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interferon-γ r...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interferon-γ receptor deficiency
疾病别名: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的配体-结合链缺陷、小儿IFN-γR缺陷病
疾病概述: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infantile interferon-γ receptor deficiency)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由于患儿的干扰素-γ受体(IFNGR)基因突变,导致机体杀伤结核杆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的能力消失,因此患儿极易出现弱毒性分枝杆菌感染。患儿常见的症状有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等。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部分缺陷者,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而对于完全缺陷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
主要病因: 主要是由于干扰素-γ受体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分枝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B超、X线、基因分析
重要提醒: 本病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弱毒性分枝杆菌感染,甚至出现致命性全身播散性感染,因此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所缺失的受体种类,本病分为小儿干扰素-γ1受体缺陷病和小儿干扰素-γ2受体缺陷病两类,二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以干扰素-γ1受体缺陷最为多见。其中,小儿干扰素-γ1受体缺陷病又根据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完全缺陷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缺陷型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缺陷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非常罕见,其中,小儿干扰素-γ1受体缺陷病目前国内报道仅有4例,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完全缺陷型好发于婴儿期,部分缺陷型好发于儿童晚期。
病因-总述: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的病因主要是干扰素-γ1受体或干扰素-γ2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干扰素-γ分子表达障碍,从而造成机体杀伤结核杆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的能力消失。
症状-总述:
本病的典型表现是患儿反复出现弱毒性分枝杆菌感染,出生后接种卡介苗者,通常在接种后2个月左右出现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通常出现在患儿2个月至3岁左右。常见的症状有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等。
症状-并发症:
小儿干扰素-γ受体缺陷病可伴发哮喘、肾小球肾炎、血管炎、致命性机会感染、脑膜炎、骨髓炎、肿瘤等并发症。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小儿科范畴,患儿可去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由家长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2、您的孩子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孩子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4、您的孩子以前患过什么病吗?
5、您或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的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危及生命吗?
4、我的孩子需要住院吗?可以治好吗?
5、我的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
7、我的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的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分枝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B超、X线、基因分析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皮肤有无皮损,有无皮下结节,有无肝脏、脾脏或淋巴结肿大等,可以初步评估患儿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血常规结果,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比例等,可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征象。
2、分枝杆菌培养
一般在体液或血液中进行分枝杆菌培养显示为阴性,需要反复多次进行查找,对于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3、免疫学检查
本病患儿,在进行常规的免疫学检查时,一般无明显异常。这时,需要进一步行特殊的免疫学分子检测,如IL-12-IFN-γ轴功能完整性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IFNGR蛋白功能等,即可发现相应异常,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基因分析:通过基因测序,以及患儿细胞对IFN-γ刺激的反应,可以明确诊断,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或X线检查:能够显示患儿是否存在全身多器官播散性病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儿的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等症状,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血常规、分枝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B超、X线、基因分析等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一经确诊,应及早进行治疗,以防治分枝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宜采用终身治疗的策略,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
本病一经确诊,可预防性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出现分枝杆菌感染者,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4到5种抗结核药物长期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
2、免疫调节药物
适用于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者,常用药物有干扰素-γ、干扰素-α、白介素-12等,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上调IFN-γR水平。
治疗-相关药品: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干扰素-γ、干扰素-α、白介素-12
治疗-其他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本病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完全性缺陷者,需积极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移植后排异反应发生率较高。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对于部分缺陷患儿,一般感染较轻,经过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而完全性缺陷者,容易出现致命性分枝杆菌感染,病死率较高,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反复出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对于部分缺陷者,经积极诊治,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完全性缺陷者,本病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家长应加强患儿的生活管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要关心和支持患儿,尊重患儿的隐私,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耐心的给其讲解治疗的必要性,不能打骂或恐吓患儿。减轻或消除患儿的消极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循医嘱足量足疗程给患儿用药,家长不能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也不得擅自加用其他药物或保健品。
2、一旦发生不适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2、患儿应充足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4、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接种卡介苗后,注意观察有无异常情况。
6、患儿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做剧烈运动。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患儿需要补充营养,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饮食建议: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2、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3、三餐规律,有节制。
饮食禁忌:
1、勿食生冷食物,餐具定期消毒。
2、少吃油炸及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3、少吃海鲜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4、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腊肉、烟熏制品。
预防措施:
通过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对本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孕母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些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等,尽可能防止病毒感染。
2、对于有本病家族史者,备孕前应做遗传咨询。
3、对于筛查异常或可疑本病者,应避免接种卡介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