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D in childr...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D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D in children)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中,极少有单独HDV感染。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包括皮肤发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经过及时的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皮肤发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病原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可以通过输入带有HDV的血液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而发生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含有HDV的体液,通过隐性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
3、HDV感染的孕妇,围生期有HBV活动性感染时,可以传播给新生婴儿。在HDV地方性高流行区,如婴儿围生期感染了HBV,出生后可能通过HDV阳性的家庭成员水平传播,而引起婴儿HDV/HBV重叠感染。在我国HBV感染有相当部分来自母婴垂直传播,而HDV感染经围生期传播者罕见。
流行病学-发病率:
HDV感染遍及全球,但各地发病率相差悬殊,同一国家内的感染率也不一致。HDV感染率与HBV感染并不呈平行关系,我国HBV感染率虽高,HDV感染率并不一致。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丁肝或乙肝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2、有血液病、肝移植或透析等免疫力低下的小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我国北方较低,西南较高,特别是四川地区有地方性流行趋势。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南部是HDV地方性高流行区,中东、南美一些地区HDV感染率也相当高。
病因-总述:
本病是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输入带有HDV的血液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而发生感染;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含有HDV的体液,通过隐性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HDV感染的孕妇,围生期有HBV活动性感染时,可以传播给新生婴儿。
症状-总述:
HDV和HBV同时感染,潜伏期6~12周,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ALT可呈双峰型,由于两种病毒互相制约,病情常呈自限性;HDV和HBV重叠感染,潜伏期3~4周,临床表现与原有的HBV感染状况有关,总的趋势是原有肝脏病情加重,原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多表现为急性肝炎或发展成慢性肝炎;原为慢性肝炎者病情加重,易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丁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恶心、无力。
2、慢性丁型肝炎
患儿可出现食欲减退、无力、消瘦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面色发黄、肝区疼痛、面部和颈部形似蜘蛛的红痣等。
3、重型肝炎
起病急,进展快,表现为极度乏力、全身发黄、腹胀、食欲不佳,甚至吐血、尿血等。
症状-并发症:
可发展成慢性肝炎,易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致肝功能衰竭。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家里有人是丁肝患者吗?
3、孩子有没有接触过丁肝患者?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的母亲有什么疾病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会复发吗?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皮肤发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查看患儿皮肤颜色,是否有蜘蛛痣等。
2、触诊
触诊肝区,部分患儿可有疼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HDV Ag检查
血清HDV Ag阳性是诊断急性感染的直接证据。急性肝炎时,抗原血症持续时间平均21天,用ELISA和RIA法检测。慢性感染时该抗原持续存在,但多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需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肝内HDV Ag检测更具直接诊断价值。
(2)抗HDV测定
抗HDV IgM在急性早期出现,慢性感染期呈持续高水平,一旦病毒消除,该抗体迅速下降。抗HDV IgG多于发病后3~8周出现低水平;慢性感染时持续高浓度。
(3)HDV RNA检查
可用斑点杂交法或RT-PCR法检测血清或肝组织内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的可靠指标。
2、肝功能检查
空腹抽血化验,检查血清转氨酶、蛋白质、血胆固醇、碱性磷酸酶等,了解患儿肝损伤的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常规做腹部B超,了解肝脏等的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症状(皮肤发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征,结合病原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基本同乙型肝炎治疗。主要选用干扰素(IFN-α),可有部分疗效;膦甲酸钠(PFA)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治疗可提高存活率。慢性丁型肝炎,可试用干扰素α,能降低血清内病毒水平,部分病例HDV RNA转阴,ALT活力下降,改善症状,肝活检显示炎症坏死改善。
治疗-一般治疗:
经过适当休息,合理的饮食和支持疗法,多数患儿能在2~4个月内康复。
1、休息
急性期病儿需要充分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当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后逐渐增加活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休息2~3个月,病情稳定可回学校学习,但需随访观察1年。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如出现黄疸,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稳定期可参加学习,但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营养
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适当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奶类、豆制品等)、维生素(包括蔬菜、水果)。脂肪摄入量要适当控制。进食量要平衡,切忌盲目过量摄入。
3、支持疗法
