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acute hemorrha...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
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Pediatric 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多数患儿症状严重,常伴发休克,病死率极高。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患儿可于数天内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胰蛋白酶活性降低相关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凝血机制检查、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检测、X线检查
重要提醒: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得病。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发病率较高。
病因-总述: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胰蛋白酶活性降低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所产毒素
以C型产气荚膜梭状杆菌B毒素可能性较大,因发现本病患儿粪便厌氧培养,此菌检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将此菌菌液注入豚鼠小肠,可使其肠道发生出血性病变而死亡。
2、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上述B毒素可被肠内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良和经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使患儿易于发病。
症状-总述:
一般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主要表现有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不少患儿在1~2天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常为全腹痛,也可局限于病变部位。
2、血便
发病后不久即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初为水样,含黏液,后即变为血便。部分患儿无腹泻, 腹痛1~2天后即开始便血。 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为暗红色,伴有腐败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红果酱样。有些患儿于发病数小时后即出现血便。
3、发热
发热在38℃左右,中毒严重者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或低于正常。
4、其他
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 脱水、酸中毒症状明显,有些可先出现肠道外症状,如黄疸、咳喘、肝脾大及惊厥等。
症状-并发症:
常并发中毒性休克、腹膜炎、肠梗阻;还可并发脱水、酸中毒、黄疸、惊厥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腹痛持续多久了?
3、能吃东西吗?还是吃了就会吐出来?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这样呢?吃坏东西了吗?
3、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患儿行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凝血机制检查、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检测、X线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并有核左移、中毒颗粒及空泡等;血小板多降低,重症病例更明显。
2、大便常规检查
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潜血试验强阳性。革兰染色可见较多的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时可见到坏死脱落的肠黏膜和假膜。
3、大便培养
多数可分离出产气荚膜杆菌。还可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4、凝血机制检查
凝血时间常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多阳性,凝血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5、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检测
通常会显著降低,有助于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急性坏死性肠炎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病期不同临床类型因病理改变不同,其X线表现亦不相同。腹部仰卧正位和立位X线平片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等),结合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凝血机制检查、大便胰蛋白酶活性检测、X线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菌痢
为脓血便、黏液多,次数频繁,有里急后重,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2、急性肠套叠
婴幼儿多见,腹部可摸到肿物,钡或气灌肠可以确诊和复位。
3、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
为完全性肠梗阻,X线立位平片见有高张力肠积气的液平面及结肠无气,与肠炎的X线征不同。
治疗-治疗原则:
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及对症处理。总的原则为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缓解中毒症状,抗感染,积极防治休克及其他并发症。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和预防感染。常用药物为青霉素。
2、止痛药物
如盐酸哌替啶,可缓解腹部疼痛。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盐酸哌替啶
治疗-手术治疗:
如肠梗阻症状明显,疑有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者;或X线检查中见肠管扩张无张力、轮廓模糊、粗糙、腹腔渗液显著时,应考虑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根据肠管病变的程度进行选择肠切除吻合、减压造瘘及腹腔引流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禁食
禁食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措施,血便和腹胀期间,临床一旦考虑有坏死性肠炎的可能,即应开始禁食,中、重度腹胀者应尽早进行胃肠减压,经鼻插十二指肠管行胃肠减压。
2、纠正和维持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
重症病例水与电解质失衡比较突出,低血钠和低血钾比较多见。因禁食时间较长,因此必须精确地计算出入量及热量,根据患儿年龄给予维持生理的需要量,并补足累积损失和继续损失量。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出现肠坏死、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通过正规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服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1~2周后进行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儿家长应遵医嘱为患儿定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2、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引流管,若发现引流液的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患儿家长需遵医嘱为患儿准备饮食,在患儿结束禁食后,先给予患儿少量温开水,然后给予患儿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恢复至普食。
2、给予患儿营养支持,多为患儿准备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3、患儿应避免摄入不干净的食物。
4、少吃甘薯、玉米等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
2、少吃甘薯、玉米等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