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糖尿病性心肌病疾病英文名称: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糖尿病性心肌病
疾病英文名称: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
疾病概述: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是指糖尿病所致的心肌疾病。在糖尿病状态下,其不依赖于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已知心脏疾病,是一种独立的、特异性糖尿病并发症。本病可导致左心室肥大、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治疗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治疗、原发病治疗及高危因素控制。本病预后与患者糖尿病患病时间、患者心力衰竭的程度、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可存在个体差异。经积极治疗,一般可缓解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的主要病因糖尿病可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气促、乏力、心悸
主要病因: 主要是因高血糖导致心肌代谢功能紊乱或心脏微血管损伤导致的病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心肌酶检查、血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出现气促、乏力、胸痛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心律紊乱和心源性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糖尿病性心肌病在女性多见,通常是男性发病的两倍。
2、糖尿病性心肌病多见于5年以上中至重度糖尿病患者。
病因-总述: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长期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尚未完全阐明。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微血管病变等,均可导致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1)高糖血症:降低葡萄糖清除率,糖异生增加,心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减少,继而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导致糖尿病心肌病。
(2)游离脂肪酸增加:是心脏的重要供能物质,心脏收缩的能量2/3来自于脂肪酸氧化。糖尿病时,游离脂肪酸在心肌细胞内聚积,损伤心肌钙调蛋白,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舒张收缩功能,还可促进心肌细胞凋亡。
(3)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与血管重构,导致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细胞凋亡有关。
2、心肌纤维化
糖尿病心肌病病人由于心肌局部组织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可使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生激活,使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而心脏血管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可促进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促进血管上纤维蛋白原物质的合成。
3、心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
4、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机制尚未明确。高糖血症、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等,都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导致微血管舒缩异常、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基底膜增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性心肌病。
症状-总述:
糖尿病性心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气促、乏力等心力衰竭的症状,以及胸痛、心前区不适等心绞痛的症状。患者还可出现心律失常的表现,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心力衰竭
是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有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水肿等临床表现。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性心肌病另一常见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3、心绞痛
源于心室壁内小冠状动脉阻塞,可出现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病人偶因各种应激如感染、手术、麻醉等均可导致猝死,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心律紊乱(如室性颤动、扑动等)或心源性休克。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严重的气促、乏力的症状且持续不缓解。
2、出现明显的心慌、心悸的症状。
3、出现了持续不缓解的胸痛。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了胸闷、心前区不适的症状。
2、出现了气短、心悸的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相对平稳者,请到内分泌科或者心血管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着便于穿脱的衣服,方便检查。
3、可能进行血液检查,检查当天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以将目前所服用的药物进行整理,必要时可携带药盒。
6、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没有出现气促、乏力的情况?
2、您有没有出现胸痛的情况?每次是怎么缓解的?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
3、您有没有出现心悸的情况?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4、除了气促、乏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的地方?
5、您确诊糖尿病已经多少年了?
6、您平日血糖控制的如何?服用什么药物控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需要进行什么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2、我的病情危急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
4、这个疾病和我的糖尿病有没有关系?
5、我这个病可以治愈吗?治愈后容易复发吗?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今后可以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气促、乏力、胸痛、心前区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首先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然后可能建议行心肌酶检查、血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进一步了解病情,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叩诊
可测得心界扩大。
2、听诊
可闻及可有肺部啰音、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及第三心音奔马律。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检查
对于判断患者有无合并心肌梗死起辅助诊断作用。
2、血糖检查
判断患者糖尿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几乎所有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存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可见其ST-T段变化,或是出现房颤、室早等。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单纯糖尿病明显增高,故可将心律失常作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临床可通过心电图检查作辅助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判断患者有无心脏扩大。
2、超声心动图检查
判断患者有无心脏扩大,以及有无出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金指标,可用于与缺血性心肌病进行鉴别诊断。本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无异常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以及气促、乏力、胸痛、心前区不适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目前缺乏对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统一标准。但具备以下条件者应考虑本病:
1、病程在5年以上的中至重度糖尿病患者。
2、有心衰的表现(临床症状及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
