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 in children)是因为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引起胆囊与胆管的炎症性疾病。本病可有腹痛、高热、黄疸等临床表现,临床上多采用解痉、镇痛、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必要时还可使用手术治疗。经正规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胆囊
常见症状: 腹痛、高热、黄疸
主要病因: 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生化、胆汁培养、尿三胆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B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腹腔穿刺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胆囊穿孔,引起腹膜炎。因此,一旦确诊,还需及早接受治疗。
临床分类:
1、急性胆囊炎根据病理改变的程度,可分为3型。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多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胆囊内压增高,胆囊黏膜层炎症水肿,囊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小儿“胆囊积水”即属此型。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炎症继续向胆囊壁的肌层及浆膜层发展,胆囊壁的全层增厚,血管扩张,渗出增加,浆膜可被脓性渗出物覆盖,胆囊内的胆汁呈混浊脓性。
(3)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继续升高,囊壁水肿加重,可使胆囊壁的血管产生炎性闭塞等,致使囊壁的组织坏死。坏死后的胆囊组织稍遇胆囊内压增高即可出现胆囊穿孔,脓性胆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
2、胆管炎按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少见,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先天性胆道狭窄的小儿更易患本病。
病因-总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的主要病因为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其中,胆汁滞留主要由于胆管梗阻引起;而感染胆管的细菌可以从血液、淋巴、肠道或邻近器官侵入胆囊或胆管,从而引发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1、胆汁滞留
主要由于胆管梗阻引起。造成胆管梗阻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狭窄(多由炎症引起)、寄生虫(如蛔虫引起的胆总管括约肌痉挛或虫体阻塞胆管)、胆肠吻合、狭窄反流等。
2、胆管感染
感染胆管的细菌可以从血液、淋巴、肠道或邻近器官侵入胆囊或胆管。引起炎症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和厌氧杆菌等。严重感染时也可见混合感染。
症状-总述:
发病急骤,多在1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为主要症状,有时也有黄疸、疼痛。年长儿会诉上腹有阵发性绞痛,年幼儿则以剧烈哭吵或翻身打滚等表现为主。常有恶心、呕吐,发热可达41℃,严重者出现休克症状。
症状-并发症:
1、高热可引起惊厥,可出现谵妄、昏迷等。
2、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胆囊穿孔,脓性胆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此时,患儿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3、少数患儿可发生胆囊癌。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孩子以前做过胆道手术吗?
7、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痛、高热、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血生化、胆汁培养、尿三胆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B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腹腔穿刺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皮肤有无黄疸,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是否可触及大的胆囊。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一般增高。如胆囊坏死或穿孔时,白细胞显著增高,核左移,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存在有粗大棕黑色的中毒颗粒。
2、血生化检查
评估肝功能受损情况,患儿血清胆红素可明显增高,常超过85.5μmol/L。
3、胆汁培养
约60%病例可培养到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同时进行厌氧菌培养,22%可培养到厌氧菌(如拟杆菌等)。
4、尿三胆检查
患儿尿液尿胆原增加。
5、C反应蛋白(CRP)检查
绝大多数患儿CRP水平明显升高。
检查-其他检查:
腹腔穿刺:有腹腔渗液的,可做腹腔穿刺,如抽出绿色渗液则可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B超可查明胆囊肿大的程度、胆管的口径及有无结石。应列为首选的检查法。
2、放射性核素扫描
99m锝放射性核素扫描(99mTC-IDA)迅速、安全、可靠,准确率达92%。
3、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对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应考虑有无胰胆管合流异常,可做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病史,以及腹痛、高热、黄疸等临床表现,再结合B超、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肝脓肿、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小儿的盲肠位置相对较高,部分阑尾伸向右上腹部。高位阑尾炎时,可表现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易与急性胆囊炎相混淆。除临床表现外,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2、胆道蛔虫症
常有吐虫或便虫史,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痛,腹部体征轻微。且在疼痛缓解期,患儿无任何不适感。胆囊炎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并有高热、黄疸等表现。
3、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胰腺炎少见,部分患儿有外伤或肠蛔虫症史。临床表现上腹或上腹部偏左持续性疼痛,亦有高热、恶心、呕吐。胰腺区域有明显压痛。白细胞可高达20×109/L以上。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4、肝脓肿
有高热、肝区疼痛、右上腹痛性包块、肝脏肿大及明显触痛等征象。超声波可探及肝内液平段;X线检查示膈肌升高和活动受限,部分病例可出现右肺或右胸膜腔炎。
5、急性传染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有肝炎接触史。患儿腹部闷胀、食欲不振、乏力、低热。巩膜黄染,右季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轻度触痛,示肝功能异常。腹部平坦柔软,无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且有肝功能异常。
治疗-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如解痉、镇痛、抗感染。但存在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者,须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禁食、补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衡。
2、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若遇病情加重,及时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解痉镇痛药物
解痉镇痛类药物主要用于有胆绞痛者,但应在医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基础上使用。常用的有阿托品、山莨菪碱、间苯三酚、异丙嗪、哌替啶等。
2、抗菌药物
用以杀灭细菌、控制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甲硝唑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托品、山莨菪碱、间苯三酚、异丙嗪、哌替啶、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一般情况及局部情况决定。如系化脓性穿孔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则作胆囊切除;病变限于胆囊而小儿一般情况不良者,亦可作胆囊造瘘;若同时伴有胆总管炎症或穿孔,则须行胆总管引流,同时行腹腔引流。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4~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有高热、腹痛等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需严格遵医嘱服药,若出现心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每1~2月进行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的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引流管,避免压迫和弯折引流管。若引流管内的液体出现性、质、量的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饮食调理:
在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建议患儿保持清淡饮食,可少吃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2、患儿应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番茄、芹菜、柑橘、葡萄等。
3、术后患儿可以进食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然后喝点米汤,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
4、患儿可适量吃些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者应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3、患儿应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道狭窄。
2、养成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3、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增强机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