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in children)是卟啉病中较多见且较严重的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卟胆原脱氨酶缺陷所致。患儿可出现腹部绞痛、顽固性便秘、肌无力及精神症状等。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可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腹部绞痛、顽固性便秘、肌无力、精神症状
主要病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因卟胆原脱氨酶缺陷所致
检查项目: 尿常规、血常规检查、尿中ALA和PBG定量检查、PBG定性试验、血生化检查、腹部X线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预防重点在于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做好产前检查,避免使用巴比妥类及磺胺类药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孩较多见。
病因-总述:
本型卟啉病是由于卟胆原脱氨酶缺陷所引起,在患儿体内该酶的活性大约只有正常人的50%,仅约10%的患儿有临床症状,其余则为隐性。卟胆原脱氨酶至少有3种不同的同工酶,已知一种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另一种只存在于红细胞中。由于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卟胆原(PBG)转化成羟甲基胆色烷减少,并由此产生反馈抑制减弱,从而引起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使δ-氨基-γ酮戊酸(ALA)及PBG合成增加,尿中有大量ALA及PBG排出。
症状-总述: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顽固性便秘、肌无力、四肢疼痛、性格改变、精神错乱、尿色异常等,严重者可导致瘫痪等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腹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腹痛定位常不明确,多为剧烈绞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外生殖器,不伴腹肌紧张和腹膜刺激征。腹痛时常伴恶心、呕吐、便秘等。
2、顽固性便秘
大便干硬,排便费力,严重者还可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和肛门停止排气等。
3、神经系统症状
(1)周围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四肢疼痛、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双下肢感觉异常或减退,下肢可出现发痒、蚂蚁爬行感或针刺样疼痛等异常感觉;也可出现感觉减退,针刺或水烫均感觉不到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或瘫痪。
(2)面神经麻痹:可出现口角下垂、流口水等。
(3)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错乱、忧郁、幻觉、焦急、狂躁等。
(4)尿色异常:急性期新鲜尿可呈棕色或葡萄酒红色,但也可正常。
症状-并发症:
1、患儿可因呕吐而发生脱水和少尿。
2、可并发精神错乱、癫痫、抑郁等。
3、还可出现肌肉萎缩、瘫痪等严重并发症。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先准备好想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孩子最近吃饭怎么样?二便怎么样?
7、家族中有过本病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药会有副作用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腹部绞痛、顽固性便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建议患儿先做尿常规及血常规检查,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然后根据个体情况选做尿中ALA和PBG定量检查、PBG定性试验、血生化检查及腹部X线检查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液一般检查
发作时,大量的ALA和PBG由尿中排出,刚排出新鲜尿尿色正常,经过一段时间,尤其在阳光下暴露后,PBG转变为尿卟啉或粪卟啉,尿色渐加深,呈咖啡色。在Wood光照射下尿卟啉显有红色荧光。尿比重增高,可能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但尚不能证实垂体的病变。
2、血常规
本病急性发作期可导致白细胞轻度升高,为进一步诊断本病提供有力的证据。
3、尿中ALA和PBG定量检查
ALA和PBG可比正常人增加100倍以上,在间歇期虽然减少,但比正常人仍高。正常人每24小时PBG的排出量为0~2mg,ALA为0~7mg。PBG定量对于基因携带者的诊断比ALA定量更有意义。患儿肝细胞、红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尿卟啉原Ⅰ合成酶明显降低。羊水穿刺细胞培养做尿卟啉原Ⅰ合成酶定量,可在产前诊断此病。一些无症状的儿童与成人基因携带者此酶活性亦低。
4、PBG定性试验(Watson-Schwartz试验)
此试验有特异性,对诊断较有意义,并可检出无症状的基因携带者。
5、血生化检查
在急性发作时,常因发作时呕吐与腹痛不能进食导致水电紊乱,出现有低钠血症,血钙浓度也降低,甚至有的患儿可发生少尿和氮质血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见小肠充气或液平面,易被误诊为肠梗阻。
诊断-诊断原则: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相对少见,发病往往找不到诱因。腹部剧痛,用镇痉药无效,病情比较急重,但缺乏特异体征,如果腹痛伴有一过性精神错乱就要考虑本病,再结合尿色改变和尿卟胆原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无法完全根治,只能减轻症状,以药物治疗为主,此外,还应积极治疗感染、去除病因(如避免饥饿或饮酒;避免应用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等)。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饥饿、饮酒。
2、积极治疗感染。
3、不使用可诱发本病发作的药物,尤其是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高铁血红素
可使腹痛、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得到缓解,迅速降低血中卟胆原的水平。制剂有冻干羟高铁血红素制剂、精氨酸血红素、白蛋白血红素等。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等。
2、止痛药
腹痛严重者可用麻醉性镇静剂如可待因、哌替啶(度冷丁)或吗啡等,但应慎防成瘾。
3、美托洛尔
可缓解高血压及心动过速。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等。
4、氯丙嗪
既可治疗腹痛、恶心、呕吐,又可控制患者兴奋躁动、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常见不良反应有心悸、口干、皮疹、乳房肿大等。
5、维生素B₁
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改善面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等。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6、其他药物
精神狂躁者可用奋乃静或三氟拉嗪等药物治疗;急性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的患者,可用避孕药来预防或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冻干羟高铁血红素制剂、精氨酸血红素、白蛋白血红素、可待因、哌替啶、吗啡、美托洛尔、氯丙嗪、维生素B₁、奋乃静、三氟拉嗪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支持治疗:葡萄糖能抑制肝脏中ALA合成酶的活性而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应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并注意纠正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者可能需要给予胃肠外营养。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早期发现并积极的治疗,大部分患儿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会逐渐减轻,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生活。但若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不好,还会出现瘫痪、抑郁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可引起瘫痪、抑郁等,严重者还可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及时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控制。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患儿的症状。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癫痫、瘫痪等症状,影响患儿的外观及运动功能,降低患儿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患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2、护理措施
家长应多关心患儿,多陪伴患儿,在生活上帮助患儿,在心理上支持患儿,从各个方面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帮助减轻患儿的不适感,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皮疹、心悸、头痛等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等活动。
4、患儿外出时,家长可为其适当带些小零食,避免患儿过度饥饿。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每1~2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儿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患儿可适量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
4、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患儿应定时定量就餐。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
2、避免近亲结婚。
3、日常注意保护儿童,避免儿童过于饥饿、疲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