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糖原累积病(Ⅰ型和Ⅱ型)疾病概述: 糖原累积病(Ⅰ型和Ⅱ型)是因先天性酶缺陷所导致糖代谢...
养生
疾病名称: 糖原累积病(Ⅰ型和Ⅱ型)
疾病概述:
糖原累积病(Ⅰ型和Ⅱ型)是因先天性酶缺陷所导致糖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由于糖原代谢过程中不同酶缺陷引起不同表现特征,临床上将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分为12型,其中Ⅰ型糖原累积病(GSD-Ⅰ)以肝脏病变为主,Ⅱ型糖原累积病(GSD-Ⅱ)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糖原累积病患者的症状与疾病类型有关,GSD-Ⅰ患者可出现娃娃脸、易疲劳、生长迟缓、低血糖、反复感染等症状,Ⅱ型患者可出现肌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等症状。目前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式,以饮食调整、对症治疗等方式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Ⅰ型和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心脏、其他
常见症状: 娃娃脸、易疲劳、生长迟缓、低血糖、反复感染、肌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等
主要病因: 糖原合成或分解途径中的酶存在先天性缺陷
检查项目: 血生化、血常规、糖耐量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基因检查、X线、CT、超声、病理检查、肌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式,可导致患者死亡,及时的治疗有助于延长寿命,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糖原累积病发病率为2.32/10万~5/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有本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
病因-总述:
糖原累积病患者糖原合成或分解途径中的酶存在先天性缺陷,导致糖原代谢障碍,引起相应的症状。Ⅰ型和Ⅱ型糖原累积病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病因-基本病因:
1、GSD-Ⅰ
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引起的。该酶催化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终末反应,是调节血糖水平稳态的关键酶。
2、GSD-Ⅱ
由于α-1,4-葡萄糖苷酶缺陷所致。该酶属于溶酶体酶,作用是使低聚糖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酶缺乏时即导致大量糖原累积在溶酶体中,溶酶体膨胀造成细胞损伤。
症状-总述:
糖原累积病患者的症状与自身疾病的类型有关,其中Ⅰ型糖原累积病(GSD-Ⅰ)以肝脏病变为主,Ⅱ型糖原累积病(GSD-Ⅱ)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
症状-典型症状:
1、GSD-Ⅰ
(1)GSD-Ⅰa型:患儿大多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低血糖,主要表现是清晨空腹时颤抖、烦躁、过度换气、紫绀、呼吸暂停、惊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脑水肿或功能不全、昏迷,甚至死亡。较年长儿可表现为娃娃脸、易疲劳、难唤醒、颤抖、过度饥饿、生长迟缓、四肢纤细、腹部膨隆和肝肿大、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反复鼻出血、贫血、佝偻病、间歇性腹泻。
(2)GSD-Ⅰb型:本型患儿临床表现酷似Ⅰa型患儿,但易出现反复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和炎症性肠病。
2、GSD-Ⅱ
(1)婴儿型:出生第1周或数月内发现四肢和全身无力,肌张力低,易发生紫绀,有舌肥大,心脏损害,肝脏肿大。
(2)儿童型: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行走和活动力明显差于同龄儿童,四肢和躯干肌均无力。呼吸肌可累计,以致呼吸功能不良和反复肺部感染,一般在20多岁死亡。
(3)成人型:发病于30~40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半数左右患者可有呼吸肌损害,但一般较轻。
症状-并发症:
1、患者可能有肝脏腺瘤、骨质疏松以及肾脏肿大情况出现。
2、部分患者存在心脏损害、呼吸肌无力,可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或肺部感染,可导致患者死亡。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
2、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发作、加重或减轻?
3、出生时情况怎么样?
4、又发现过其他疾病吗?
5、症状是否会在某些情况下缓解?
6、您有其他疾病吗?
7、亲属中是否有人存在类似的症状或疾病吗?
