新生儿感染,特别是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可伴有黄疸、精神萎靡、反应差、厌食及体温改变。
5、胆红素脑病
早期表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经过半天到11天进入痉挛期,两目凝视、眨眼,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角弓反张,时有尖叫,多数患儿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若能度过痉挛期,2天后进入恢复期,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逐渐恢复,呼吸好转,痉挛消失。后遗症状一般在2个月以后才出现,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障碍,智能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
治疗-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血清胆红素超过诊断标准时,除进一步查明原因外,应酌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配合光疗。早期开始喂奶,可刺激肠管蠕动,促进胎便顺利排出,又可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促进粪胆原的生成,减少肝肠循环,可助减轻黄疸的程度。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以化瘀消积为主。由于新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药。
治疗-对症治疗:
1、湿热郁蒸证
(1)若出现呕吐的患者,可加用陈皮、制半夏、竹茹等
(2)若出现小便短黄的患者,可加用车前草、泽泻等。
(3)若出现腹胀的患者,可加等枳实、厚朴、莱菔子等。
2、寒湿阻滞证
(1)若出现湿重呕吐的患者,可加用陈皮、制半夏、薏苡仁、泽泻等。
(2)若出现寒重肢体不温的患者,可加用附片、吴茱萸、桂枝等。
(3)若出现络脉瘀阻,肝脾肿大的患者,可加用丹参、当归、三棱、莪术等。
3、气滞血瘀证
(1)若出现大便干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等。
(2)若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党参、白术、山药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湿热郁蒸证
(1)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栀子、大黄、泽泻、车前子、黄芩、金钱草。
(3)中成药:茵栀黄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
2、寒湿阻滞证
(1)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干姜、白术、甘草、党参、薏苡仁、茯苓。
(3)中成药:茵栀黄颗粒、附子理中丸。
3、气滞血瘀证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
(3)中成药:茵栀黄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
4、胎黄动风证
(1)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2)常用中药:羚羊角粉、钩藤、天麻、茵陈、大黄、车前子、石决明、牛膝、僵蚕、栀子、黄芩。
(3)中成药:紫雪丹、清开灵注射液。
5、胎黄虚脱证
(1)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3)中成药:生脉注射液。
治疗-相关药品:
茵栀黄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颗粒、附子理中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紫雪丹、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先天性胆道闭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病因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若黄疸较重,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绐予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可提高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2)病理性黄疸,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感染性黄疸选用有效抗生素。肝细胞性黄疸选用保肝利胆药。溶血性黄疸,光照疗法、肝酶诱导剂、输血浆或白蛋白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病情严重者应及早给予换血疗法。
2、光照疗法
用蓝光、绿光或白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经过光氧化及异构化作用产生胆绿色、无毒的水溶性双吡咯,而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3、中药外治法
黄柏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证。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轻者预后较好,重者预后较差,遗留后遗症,甚者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若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热毒炽盛,可出现黄神昏、抽搐等胎黄动风和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微的胎黄虚脱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病情较轻,若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预后较好。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胎黄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等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规律的休息、保持口腔清洁,注意情绪乐观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乳母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外界不良精神因素的干扰,以免影响小儿机体的康复。
2、多与病儿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如经常用手触摸、搂抱,以满足病儿的肌肤接触需要。
3、可在室内放置一些色彩鲜艳的物品、玩具,以调节病儿的情绪,避免哭闹。
日常-用药护理:
1、据医嘱按时喂药,给药速度不宜过快,可少量多次喂服。不能强制灌服,以免引呛咳或窒息。
2、如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喂药,将病儿的头侧向一边,轻拍背部,以缓解症状。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一切噪音及强光的刺激。
2、紫外线照射时,应避免病儿的眼睛直接与紫外线光线接触,注意皮肤的保护。
3、病儿体位一般以平卧为宜,并经常变换体位。病儿哭闹时,可将其抱起,同时观察小儿伴随症状。
4、每日用温水给病儿擦洗,皮肤皱褶处可扑以少许六一散,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病儿的衣服应柔软、舒适,床单、被褥应经常更换、清洗消毒。
6、加强口腔护理,少量多次喂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及口腔清洁。
7、小儿便后应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平时应勤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发生。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胎黄出现与消退的时间、加深的速度度、退后复黄等情况,观察时,应注意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注意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哭声变弱、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应及时告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3、如出生后1周出现黄疸逐渐加重,伴有呕吐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4、注意病儿的大小便情况,如色、质、量及次数等。若大便由灰白转为黄色,多为黄疸好转的表现。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大便检查、肝功能检查、母子血型检查、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血培养、B超检查、CT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乳母的饮食对病儿的病情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忌香燥、辛辣、炙煿食品,以免助湿生热。
饮食建议:
1、病儿的每次哺乳量不宜过多。一般2次喂奶间隙喂水1~2次,5~10ml为宜,以利于湿热从小便排出。
2、人工喂养应注意科学喂养,如喂养不当极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影响病儿的康复。
3、喂养时,应尽可能将病儿抱起,以适应病儿喂养和吮吸的需要,同时满足其器官刺激。
饮食禁忌:
1、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孕母蕴湿和小儿外感湿邪有关,因此孕妇在注意饮食情志调摄,避免各种感染,注意保暖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
2、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注意饮食调摄。忌食辣椒及各类辛辣的调味品、牛羊肉等。禁忌饮酒。
3、孕妇临产期应避免任何感染,如感冒等。并遵医嘱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也不滥用各类营养补剂。
4、如有肝病或黄疸病史者,应按医嘱积极治疗。
5、注意新生儿脐部的保护,保持皮肤及臀部等清洁,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6、新生儿生后应注意保暖,尽早频繁有效地吸吮,促进胎便顺利排出,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