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维生素缺乏疾病英文名称: vitamin deficiency疾病概述: 维生素缺乏(v...
养生
疾病名称: 维生素缺乏
疾病英文名称: vitamin deficiency
疾病概述:
维生素缺乏(vitamin deficiency)是指机体某种维生素含量减少或摄取不足而引起的病态反应。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按其溶解性质不同,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极微,一般须由食物供给,若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降低、消耗或需要量增加等,皆可导致维生素缺乏。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大多患者经过及时且规范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重症者,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夜盲、口唇干裂、呕吐、腹泻、骨骼异常、皮肤瘀点、瘀斑、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 本病主要与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降低、需要量相对增高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液维生素水平测定、血清视黄醇水平测定、核黄素测定、血浆5-磷酸吡哆醛测定、尿4-吡哆酸测定、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凝血功能测定、暗适应、毛细血管脆性试验、X线
重要提醒: 因维生素的种类繁多,故本病患者,需在明确诊断之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因用药不当而造成其他损害。
临床分类:
根据缺乏维生素的种类不同,临床分为以下几类:
1、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包括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K缺乏。
2、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包括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B缺乏和生物素缺乏。其中,B族维生素缺乏又可细分为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2缺乏、维生素B6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烟酸缺乏、叶酸缺乏及泛酸缺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维生素缺乏好发于婴幼儿、孕妇、偏食及患某消化道溃疡、短肠综合征等原发性疾病的人群。
病因-总述:
一般来说,维生素缺乏是因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如偏食、快速减重、生长发育、妊娠、高龄、烧伤、疾病等,导致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降低、消耗及需要量增加,从而致病。
病因-基本病因:
1、摄入不足
(1)食物短缺,或由于营养知识缺乏,食物选择及烹调、加工不当,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
(2)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较长时间禁食(>5天),易发生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2、吸收利用降低
(1)老年人胃肠道功能降低,对维生素的吸收利用降低。
(2)胰腺功能不全和胆汁丢失时,脂肪吸收障碍,患者易发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3)消化道溃疡、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放射性肠炎、消化道瘘、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常易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缺乏。
3、需要量相对增高
由于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多,或丢失增加,使体内维生素需要量相对增高。可见于以下情况:
(1)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生长发育期儿童、特殊生活及工作环境的人群、疾病恢复期的患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都相对增高。
(2)长期用营养素补充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一旦摄入量减少,也很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
(3)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产生大量渗出液,急性应激、感染等高代谢状态可导致维生素的消耗大大增加。
(4)肝病患者因摄食减少、肠道吸收不良、肝脏贮备功能下降、合成分泌、代谢障碍和需要量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另外,肝病患者常伴有腹水或因使用利尿剂、合并糖尿病等原因,导致排尿量增加,水溶性维生素严重丢失。
症状-总述:
维生素在孕育生命及生长发育、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防治疾病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可出现骨骼、皮肤、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部位、多系统的异常表现。其具体的临床表现与维生素缺乏的种类、患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
症状-典型症状:
1、维生素A缺乏的表现
(1)夜盲症
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病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年长儿,患者可出现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能力降低等表现。
(2)眼睛干痒
患者还易出现眼睛干痒的症状,会经常想揉眼睛。
(3)皮肤病变
主要表现为毛囊角化与皮肤干燥,二者可单独发生或同时存在。
(4)生长发育落后
部分病情较重的儿童,还可出现身高和体重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5)牙釉质缺损
牙齿会失去正常的光泽,可从晶莹透亮的瓷白色变成粉笔白色。
2、维生素B缺乏的表现
(1)维生素B1缺乏
早期可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症状,如意识不清、运动和反射功能障碍、端坐呼吸、发绀等。
(2)维生素B2缺乏
可表现为嘴唇红肿、口角糜烂、结膜苍白、眼睑红肿、畏光、流泪等。
(3)维生素B6缺乏
维生素B6缺乏常见症状为口唇干裂、脂溢性皮炎、结膜炎、舌炎、口炎等。
(4)维生素B12缺乏
患者可有贫血表现,还可见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皮肤有广泛性对称性色素沉着,毛发变灰白。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障碍,甚至痴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5)烟酸缺乏