8、您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现在情况严重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8、应该怎样预防低血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9、需要监测血糖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疑似本病的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生化、血常规、糖耐量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基因检查、X线、CT、超声、病理检查、肌电图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能显示患者有无血清丙酮酸、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等变化,提示患者有无肝、肾功能的异常。
2、血常规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水平变化。
3、糖耐量试验
部分患儿胰岛素分泌不足,呈现典型的糖尿病特征。
4、胰高血糖素试验、肾上腺素试验
这些试验均不能使患儿血糖明显上升。
5、基因检查
基因检查可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发生异常的基因,有助于诊断。
6、其他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还可能对患者进行部分酶含量、活性的测定,检查有无尿糖变化等,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肌肉组织或肝组织的活检,取出患者的组织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还可能通过肌电图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肌肉、神经的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检查患者有无心脏病变、骨质疏松、骨龄落后、肾肿大等情况。
2、CT、超声
通过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肝脏、肾脏、心脏、颅内情况,观察患者有哪些异常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加重情况,了解患者有无本病的家族史,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血生化、血常规、糖耐量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基因检查、X线、CT、超声、病理检查、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糖原累积病尚无特殊疗法,治疗原则为保持正常血糖水平,尽可能减轻及缓解临床症状,比如改变进食频率以及饮食结构等,还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存在的肺部感染、肝腺瘤、心脏损害等,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比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手术切除肝腺瘤、使用药物(利尿药、强心药物等)应对心脏损害等。具体治疗方式请以医嘱为准,在此仅作为介绍。
治疗-一般治疗:
1、通过高蛋白、高糖饮食,多次喂养,维持血糖正常水平,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所选择的饮食种类、进食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请遵医嘱进行饮食调整。
2、适当进行有氧训练,改善循环,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药物治疗:
1、激素治疗有益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提高食欲,可选择胰高血糖素、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2、也可选择酶替代治疗(如α-酸性麦芽糖酶),可能有一定疗效,能延长部分患者寿命。
治疗-相关药品: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α-酸性麦芽糖酶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的手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具体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与患者疾病的类型、治疗的情况有关,部分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可得到缓解,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因本病而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肝脏、肌肉等损害,可引起骨质疏松、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等,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儿在1岁前死亡,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因本病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部分患者可能预后较差,无一致结论。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补充糖分,规律饮食,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并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便能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及时就医处理。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肌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等,患者可能因此会产生恐惧、不安,甚至自卑等心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可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方式放松自己,减轻心理负担;可向医生咨询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内心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要给予患者爱与关心,并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等心理。
日常-用药护理:
1、使用药物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使用。
2、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正确记录使用药物的种类、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宜空腹运动,运动量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出现低血糖时立即停止运动并进食,随身携带糖块。
3、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应注重自身血糖监测。具体方法如下:
1、采血前
用中性肥皂洗手,并用温水冲洗干净。可以向下垂手臂30秒,这样有利于血液集中到指尖。
2、采血时
最好在无名指、中指和小指的手指两侧。针牢牢地贴实指尖后,再按采血笔采血(血量不够应轻轻推压手指另一侧,不要用力挤压)。然后将试纸完全插到血糖仪的底部,注意试纸的方向不要插反,及时让指尖的血珠与试纸的测试反应区接触,血量要足。
饮食调理:
本病常有低血糖表现,患者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维持健康体重。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脂肪膳食。每日除了三次正餐外,尚需3~5次加餐。
饮食建议:
1、摄入含充足蛋白质和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如畜禽肉、鱼类、蛋类和豆制品等。
2、少吃多餐。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
3、均衡饮食。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蔬菜、糙米、酪梨、魔芋、坚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等。
4、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
饮食禁忌:
1、严格限制食用单糖、双糖等精制糖,如葡萄糖、果糖、砂糖、红糖及蔗糖制糕点,饮料及罐头甜食。
2、每日乳品用量不超过500g。
3、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例如速食米、马铃薯、白面粉等。
4、忌酒、戒烟。
预防措施: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避免近亲结婚,本病患者备孕时做好遗传咨询,完善相关产前检查等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