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C in childr...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C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 in children)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15%。儿童中发病不高,可因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HCV曾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患儿临床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为主,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转为慢性肝炎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发肝癌,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黄疸
主要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检查、CT、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较差,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HCV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和各种体液中带有病毒,可经输血和血制品、密切接触、医源性途径和性传播。在儿童中,母婴传播是重要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血液病、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和透析者感染率较高。
病因-总述: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丙型肝炎病毒发生的主要因素,丙肝病毒感染后经血液等途径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在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宿主免疫、炎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本病常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在儿童中,母婴传播是重要传播途径。
病因-危险因素:
母亲合并HIV感染和高HCV血症是主要高危因素。
症状-总述:
本病的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症状相对不明显,患儿临床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为主,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部分患儿可有黄疸。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丙型肝炎
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等。部分患儿出现黄疸,多呈轻度。肝脏轻到中度增大, 脾大少见。病程约3~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明显转慢性化倾向。
2、慢性丙型肝炎
分型同乙肝。病毒血症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以前者多见,自然痊愈的可能性极小,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3、亚临床型丙型肝炎
为儿科常见临床类型。患儿无肝炎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肝炎病情,进一步追查病原方得以诊断。相关病史可发现有些患儿尚处于急性期,而有些已进入慢性阶段。
4、病毒携带状态
从无肝炎症状,定期随访也无肝脏大小和质地异常,ALT无升高。肝活检基本正常或呈轻微病变。
5、婴儿HCV感染的特点
(1)显性感染:易出现黄疸, 脾大较年长儿多见。
(2)经母婴传播获得感染:婴儿可呈短暂的病毒血症,即在出生数月后病毒血症消失,抗HCV多随之阴转。
6、HC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与HIV混合感染:对经母婴传播获得混合感染婴儿的研究表明,两种病毒有协同致病作用,HIV感染病情进展更快,HCV病毒血症水平显著增高。
(2)与HBV混合感染:可加剧肝脏损害,增加发生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HCV复制常占优势。
症状-并发症:
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体温有变化吗?大小便怎么样?
3、孩子最近吃饭怎么样?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的母亲有丙肝吗?
8、孩子最近接受什么医疗操作了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
2、是怎么传染的呢?
3、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会有后遗症吗?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常会根据患儿病史,对怀疑丙肝病毒感染的患儿行多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对患儿一般情况及病因进行了解并做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疾病对患儿肝脏情况的了解。必要时可对患儿行病理学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肝功能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血清酶、血清蛋白、胆红素、血氨、血糖、血浆胆固醇、补体、胆汁酸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并测定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率等指标,明确患儿肝功能,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4、甲胎蛋白
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甲胎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本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5、肝纤维化指标
HA(透明质酸酶)、PⅢ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CL-Ⅳ(Ⅳ型胶原)、LN(板层素或层粘连蛋白)、PH(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6、病原学检查
(1)抗HEV IgM和抗HEV IgG: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大多数在3个月内阴转。抗HEV IgG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如果抗HEV IgG滴度较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由低滴度升为高滴度,或由高滴度降至低滴度甚至阴转,均可诊断为HEV感染。
(2)HEV RNA:采用RT-PCR法在粪便和血液标本中检测到HEV RNA,可明确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性,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梗阻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
2、彩色超声尚可观察到血流变化。
3、CT、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但价格较昂贵。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需要参考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凡不符合甲型、乙型、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巨细胞病毒症状性感染、EB病毒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流行病学提示为非消化道感染者可疑似为丙型肝炎。血清抗HCV阳性,和证实肝脏或肝外组织如唾液腺、脾脏、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HCVAg阳性或HCV RNA阳性,均可作出诊断。凡临床诊断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方法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作为确诊病例。儿童中存在一种以上病毒的重叠或合并感染,需要加以区分。
诊断-鉴别诊断:
1、感染中毒性疾病
由于小儿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尚不健全,对从体外进入的药物或其他有毒物质,或体内产生的代谢活性物质或终末产物缺乏足够的灭活减毒能力,所以容易发生肝损害和肝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常并发肝功能异常。
2、婴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婴儿肝炎综合征作为临床病名是可以的,但病原学上包括可经母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各种肠道病毒、副黏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要作出明确病原诊断常因各种临床限制而相当困难。好在多数新生儿肝炎的临床经过是良好的,需综合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主要靠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
3、营养性疾病
小儿慢性肝炎的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只有一般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不佳。在考虑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的同时,应对肝脏情况和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另一方面,近年又出现不少营养过剩的肥胖儿童,因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异常而误诊为肝炎的亦不少。
4、代谢性疾病
偶有e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发生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这时需要与少见的一些先天性代谢异常作鉴别,如酪氨酸血症、瓜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患儿也有肝大和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由于急性乙肝病毒重症肝炎的HBsAg常为阴性,更增加乙肝诊断的困难。这时病原学诊断不能依靠HBsAg,此时HBV DNA、抗HBc IgM检测有较大意义。
治疗-治疗原则:
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同,应强调整体综合治疗,如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适当休息,生活规律,精神愉快,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在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清除肝炎病毒。儿童期的慢性丙型肝炎如得不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发生肝硬化或肝癌。
治疗-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
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恢复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
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
治疗-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脏功能
(1)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等。
(2)降酶药:五味子类(联苯双酯等)、山豆根类(苦参碱等)、甘草提取物(甘草酸、甘草苷等)等有降转氨酶作用。部分患者停药后有ALT反跳现象,故显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3)退黄药物:丹参、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茛菪碱、糖皮质激素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可选用。
2、免疫调节
如胸腺肽或胸腺素、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亦有免疫调节效果。
3、抗肝纤维化
主要有核仁提取物、干扰素-γ等。丹参的抗纤维化作用有较一致的共识,研究显示其能提高肝胶原酶活性,抑制Ⅰ、Ⅲ、Ⅳ型胶原合成。干扰素-γ在体外试验中抗纤维化作用明显,有待更多临床病例证实。
4、抗病毒
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如无妊娠等特殊情况,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索磷布韦、格卡瑞韦等,需遵医嘱合理用药。
治疗-相关药品:
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联苯双酯、苦参碱、甘草酸、甘草苷、丹参、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茛菪碱、糖皮质激素、胸腺肽、胸腺素、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干扰素-γ、干扰素-α
治疗-手术治疗:
若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且病情较重,可采用肝移植治疗,可能是延长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但患者移植后常需进行终身随访。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转为慢性肝炎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发肝癌,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患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可持续进展最终引起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早期经积极治疗或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可持续进展最终引起肝硬化、肝癌,甚至危及生命,患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2、护理措施
家长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从各个方面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帮助减轻患儿的不适感,使其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患儿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以患儿不感到疲累为宜。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帮助患儿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出门在外时可携带免洗消毒液。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进行肝功能的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儿应保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饮食。
2、患儿可适量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
3、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保护儿童,避免儿童和丙肝患者有亲密的接触。
2、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医源性传播。
3、注意卫生,勤洗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