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下肢动脉闭塞疾病别名: 下肢动脉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疾病概述: 血浆脂蛋白渗透和沉...
养生
疾病名称: 下肢动脉闭塞
疾病别名: 下肢动脉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疾病概述:
血浆脂蛋白渗透和沉积于动脉血管内膜,继之内膜增生和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血管僵硬,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缺血性临床表现称为下肢动脉闭塞。其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进而出现静息性肢痛、缺血性溃疡或坏死,甚至需截肢而致残。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下肢不适、间歇性跛行、静息性肢痛、溃疡或坏疽
主要病因: 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CTA、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应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国内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总述:
下肢动脉闭塞主要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往往与其他动脉疾病伴随(如颈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等)。本病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样,常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和家族史等,多数患者往往并存多个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下肢不适、间歇性跛行、静息性肢痛、溃疡或坏疽等。此外,还可有患肢皮肤脱毛、皮下组织和肌肉萎缩、勃起功能障碍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下肢不适
本病早期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或感觉异常,外伤或感染时不易愈合。
2、间歇性跛行
为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特点是行走一段距离后感患侧下肢酸胀痛,被迫停止休息,数分钟后完全缓解。相同诱发因素下症状重复出现,呈现“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疼痛部位有助于判断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水平:小腿疼痛提示浅表股动脉病变;大腿和小腿均疼痛提示股动脉病变;髋部和臀部疼痛提示髂动脉狭窄或闭塞。
3、静息性肢痛
随病变进展出现静息性肢痛,即非劳力性疼痛,以夜间为著。患者往往取腿部下垂位(通常是垂于床边)以减轻疼痛,反映患肢动脉闭塞严重。至病程晚期出现持续性剧痛,即使患肢下垂也不能缓解。
4、溃疡或坏疽
为组织坏死期表现,患肢皮温降低、色泽暗紫,继之形成溃疡或坏疽。通常首发于足趾部,随着病变进展逐渐向上延伸至踝部和小腿(但很少超过膝关节),甚至并发局部蜂窝织炎、骨髓炎或败血症。
症状-并发症:
可有患肢皮肤脱毛、皮下组织和肌肉萎缩、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下肢发凉、麻木或感觉异常。
2、间歇性跛行。
3、下肢静息痛。
4、下肢皮肤溃疡或坏疽。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血管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7、您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下肢不适、间歇性跛行、静息性肢痛、溃疡或坏疽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而后会让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CTA、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股动脉脉搏减弱或不能触及;患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与健侧血压相差>20mmHg;髂或股部可闻及杂音,提示该处血管病变。股动脉搏动正常而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股浅动脉病变。
2、踝-肱指数(ABI)
通过测量踝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计算出的踝-肱指数,可用于量化下肢动脉闭塞程度。ABl=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正常值为1,小于0.8则出现跛行。发生静息痛和难以愈合的溃疡时,ABI通常小于0.4。
3、患肢抬高下垂试验
检查时,医生会嘱患者平卧位,将患肢抬高45度左右1~2分钟。正常人足底皮肤呈淡红色,如苍白提示供血不足,如踝关节背屈运动后才出现皮肤苍白提示缺血程度较轻。之后让患者迅速坐起并将患肢下垂,正常人立即出现足部潮红,10秒内静脉充盈。如足部变红和静脉充盈时间分别超过20秒和30秒,则提示下肢缺血和侧支循环不足。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彩色超声多普勒
本检查是诊断下肢缺血性疾病非常重要的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价廉的优点,被广泛用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筛查及治疗后随访。
2、CTA(CT血管造影)
本检查可以提供病变全面的解剖学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为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更直观的信息,对于血管外病变造成的血管管腔狭窄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3、磁共振血管成像
此检查可以全面显示下肢缺血性疾病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
4、血管造影
此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血管性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单独作为诊断目的应用越来越少,但在介入治疗时应行常规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下肢不适、间歇性跛行、静息性肢痛、溃疡或坏疽的临床表现,再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多见于20~40岁青年男性,多数患者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但常有大量吸烟史。肢体中小型动脉受累,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病变之间血管壁光滑,伴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为其特征,可资鉴别。
2、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多数无高血压(累及肾动脉时可有)、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特点是病变(狭窄或闭塞)累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开口处。
3、下肢动脉栓塞
特点为突发的肢体麻木、疼痛、苍白、运动障碍及病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常有心房颤动、瓣膜疾病等病史。
3、腰椎管狭窄
可有“间歇性跛行”表现,但与体位明显有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缓解;无“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下肢动脉搏动正常。
治疗-治疗原则:
临床医生常常会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运动训练等。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患肢清洁,避免外伤和穿过紧鞋袜,取床头抬高的斜坡床睡眠。
2、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及严格戒烟等,同时启动运动训练计划。运动训练能增加肌肉的无氧代谢,运动产生的能量可使较高浓度的氧转移输送至肌肉,从而改善症状。标准的训练计划为每周4次,每次持续30分钟。例如平地行走一直至出现患肢不适症状一休息一症状消退一继续行走,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每次总时间达30分钟。
治疗-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
为常规用药,长期使用。
2、氯吡格雷
适用于介入治疗或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
3、西洛他唑
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强钙介导的血管舒张,增加无痛步行距离。伴发心力衰竭的患者禁用。
4、丙酰左旋肉碱
能增加跛行患者步行距离。作用机制未明,可能是通过提高骨骼肌代谢率发挥疗效。
5、银杏叶提取物
据报道治疗跛行有辅助效果。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慎用。
6、其他
(1)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治疗:可选用妥拉唑啉、利马前列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
(2)抗凝治疗:选择性用于伴有心房颤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肢介入或外科手术后的高凝状态患者。可选用华法林、肝素等药物。
(3)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西地那非可能有效,禁与硝酸甘油合用。必须除外精神因素、某些药物或伴发糖尿病等原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必要时专科诊治。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丙酰左旋肉碱、银杏叶提取物、妥拉唑啉、利马前列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林、肝素、西地那非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病变弥漫、狭窄或闭塞段较长的患者,可进行自体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2、对于短段骼、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进行动脉内膜剥脱术。本手术多作为旁路移植术的辅助措施。
治疗-其他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导管取栓术、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适用于狭窄或闭塞段较短的患者。本方法有微创、风险低、恢复快等优点。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跟患者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经及时且正规的治疗,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预后-危害性:
可出现患肢皮肤脱毛、皮下组织和肌肉萎缩、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加强对患肢的保护,遵医嘱用药。按时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性肢痛、溃疡或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能会出现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多和医生沟通,了解疾病知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应安慰和陪伴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加患者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服用抗凝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若出现出血倾向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严格戒烟。
2、注意肢体保暖,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
3、取合适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4、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先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试水温,以免烫伤。
5、皮肤瘙痒时,应避免用手抓痒,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保持溃疡部位的清洁,避免受压及刺激。
6、适当进行步行锻炼,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管彩超或CTA,服用抗凝药物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凝血功能。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给予平卧位或低半卧位,使患肢低于心脏平面水平,以利于灌注。对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协助其定时翻身,避免局部受压加重足部溃疡。
2、术后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3、术中使用造影剂的病人,术后可以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4、卧床休息时注意做好功能锻炼,在床上做足背伸屈活动,以利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
5、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出现发红、肿痛等感染症状。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饮食禁忌:
1、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少吃高脂肪食物。
预防措施:
下列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1、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基础疾病。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减少久坐、多运动等。
3、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下肢动脉硬化,以便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