3、排外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
4、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异常。
诊断-鉴别诊断:
1、缺血性心肌病
患者常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异常,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彩超心脏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最可靠的是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2、高血压性心脏病
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与高血压家族史。仔细询问病史,即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3、肺源性心脏病
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且心脏彩超提示右心扩大。
治疗-治疗原则: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治疗、原发病治疗及高危因素控制。医生会根据病因、临床症状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低脂肪、高纤维饮食,戒烟酒,减肥。定期进行心电图或其他有关检查,防止发生低血糖、低血钾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治疗-药物治疗:
1、心力衰竭治疗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时,治疗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疗效甚至更好,能显著改善患者死亡率。
(2)β受体阻断剂:应选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其中卡维地洛兼有改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异常的作用,但应注意β受体阻断剂对低血糖症状的掩盖。
2、控制血糖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目标是尽量控制血糖至接近正常水平。胰岛素是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时的首选药物。
3、控制血脂治疗
常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机体的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心脏的舒张功能,有助于防止糖尿病性心肌病。但是,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够导致机体血糖水平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故临床在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
治疗-相关药品: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胰岛素、阿托伐他汀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RI)及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人工胰及胰岛移植等。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止痛、吸氧、稳定血压、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般病人休息后症状可立即消除)等。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一般根据病情的轻度、中度、重度进行辨证论治。
1、轻度
此期以原发病糖尿病(消渴病)辨证为主,兼有轻度心气虚、心阴虚表现。在常规糖尿病(消渴病)辨证施治的同时,可参考以下证型 。
(1)心气不足证
①临床表现:口干口渴,乏力,劳累后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苔薄白,脉弱或细。动态心电图可见偶发心律失常或fQRS波。
②治疗原则:益气补心、安神定悸。
③所用药物:常用保元汤加减。
(2)心阴不足证
①临床表现:口干咽干,口渴,劳累后心悸怔忡,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或咳嗽喘息,气短乏力,舌红或紫暗苔薄黄,脉细或结代。动态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和轻度T波改变。
②治疗原则:滋养心阴、清热宁神。
③所用药物:常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2、中度
此期以糖尿病的表现为主,可参考以下证型辨证论治,延缓病情发展。
(1)气阴两虚证
①临床表现:心悸,胸闷,胸痛,口干,乏力,失眠,盗汗,舌质偏红,苔少,脉象细弱无力或结代(多见于快速性及缓慢性心律失常)。
②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定悸复脉。
③所用药物:常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还可用心通颗粒、稳心颗粒(缓慢性心律失常者禁用)等中成药。
(2)痰浊瘀阻证
①临床表现:心胸阵痛或心胸憋闷,痰多口黏,伴有头晕、头重如裹,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体胖大,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心电图可见T波及ST段改变)。
②治疗原则: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③所用药物: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还可用速效救心丸、心通颗粒等中成药。
3、重度
该期在中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由虚转衰,水湿泛滥,五脏衰微,阴竭阳脱的表现。该期要注重中西医结合,准确把握病情,及时转入心血管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1)阴阳两虚证
①临床表现:喘促不宁,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气短乏力,面色白光白,形寒怕冷,咳吐稀白痰,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胖苔白,脉疾速无力。(心脏彩超可见左室内径、室间隔厚度明显增加。)
②治疗原则:补益肾气、温阳利水。
③所用药物:常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还常有芪苈强心胶囊等中成药。
(2)阴竭阳脱证
①临床表现:呼吸喘促、呼多吸少、烦躁不安、张口抬肩、汗出如油为主症,可兼见四肢厥逆或昏厥谵语等症,舌质紫暗,苔少或无苔,脉微细欲绝。(心脏彩超可见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
②治疗原则:补气固阴、回阳救逆。
③所用药物:常用参附龙牡汤合参蛤散加减。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来辅助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患者糖尿病患病时间、患者心力衰竭的程度、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可存在个体差异。经积极治疗,一般可缓解症状。
预后-危害性:
糖尿病性心肌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通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气促、乏力而紧张、烦躁。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说明症状不适的原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使用胰岛素时需注意剂量必须准确,采用1毫升注射器抽药;注射时间要准确,三餐前进行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部位经常变换,交替注射,这样可在有限注射部位吸收最大药量;注意过敏反应;注意低血糖反应,出现后可口服糖类食物或糖水;胰岛素应注射在皮下组织,针尖刺入不可大于45度。
日常-生活管理:
1、肥胖者应节食减肥,积极体育锻炼,适当增加体力劳动。
2、糖尿病患者常有低镁血症,镁缺乏可导致糖利用率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因此每日补充适量镁离子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3、合理饮食,患者应加强对疾病的了解,掌握糖尿病的防治常识,积极运动治疗等。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出现气促、乏力的症状加重或者未见好转时,需及时复查。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有利于减轻患者体重、控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应严格控制饮食,定时进食,应选择粗纤维食物和蔬菜,进食适当的蛋白质和脂肪。
饮食建议:
1、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提倡高膳食纤维饮食,可每天在膳食中添加燕麦片、玉米面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炖、卤等烹调方式制作食物。
4、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饮食禁忌:
1、限制高糖食物,如白糖、糕点、甜饮料、冰淇淋、巧克力等。
2、限制高脂饮食,如肥肉及油炸食品等。
3、限制高盐饮食,如酱油、咸菜、酱豆腐等。
4、限制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预防措施:
针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或糖尿病前期(如糖耐量减低)进行治疗,有可能推迟临床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很有必要在全民族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戒烟、减肥和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