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疾病英文名称: Ebola virus disease in child...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
疾病英文名称: Ebola 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是由埃波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行。该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寒战、乏力、头痛、咽痛等,疾病进展很快,4~5天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严重出血,最终导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寒战、 头痛、肌痛、疲乏、食欲减退、呕吐、 腹泻、排血样便、出血
主要病因: 埃博拉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电镜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X线胸片、B超、脑CT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很差,尽量避免前去疫区。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1、到目前为止,本病的传染源只有患本病的患者,而且是在疾病极期的患者。
2、猴类和猩猩对本病亦易感,因此这类动物感染此病毒后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曾有一位瑞士的技术员因在象牙海岸对一只死于本病的猩猩进行尸检而染上此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在以往的暴发流行中曾频繁发生与患此病的重病人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家属发生本病的情况。此外,将给本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未经彻底消毒)用于其他病人,也曾引起本病的传播。本病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恢复期病人的生殖道分泌物中,因此该病毒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行。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传染源只有患本病的患者,而且是在疾病极期的患者,已受该病毒感染但无活动性疾病表现的病人传播本病的可能性不大,且本病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尚不清楚。
病因-基本病因:
病毒通过微小的皮肤黏膜损伤、呼吸道、注射器注射而进入体内,最初主要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他还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间隙、血管与组织间隙生长繁殖,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然后广泛进入各组织器官。
症状-总述:
本病的潜伏期为2~21天,但多在7~14天。患儿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痛、疲乏与食欲减退。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呕吐、腹泻、排血样便。可有腹痛、胸痛、咽痛。发病数天后可出现斑丘疹样皮疹。患儿出现凝血障碍,注射部位可出血不止,皮肤、胃肠道及其他内脏亦可出血。严重出血可导致休克及死亡。
症状-并发症:
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皮肤、胃肠道可出血不止,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由于组织多发性局灶性坏死,可并发胰腺炎、睾丸炎、尿道炎、腮腺炎、舌炎、肺炎、唇裂、口腔溃疡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最近去过动物园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最近带孩子去过非洲旅游吗?
8、家里有人出现类似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确诊了吗?
2、这个病会传染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药有什么副作用吗?
6、孩子有生命危险吗?
7、会有后遗症吗?
8、孩子需要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痛、疲乏、食欲减退、呕吐、 腹泻、排血样便、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让患儿做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电镜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X线胸片、B超、脑CT等,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
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
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
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
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方法。
6、病毒分离培养
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病毒。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鼠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
应用ELISA方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斑点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
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患儿双份血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学检测
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应做X线胸片、B超、脑CT,全面评估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似,确定诊断须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诊断。用实验室方法从患儿,或可疑受感染者血液,或其他临床标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抗体或核酸,或用病毒分离方法分离出此病毒即可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虽然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均表明,一些腺苷类似物对此病毒的复制有强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对本病应采用全面对症、支持疗法。
治疗-药物治疗:
1、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只有当存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证据,并且有足够的血液学检查、监测支持时,才应考虑用肝素或其他针对DIC的疗法。
2、干扰素
有一位受该病毒感染的实验室工作者经干扰素和恢复期血浆治疗生存了下来,但病例很少,很难说明问题。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用干扰素治疗甚至还可能引起发热等反应,从而使治疗变得复杂。
3、腺苷类似物
体外研究表明,多种腺苷类似物能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复制。
治疗-相关药品:
干扰素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严格的隔离
对患儿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隔离的方法称“屏障技术”。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病人时必须穿、戴隔离衣、口罩、手套和护目镜;严格限制探视病人;可丢弃用品在使用之后应焚毁处理;一切重复使用的用品在用前、后均须消毒处理;因为本病病原体易被消毒剂破坏,所有的硬表面(如桌面、地板等)均应用消毒剂擦拭清洁。
2、避免创伤性操作
对患儿的一切治疗护理均应尽可能避免创伤性操作,要谨慎地保持液体供给,做到既保证供给,又避免心肌损伤或影响肺血管的通透性。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极差,死亡率很高,幸存者恢复缓慢。
预后-危害性:
本病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且预后很差,一半以上患儿会死亡。
预后-治愈性:
很难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具有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且预后很差,一半以上患儿会死亡,患儿可能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且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人,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治疗的信心,甚至丧失希望。
2、护理措施
家长应温言安慰患儿,并且将已经治愈的病例讲给患儿听,多鼓励、支持患儿,增加患儿的治疗信心,帮助患儿鼓起勇气,积极面对疾病,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不可擅自加减药量,避免给患儿身体带来更大的负担。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本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家长应遵医嘱收集患儿的分泌物至指定地点消毒,并每天用消毒剂清洁消毒患儿接触的地方。
4、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并督促患儿及时刷牙漱口。
5、家长应及时将患儿的换洗衣物、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
饮食调理:
在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家长应为患儿准备富有营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家长可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2、家长应为患儿准备高蛋白饮食,如瘦肉粥。
3、患儿要饮食清淡,多喝新鲜蔬菜水果汁,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患儿应适量多饮水,可喝点淡盐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患儿应规律进餐,可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喱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家长应注意保护儿童,避免儿童接触埃博拉病毒患者。
2、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野外时,避免孩子接触猩猩等动物,可为孩子佩戴口罩、手套。
3、带孩子外出时可携带免洗消毒液,及时为孩子消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