频繁恶心、呕吐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维生素和复合氨基酸溶液,以补充摄食不足,增加热量。静脉输注能量合剂三磷腺苷(ATP)、 辅酶A(CoA)等。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人血白蛋白。
治疗-药物治疗:
1、急性肝炎
大多为自限性,常需因地制宜选用保肝利胆的中、西药物2~3种进行治疗,可恢复正常。
2、慢性肝炎
治疗肝炎的药物很多,可归为几类,常在抗肝细胞损害药物应用的同时选择免疫调节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切忌多类药物同时应用及更换治疗药物过度频繁。
(1)抗病毒药物
①干扰素:目前多采用干扰素(IFN),如基因重组IFN-α2b,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3~6个月。干扰素的副作用有高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头痛及肌痛等。患儿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可发生流感样综合征。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可发生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不规则用药则可导致产生干扰素抗体,影响疗效。
②拉米夫定:拉米夫定是核苷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DNA合成而阻止HBV。
③阿糖腺苷(Ara-A)与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可选择性抑制DNA多聚酶和核苷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 阿糖腺苷可溶于10% 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肌痛、关节痛及神经痛,并可导致可逆性骨髓抑制。单磷酸阿糖腺苷可以肌内注射,剂量、副作用与阿糖腺苷相同,疗效不如干扰素。
④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核苷酸类药物,可使病毒胸腺嘧啶激酶转化,生成三磷酸ACV,对病毒DNA多聚酶有抑制作用。
(2)免疫调节药物
①胸腺素: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化,治疗慢性HBV感染,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2~3个月。
②特异性免疫RNA:是用HBsAg免疫动物后从动物淋巴组织提取,特异性传递免疫反应信息,皮下注射,疗程3~4个月。
③白细胞介素-2:是活化T辅助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该因子能与免疫效应细胞表面IL-2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增殖和诱导产生IFN-γ,增强免疫反应。肌内注射,疗程1~2个月。
④特异性转移因子: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动物后提取,为细胞免疫反应的激发和增烈剂。皮下注射,隔天1次,疗程2个月。
⑤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简称LAK细胞,每周2次,共8~12次为一疗程。
(3)保护肝脏药物
①三磷腺苷( ATP):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改善细胞营养,肌内或静滴。
②辅酶A(CoA):是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对蛋白质、脂肪、糖代谢起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肝糖原的积存等,肌注或静滴。
③细胞色素C:为细胞呼吸激动剂,对组织的氧化和还原有迅速的酶促作用,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剂量15mg/次,肌注或静滴。
④复合氨基酸胶囊:由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11种适量维生素组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辅助各种酶类,对肝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起辅助作用。
⑤复方甘草甜素: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防止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形成,促进肝细胞恢复。
⑥水飞蓟宾:有改善肝功能,稳定肝细胞膜及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并可促进肝细胞再生。
⑦联苯双酯:能诱导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提高肝脏解毒功能,降低ALT,减轻肝细胞病理损伤。近期降ALT效果快而好,但远期效果差,停药后反跳率达半数以上,再用药仍有效。
⑧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作用,能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和改善免疫性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
治疗-相关药品:
干扰素、拉米夫定、阿糖腺苷、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胸腺素、白细胞介素-2、三磷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复合氨基酸胶囊、复方甘草甜素、水飞蓟宾、联苯双酯、甘草酸二铵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HDV与HBV同时感染,预后较好,多数自限恢复,但由于与HBV的相加作用,认为并发重症肝炎的机会比急性乙型肝炎要高。在原有HBV感染基础上叠加HDV感染,预后取决于原有HBV对肝脏损害程度,一般病情较重,多数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预后-危害性:
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成慢性肝炎,重者甚至可发生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避免擅自加减药量,加重患儿的身体负担。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症状减轻并稳定后,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家长应为患儿准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家长可为患儿准备瘦肉粥、鱼肉羹。
2、患儿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患儿可适量摄入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4、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饮食禁忌:
1、适当控制患儿的脂肪摄入量。
2、患儿应少吃垃圾食品、碳酸饮料。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孕妇可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生产。
2、当儿童生病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诊治,并且若儿童需要接受肌注时,建议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若周围有丁肝患者时,注意保护儿童,避免儿童与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消毒患者的分泌液,避免儿童触摸。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