主要表现为光敏性皮疹、面部脂溢性皮炎、舌炎、口角炎、眼睑红肿、恶心、呕吐、腹泻等,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意识不清等表现。
(6)叶酸缺乏
颜面和手足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和掌纹处有灰褐色色素沉着,患者还可出现舌炎或唇炎,表现为患处疼痛、充血,或有溃疡。
3、维生素C缺乏的表现
(1)出血表现
如全身多处瘀点、瘀斑,还可见牙龈出血表现。如有创伤,则伤口愈合缓慢,易出血。
(2)其他表现
严重者可有牙齿松动、脱落。
4、维生素D缺乏的表现
(1)骨骼改变
①儿童可表现为颅骨软化、方颅、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鸡胸或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脊柱后凸或侧弯等。
②成人则主要表现为骨痛、肌无力、骨质疏松等。
(2)运动发育迟缓
患儿坐、立、行走功能较晚,重症患儿可能出现语言及动作发育落后,免疫力低下等表现。
(3)其他
还可能造成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腕、踝关节剧烈屈曲,肌肉痉挛。
5、维生素E缺乏的表现
(1)婴儿表现
主要表现为贫血、周围水肿、肌肉无力、眼球震颤、皮肤红疹和脱发。
(2)成人表现
成人很少有临床症状,部分可出现反射减弱、共济失调、斜视、视野缩小、向上凝视受限、视网膜色素沉着等表现。
6、维生素K缺乏的表现
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严重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出血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肤瘀点瘀斑;严重者可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
症状-并发症:
1、维生素A持续缺乏,可导致干眼病。
2、维生素B缺乏,可并发心力衰竭、肺水肿、休克、周围神经病变、继发感染等。
3、维生素C缺乏,可致骨质疏松、继发感染等。
4、维生素D缺乏,可造成自发性或多发性骨折等并发症。
5、严重长期维生素E缺乏,可发生全盲、痴呆和心律不齐。
6、维生素K缺乏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吃饭怎么样?挑食吗?
6、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如果不治疗只改变饮食习惯可以缓解吗?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夜盲、口唇干裂、呕吐、骨骼异常、皮肤瘀点、瘀斑、意识障碍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血液维生素水平测定、血清视黄醇水平测定、核黄素测定、血浆5-磷酸吡哆醛测定、尿4-吡哆酸测定、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凝血功能测定、暗适应、毛细血管脆性试验、X线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通过视、触、叩、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检查患者的视力、牙齿颜色、皮肤状况以及有无异常出血等。
2、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还需着重检查其生长发育情况,查看是否有生长发育落后的问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评估患者是否贫血,血红蛋白降低常提示贫血。
2、血液维生素水平测定
(1)正常人血浆维生素A水平为0.7~1μmol/L,维生素A缺乏患者该值明显低于正常。
(2)全血维生素B1水平<40μg/L,提示维生素B1缺乏。
(3)血清维生素B12水平<73.8pmol/ml,提示维生素B12缺乏症。
(4)血清叶酸浓度<7nmol/L,可确诊为叶酸缺乏;红细胞叶酸浓度<305nmol/L,为确定叶酸营养状况不足的标准。
(5)禁食后血清维生素C浓度>34.1μmol/L(0.6mg/dl),可排除维生素C缺乏;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测定为反映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有价值的指标,正常值为11~15μg/108白细胞。
(6)血浆维生素E含量<12μmol/L时,具有诊断价值。
3、血清视黄醇水平检测
血清视黄醇水平是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常用指标,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
4、核黄素测定
维生素B2缺乏症患者,核黄素水平降低,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核黄素测定、尿核黄素测定。
5、血浆5-磷酸吡哆醛(PLP)测定
是目前评价维生素B6营养状况最好的实验室指标,但对于新生儿及婴儿的检查较为困难。
6、尿4-吡哆酸测定
尿4-吡哆酸是维生素B6的分解产物,可用于反映近期维生素B6摄入量的变化。
7、25-羟基维生素D血液测定法
对健康的人而言,25-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为20~50ng/ml是正常的,而低于12ng/ml就表示维生素D缺乏。
8、凝血功能检测
维生素K缺乏患者,凝血酶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FⅦ、FⅨ、FⅩ及凝血酶原测定活性下降。
检查-其他检查:
1、暗适应测定
可用于评估早期的维生素A缺乏,需排除其他疾病影响因素,检查时医生会先将患者的眼睛暴露于强光下,然后在使眼睛处于全暗的环境中检测。但此方法不适用于婴幼儿。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维生素C缺乏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为阳性。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压迫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在患者皮肤上用力夹紧1min,观察患者皮下有无出血点,并计数出血点的数目。
(2)正压法(量血压法):按测血压的方式,水银柱升至6.7kPa(50mmHg),维持压力15min,然后用直径为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试者肘窝部,计数圈内出血点<5个为正常,>8个有诊断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患者若有骨骼畸形等改变,需做X线检查,以明确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即可做出维生素缺乏的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缺乏维生素的种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应及时、恰当地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必要时,还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进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贫血者,应积极纠正贫血,可给予铁剂治疗。病情较重者,可考虑输血。
2、继发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
3、喉痉挛者,可给予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抗惊厥药(如地西泮),以迅速控制症状,保证呼吸道畅通。
