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积食化热疾病概述: 小儿积食化热,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滞日久,化热伤津...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积食化热
疾病概述:
小儿积食化热,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滞日久,化热伤津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临床以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为主要特征。发生与乳食不节、素体脾虚、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可因积滞日久,未及时治疗,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而转化为疳证。西医学中的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症等疾病中可出现本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脾脏
常见症状: 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
主要病因: 乳食不节、素体脾虚、病后失调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胃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不思饮食、腹胀、大便臭秽或秘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积滞日久,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发展为疳证。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幼儿最为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乳食不节、素体脾虚、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基本病理机制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化热伤津。病位在脾胃。
病因-基本病因:
1、乳食不节
小儿在生理情况下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运化能力比较薄弱,如果哺乳不节制,过频、过多、过急,添加辅食过多,暴饮暴食,尤其是贪食生冷,油腻或坚硬难消化的食物,以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宿食停聚中焦,胃肠积热,发为本病。
2、素体脾虚
小儿先天不足,脏腑机能活动不足,脾胃虚弱,运化食物相对不足,若哺乳或辅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日久化热,形成本病。
3、病后失调
患感冒、泄泻等疾病后,调理不当,或过用苦寒药,损伤脾胃,进食或哺乳稍有不慎,则停滞不化,而成积滞,日久形成本证。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为主要特征。初病往往病情较急,症状较重。久病积食化热,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积热内郁,可内扰心肝,出现心烦、睡眠不安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部胀满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严重者腹胀拒按,腹部有灼热感,因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不想吸乳,食欲不振,甚至厌食,久积化热的患者,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
2、常伴有口干,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若热扰心神可出现烦躁不安,夜间哭闹。
症状-并发症:
若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营养不足,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形成疳证。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
2、或伴有口干,手足心热,夜间哭闹,睡眠不安,形体消瘦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儿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腹胀、不思乳食,大便臭秽或便秘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睡眠不安,形体消瘦等症状?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如感冒、肺炎、泄泻等?
4、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腹胀、不思乳食,大便臭秽或便秘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胃功能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胃脘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观察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贫血。
2、大便检查
可能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血生化检查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明确是否存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检查-其他检查:
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有利于诊断相关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疳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伤乳、伤食的病史。
2、临床表现
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大便臭秽或秘结为特征。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症状。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胃功能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疳证
疳证以形体消瘦,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和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而积食化热主要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大便酸臭等脾胃症状为主。若积食日久不愈,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精微吸收,以致形体消瘦,可转化成疳证。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法则。并辅以清解积热。若积滞症状较重,或积热结聚者,应当采用通腑导滞,泻热攻下的治法,并注意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腹胀较明显的患儿,可加用木香、槟榔等。
2、若出现烦躁夜间哭闹,睡眠不安的患儿,可加用蝉蜕、钩藤等。
3、若出现入睡后汗出,睡醒汗止的患儿,可加用燬龙骨、煅牡蛎等。
4、若出现潮热不退的患者,可加用白薇、地骨皮等。
5、若出现腹泻,大便臭秽明显的患儿,可加用鸡内金、苍术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枳实、焦六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3、中成药:枳实导滞丸、清热化滞颗粒、小儿化食丸。
治疗-相关药品:
枳实导滞丸、清热化滞颗粒、小儿化食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对本病治疗效果良好。取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加用曲池、大椎。中等刺激,不留针,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为主,辅以泻法。针刺治疗时,不宜强刺激,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2、推拿治疗
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揉中脘能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清脾经能健脾开胃,消食和中。烦躁不安可加清心平肝,揉曲池。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因积食日久,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生长发育障碍,形体逐渐消瘦而形成疳证。
预后-危害性:
若未及时治疗,病情迁延,进一步损伤脾胃,营养不足,生长发育障碍,而形成疳证。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并注意合理喂养后,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喂养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注意情绪舒畅,避免呛咳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易使小儿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应仔细地倾听患儿诉说,及时觉察患儿的情绪变化。
2、利用各种方法使患儿精神愉悦,情绪放松,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按照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注意喂药方式,避免发生呛咳,喂药前后可适当进食甜食或喜欢吃的食物。
3、腹胀严重的患儿,中药汤剂分次喂服,丸剂宜用温水溶化喂服。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以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减轻腹部胀痛。
2、若出现食积呕吐的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使胃肠得到功能恢复后,再进少量饮食。
3、注意口腔护理,若出现呕吐,应及时清洁口腔及呕吐物,更换污染的衣裤。
4、对于长期卧床和消瘦的患儿,被褥宜柔软干燥,经常检查受压皮肤,以免发生褥疮。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腹胀、腹痛、饮食、睡眠的情况。
2、注意观察患儿排泄物的量、色,性状及小儿神色、口唇、舌质,舌的变化。
3、积食时间较长,应定时测量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及脾胃功能恢复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胃功能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小儿饮食须定时定量,应选择新鲜、清洁、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不宜过饱过饥、偏食,勿过食肥腻、生冷。要掌握小儿的饮食规律,随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与小儿生长相适应的食物。
饮食建议:
1、进行合理喂养,给予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要少量多餐,应用小匙耐心慢慢地喂服,使患儿愉快进食。
3、饮食宜多样化,周岁以上的患儿可给大枣、薏苡仁、山药加米煮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4、保证食物的色、香、味及花样变化,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细、软、烂的食物,以利吞咽和消化。
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加重病情。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忌食粗糙坚硬的食物,如蚕豆、花生、玉米、黄豆等。
预防措施:
饮食调节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平时养成合理喂养习惯,正确添加辅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鼓励家长母乳喂养,定时定量。
2、添加辅食要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的原则。
3、少吃肥腻和生冷坚硬的食物,婴幼儿不宜食煎炸食品。
4、应鼓励小儿多食蔬菜,少吃零食,不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到户外活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6、乳母生活要有规律,饮食需含各种营养素,心情要舒畅,精神饱满,可增加乳汁分泌。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