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发作性睡病疾病英文名称: narcolepsy in children疾病概述: 小...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发作性睡病
疾病英文名称: narcolepsy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in children)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性嗜睡障碍,目前尚无法治愈,通常始于青少年时期。临床表现是以白天嗜睡、猝倒(突发性肌张力丧失)为主,同时会伴随睡眠幻觉、睡眠瘫痪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有关
检查项目: 脑脊液检查、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多导睡眠图检查、脑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患儿日后不宜从事高空、水下、驾驶和高压电器等危险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临床分类:
1、1型发作性睡病(NT1)
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特征是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其原因是下丘脑中产生食欲素(一种与觉醒相关的神经肽)的神经元显著减少。
2、2型发作性睡病(NT2)
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发作,通常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1(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发作性睡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据相关研究证实,男性患儿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患儿。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加,究其原因可能与患儿首发症状后,未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有关。
病因-总述: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头部外伤及睡眠习惯改变等因素有关。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1型发作性睡病是下丘脑中产生食欲素的神经元显著减少所致。
症状-总述: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即发作性睡病四联征)。此外,部分患儿还可伴遗忘症、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症状-典型症状:
1、日间嗜睡
白天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均可出现难以控制的嗜睡现象,如散步、进餐、看电视、驾驶、工作中突发睡意和睡眠发作。通常先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倦睡感,迫使患儿立即睡倒,这种异常睡眠每天发作一次至数次,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睡眠深度不一,但与普通睡眠相似之处是随时可以唤醒,醒后照常活动。
2、猝倒发作
在情绪激动、大笑、惊骇、恐惧等强烈的感情刺激下,躯体两侧肌张力突然丧失,而致猝倒,发作时患儿意识清楚、记忆保存、呼吸正常。可很快进入REM睡眠(亦称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是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醒后恢复完全。
3、睡眠瘫痪
睡眠瘫痪通常发生在醒来时,偶尔发生于入睡前。在大多数情况下,患儿的意识保存,但肢体无法活动或不能说话,常常伴有恐惧害怕,甚至窒息的感觉,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经旁人轻轻推动身躯,即可恢复。
4、睡眠幻觉
是指睡眠觉醒转化时出现的生动的、多为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可包含视、触、听和运动性幻觉,通常以幻视为主。
症状-并发症:
1、影响日常生活
睡眠结构紊乱,导致患儿乏力困倦,整天处于低警觉状态,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下,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使生活质量下降。
2、心理疾病
患儿因疾病干扰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作患儿,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还可伴有自动症、遗忘症、耳鸣、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多大了?目前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发现的症状?
3、孩子现在每天睡几觉?晚上睡觉怎么样?
4、孩子发作后有发作时的记忆吗?
5、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6、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8、家族中出现过类似症状的人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有推荐的治疗方案吗?
6、以后会一直这样吗?
7、平时生活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若频繁出现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等相应表现,需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儿进行病史询问,初步了解疾病的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儿做脑脊液检查、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多导睡眠图检查、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水平可降低。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发作时进行脑电图检查,呈典型的睡眠波。
2、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可同步记录患儿脑电、心电等生命体征变化,用于诊断和评估发作性睡病患儿的睡眠质量。
3、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MSLT)
如果通过多导睡眠监测获得了充足的睡眠,并且没有发现其他睡眠障碍,则可进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该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患儿每次小睡潜伏期,以及睡眠开始后出现REM睡眠情况的方法。在一个安静的、有利于睡眠的黑暗环境下,嘱患儿每隔2小时,小睡20分钟,通常需要进行4~5次小睡。在此期间眠潜伏期和REM期睡眠都会被记录下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症状(如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以及脑电图、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多导睡眠图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再除外特发性睡眠过多症、发作性嗜睡-贪食综合征、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等疾病,即可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一般无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辅助检查也无发作性睡病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表现。
2、发作性嗜睡-贪食综合征(Kleine-Levin综合征)
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青少年嗜睡贪食症,本病周期性发作性睡眠过多,睡眠时间过长,可持续数天到数周,每年发作可达3~4次。醒后常有兴奋、躁动、冲动等精神症状,伴善饥多食。起病多在10~20岁,男性较多,成年后可自愈。
3、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发作性睡病患儿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容易被误诊为癫痫。但癫痫没有不可控制的睡眠,多导睡眠图有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发作性睡病主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来控制疾病的发展,尽可能改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虽然一般治疗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较为重要,但该方法往往很难有效的控制症状,因此,促进白天清醒的药物常被用作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一般治疗:
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研究发现,白天有规律的小睡(一般为15~20分钟)和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减少白天嗜睡的发生。
2、定期筛查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障碍,如果发现应及时予以治疗。
3、发作性睡病的患儿在接受其他疾病治疗时,应避免使用镇静类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巴比妥类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精神兴奋药
临床上在进行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中,可选用盐酸哌甲酯等精神兴奋药物,以改善嗜睡症状。
2、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物具有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在较小程度上促进血清素的作用,从而抑制快速眼动睡眠。文拉法辛是一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常被用作猝倒的一线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盐酸哌甲酯、文拉法辛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发作性睡病大多病程较长,症状可终身存在,疾病本身并不会危及生命,但常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不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以及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尚好,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或控制。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造成患儿睡眠结构紊乱,甚至累及神经系统,使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受损等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2、患儿还可因猝倒而发生外伤和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症状通常可以得到控制。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很难彻底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并防止疾病复发。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造成患儿睡眠结构紊乱,甚至累及神经系统,使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受损等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患儿因疾病干扰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作患儿,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家长应多关心患儿,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及时倾听患儿的苦恼,避免患儿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患儿缓解焦虑的情绪,保持轻松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服药,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患儿应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可在中午小睡一会,保证充足的睡眠。
3、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注意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避免患儿自行外出玩耍,家长应陪护在身边。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半年复查一次。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清淡、营养的饮食。
2、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3、规律进食。
饮食禁忌:
1、避免暴饮暴食。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2、注意保护小儿,避免意外感染和外伤。
3、帮助小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