4、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暂时禁食,并从胃肠外补充营养。
治疗-一般治疗: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
3、维生素D缺乏者,应坚持多晒太阳,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的发生。
治疗-药物治疗:
1、维生素类药物
(1)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药物
包括口服维生素A制剂(如维生素A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和注射维生素A等。
(2)治疗维生素B缺乏的药物
①维生素B1缺乏:一般情况下口服维生素B1片。重症或患有消化道疾病影响吸收者,可肌肉或静脉注射维生素B1。
②维生素B2缺乏:维生素B2制剂是治疗此病的有效药物,可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给药。
③维生素B6缺乏:通常口服予足量的维生素B6进行治疗;抽搐者,可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6。
④维生素B12缺乏: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等方式,补充维生素B12。
⑤叶酸缺乏:口服或肌内注射叶酸,若患者还存在维生素B12缺乏,可在补充叶酸的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⑥烟酸缺乏:可口服烟酰胺治疗。
(3)治疗维生素C缺乏的药物
轻症者可口服维生素C,重症者可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
(4)治疗维生素D缺乏的药物
口服浓缩的维生素D3制剂,必要时也可肌肉注射。
(5)治疗维生素E缺乏的药物
①早产儿和低体重的人工喂养儿,应在出生后10天,补充维生素E,作为预防性治疗。
②存在明显症状的患者,应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E,以改善症状,并需注意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
(6)治疗维生素K缺乏的药物
补充维生素K,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2、钙剂
如葡萄糖酸钙,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有利于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A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B1片、烟酰胺、葡萄糖酸钙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若合并严重骨骼畸形者,也可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矫正畸形。
治疗-其他治疗: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缺乏患者,若出血较重,甚至合并出血性休克时,可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迅速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挽救患者生命。
治疗-治疗周期:
维生素缺乏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维生素缺乏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程度、合并症和治疗是否及时等诸多因素。大多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危害性:
1、维生素缺乏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患儿生长发育落后。
2、还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性的感染,并引起皮肤、血液、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病变,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3、部分患者还可能遗留骨骼畸形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预后-治愈性:
大多患者,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不容易治愈。
预后-复发性:
如治疗依从性不好或继续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再次复发。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骨骼畸形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复发。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患者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卫生,勤洗手,特别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漱口,应在晨起睡前及饭后均刷牙漱口;勤洗澡,并换洗衣物。
4、对于出现意识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可为其准备保护性约束带等保护性措施。
5、日常穿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
6、注意保护,避免外伤出血、意外骨折。
7、对于出现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能力降低的患者,应避免其夜间自行外出,家属可陪同出行,并在家中装小夜灯,方便患者的行动。
8、对于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家长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帮助其进行功能训练。
9、患者可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坚持锻炼。
10、肥胖患者可科学减重。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调理: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家属应为患者准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注意营养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
2、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
3、家属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促进吸收。
4、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并遵医嘱添加维生素和钙剂。
5、对于生长发育期的患儿或者妊娠期女性等特殊群体,家属应保证营养支持,可每日加餐。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偏食、挑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短肠综合征。
2、养成良好的习惯,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
3、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儿或者妊娠期女性等特殊群体,应保证营养支持,可适当加餐。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