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疾病英文名称: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
养生
疾病名称: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疾病英文名称: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vulva
疾病概述: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vulva)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包括外阴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外阴非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Paget病,非浸润性的黑色素细胞瘤)。可有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以及溃疡等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程度和范围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外阴
常见症状: 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丘疹
主要病因: 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吸烟、免疫抑制、其他皮肤疾病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宫颈阴道涂片、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浸润癌,患者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数据表明,本病发生率在近几年有所增加。
病因-总述: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吸烟、免疫抑制、其他皮肤疾病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其细胞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
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
3、吸烟。
4、免疫抑制。
5、其他皮肤疾病,如外阴硬化性苔酶,多见于老年妇女。
症状-总述:
本病症状无特异性,主要为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以及溃疡等。病变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有时表现为丘疹或斑点,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红色;少数为略高出皮肤表面的色素沉着等。
症状-并发症: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3、原来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您有其他疾病史吗?
7、您的伴侣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以及溃疡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宫颈阴道涂片、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外阴检查,了解有无皮肤损害,以及大小、范围、颜色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宫颈阴道涂片
以了解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宫颈、阴道上皮内瘤样变。
2、HPV检测
可帮助检查患者是否携带有HPV病毒,此项检查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学检查:本病的确诊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任何可疑病灶应做多点活组织病理检查。为排除浸润癌,取材时需根据病灶情况决定取材深度,一般不需达皮下脂肪层。
检查-其他检查:
阴道镜检查:可以提高病变组织的检测敏感性。在涂抹3%~5%醋酸后,使用阴道镜观察外阴、会阴及肛周组织的上皮和血管情况,在血管不典型处取材,有助于提高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准确性。若无明显病灶,可以1%甲苯胺蓝染色再以1%醋酸脱色,在不脱色区域取材可提高诊断率。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外阴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以及溃疡等临床表现,再结合宫颈阴道涂片、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黑色素瘤、外阴鳞状细胞癌。
诊断-诊断依据:
根据病理结果,本病可分为三级。
1、外阴上皮内瘤变Ⅰ级(VINⅠ级)
即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上皮过度增生,异形细胞局限在上皮的下1/3,表面细胞成熟且正常。
2、外阴上皮内瘤变Ⅱ级(VINⅡ级)
即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层下2/3部分的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排列紊乱,但表层仍正常。
3、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级)
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外阴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异形细胞占据上皮层2/3以上,几乎达表面。
诊断-鉴别诊断:
1、黑色素瘤
多见于65~75岁女性,常有外阴瘙痒、出血、色素沉着范围增大等,病灶常位于小阴唇,呈痣样伴色素沉着,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2、外阴鳞状细胞癌
常见绝经后女性,有典型外阴瘙痒、局部肿块、溃疡,合并感染可出现疼痛、渗液和出血,病灶以大阴唇多见,病理活检见多数分化好的鳞癌,角化珠、细胞间桥标志物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变程度和范围进行个体化治疗。由于本病可自行消退,对年轻的VINⅠ级患者,无症状,可做定期检查而暂不予其他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手术切除、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治疗前应仔细检查,除外浸润癌。
治疗-对症治疗:
对年轻的VINⅠ级患者,有瘙痒者可局部应用氧化锌软膏、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氟轻松软膏、苯海拉明软膏等。
治疗-药物治疗:
1、5%5-氟尿嘧啶(5-FU)软膏
局部涂抹可用于VINⅠ级治疗,但现已少用。
2、咪喹莫特
为局部免疫反应调节剂,可用于VINⅡ~Ⅲ级的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5-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氧化锌软膏、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氟轻松软膏、苯海拉明软膏
治疗-手术治疗:
1、外阴上皮局部表浅切除术
用于病变局限者,切除范围在病灶边缘外正常组织5~10mm,适用于年轻女性。
2、外阴皮肤剥除术
适用于病变较广泛或为多灶性。切除部分或者全部外阴和会阴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保留皮下组织,维持外阴形态,尽量保留阴蒂。
3、单纯外阴切除术
适用于年龄较大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后,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若不及时接受治疗,任由疾病进展,除了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外,还有可能进展为浸润癌,影响患者寿命。
预后-自愈性:
某些年轻、病变程度轻微的患者有自愈可能。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用药,若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穿棉质或者丝质内裤,并勤换洗内裤,不与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用品。且应每天将患者的生活用品煮沸消毒。
4、避免患者搔抓患处,防止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复查一次,并且之后保持半年复查一次的频率。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时换药、消毒,保持切口的清洁,防止感染。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患者可适量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避免危险性生活,建议使用安全套,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穿棉质或者丝质内裤,并勤换洗内裤,不与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用品。
3、戒烟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