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Hepatitis aplastic ane...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Hepatitis aplastic anemia syndrome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Hepatitis aplastic anemia syndrome in children)是儿童患肝炎后,发生的一种致死性并发症。可有贫血、出血倾向、易感染、黄疸、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本病的治疗要在治疗肝炎的同时治疗再障,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部分患儿经积极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黄疸、皮肤紫癜、瘀斑、肝脾肿大
主要病因: 可能与自身免疫、肝脏损伤所致骨髓损伤、染色体畸变、肝炎病毒对骨髓的侵袭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象检查、病毒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CT检查、肝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不良,患儿可因严重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男性儿童。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总述:
目前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肝脏损伤所致骨髓损伤、染色体畸变、肝炎病毒对骨髓的侵袭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自身免疫机制学说
肝炎患儿可产生各种抗体,其中许多抗体与组织间有交叉反应性,抗体的产生使宿主的自身识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骨髓衰竭。
2、肝脏损伤学说
肝脏损害不能提供正常所需的造血营养物质,对中间代谢产物丧失解毒能力,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的骨髓损伤。
3、基因学说
病毒直接影响造血基因,实验研究证明传染性肝炎病毒可使白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
4、肝炎病毒对骨髓的侵袭
破坏干细胞的复制,导致原始细胞中干细胞的损伤,使造血细胞染色体发生异常。
病因-危险因素:
服用治疗肝炎的药物或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患本病的风险更高。
症状-总述:
患儿于肝炎发病后最长半年(平均1~2个月)就迅速发生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易感染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此外,还可有黄疸、肝脾肿大等肝炎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贫血表现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临床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等明显缺血缺氧和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婴儿期还可有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啼哭无力等表现。
2、出血表现
除有皮肤紫癜、瘀斑外,儿童常见鼻黏膜大量出血,或因龋齿、换牙和损伤致口腔黏膜渗血不止。此外,又易并发内脏出血,如便血和血尿,尤其是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3、感染表现
感染原发部位多见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皮下软组织以及肛周组织等。
4、其他
可有黄疸、肝脾肿大、吐奶、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肝炎症状。
症状-并发症:
由于粒细胞缺乏常致感染扩散,易并发败血症。皮下软组织炎因粒细胞缺乏无法形成脓肿而难以局限,可因面部蜂窝组织炎极度肿胀压迫气道导致窒息死亡。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原来患过肝炎吗?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在长期吃什么药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有没有免疫系统的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会有后遗症吗?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肝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皮肤紫癜、瘀斑等症状时,家长应带其及时就诊。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检查、骨髓象检查、病毒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CT检查、肝组织活检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精神萎靡,倦怠乏力。中度以上贫血者可有低热,如有感染存在则可有不同程度发热。
2、皮肤、黏膜
呈不同程度贫血貌(面色、口唇、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皮肤黏膜可见紫癜,出血倾向严重者可见大片瘀斑或皮下血肿,以及齿龈和鼻黏膜渗血。
3、感染
当外周血粒细胞明显低下时,感染难以触发局部炎症反应。如口腔、咽部感染可无局部充血;软组织感染无脓肿形成,界限不清。
4、其他
贫血可致心率增快,心前区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出现心功能不全体征。长期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有内脏出血者,如颅内出血可有相应的颅高压和神经系统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周围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减低,也可选择性抑制其中一种血细胞。
2、骨髓象检查
有骨髓增生受抑制,巨核细胞减少和红、粒系统普遍受抑制,脂肪组织沉积等再生障碍的骨髓改变。
3、病毒学检查
除甲型、乙型病毒外,大多数肝炎再障综合征是由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
4、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变化不定,活动期肝硬化或广泛性肝坏死者肝功能有明显损害,而静止期或痊愈期患儿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检查-病理检查:
肝组织活检:大多数呈正常肝组织或肝炎治愈后的肝脏变化,肝功能损害与无再障病例无明显差异。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CT检查:可以了解肝脏大小、形态以及有无异常病变存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肝炎病史,以及面色苍白、头晕、皮肤紫癜、瘀斑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骨髓象检查、病毒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在治疗肝炎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再障,重点是预防感染和出血。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严重急性者还可酌情进行骨髓移植。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药物有利巴韦林、恩替卡韦等。
2、造血生长因子
常用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造血的生长因子。
3、雄性激素
雄性激素可使网织细胞增加,但粒细胞、血小板数难以回升。常用药物有司坦唑醇片。
4、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有强的松、泼尼松龙等,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可缓解本病症状。
5、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环孢素、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联用,患儿病情的缓解率可能会更高。
6、抗生素
对于合并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亚胺培南。
治疗-相关药品:
利巴韦林、恩替卡韦、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司坦唑醇片、强的松、泼尼松龙、环孢素、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亚胺培南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脾切除后再继续治疗。严重急性者可行骨髓移植,以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大多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预后不良。但部分患儿经积极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
预后-危害性:
本病病情进展迅速,患儿可因严重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部分患儿病情可得到缓解。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患儿的病情。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病情进展迅速,患儿可因严重感染或出血而死亡,患儿及家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家长,并且帮助患儿家长照顾患儿,患儿家长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自身情绪过于激动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多鼓励患儿,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若患儿服药后出现恶心、发热、眩晕等不良反应,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患儿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可先以慢走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以患儿不感到疲累为准。
4、注意卫生,家长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并帮助患儿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
5、日常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患儿意外受伤出血。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2~3个月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儿应严格遵医嘱卧床休息,并注意卫生,家长应及时清洁、消毒患儿的周围环境,并在患儿便后用温热的流动水清洗患儿的肛周。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洁净、营养的食物。
2、可适当准备优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家长为患儿准备生食的蔬菜水果时,应先用专用的清洗剂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用热水烫过后给患儿食用。
4、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术后可以进食的患儿可遵医嘱先给予清淡、洁净的流食,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注意保护儿童,保持卫生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的发生。
3、小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为儿童用药,特别是当明确某类药物引起儿童患病的时候,应咨询医生进行换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