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spongy degeneration of ...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spongy degeneration of white matter syndrome in children
疾病别名: Canavan综合征、Van Bogaert-Bartrand综合征、Canavan病、中枢神经系统海绵样变性
疾病概述: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spongy degeneration of white matter syndrome in children)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的遗传性脑白质脱髓鞘性疾病,是由Canavan于1931年首次报道,因此也叫作Canavan综合征或Canavan病。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天门冬氨酸酰基转化酶缺陷致N-乙酰左旋天门冬氨酸(NAA)在脑组织内异常堆积有关。患儿的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头围增大、痉挛性瘫痪、失明和进行性痴呆为特征。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尚无特殊疗法,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患儿一般在2~4岁左右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进行性头围增大、颅缝增宽、精神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痉挛性瘫痪、进行性痴呆、眼外肌麻痹、耳聋、抽搐、视力下降、失明、惊厥、高热
主要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天门冬氨酸酰基转化酶缺陷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在脑组织内异常堆积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生化、尿生化、MRI、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多数患儿一般在2~4岁左右死亡,因此具有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减少本病的遗传风险。
临床分类: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根据发病年龄和持续时间,分为先天型、婴儿型、儿童型(少年型)。其中,以婴儿型最为常见,而儿童型一般病情较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以犹太人后裔的发病率较高,犹太人后裔的发病率可高达1/(6400~13500),非犹太人少见,我国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犹太人后裔的男性儿童。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致病基因定位于17p,可能与天门冬氨酸酰基转化酶缺陷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在脑组织内异常堆积有关。
症状-总述:
多数患儿是在出生后3~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三大特征,精神发育迟缓、进行性头围增大和肌张力降低。1岁之后,患儿肌张力逐渐转为增强,表现为痉挛性瘫痪,以及进行性痴呆、眼外肌麻痹、耳聋、抽搐、视力下降、失明、惊厥、高热等。部分患儿可在5岁之后发病,主要见于非犹太裔儿童,可有小脑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神经肌肉病变、心脏传导障碍、感染、呼吸衰竭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患儿穿方便医生检查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目前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能抬头吗?吃奶怎么样?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最近受过外伤吗?磕碰过吗?
8、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9、家族中有人患过本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这是遗传病吗?
3、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会有后遗症吗?影响寿命吗?
7、如果我生二胎,孩子还会这样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进行性头围增大、颅缝增宽、精神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痉挛性瘫痪、进行性痴呆、耳聋、抽搐、视力下降、失明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尿生化、MRI、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发现患儿是否存在肌张力降低或亢进、有无竖头困难、头围增大等异常体征。
2、医生通过听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呼吸音减弱、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尿生化:患儿的血生化和尿生化,均会出现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明显增多,可达正常人的200倍,具有诊断价值。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是一种研究人体细胞生物学、体细胞遗传学和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一般通过外科手术或门诊活体组织检查,取得患儿的皮肤标本,之后进行无菌培养,最终发现患儿体内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缺乏,即可明确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发现本病的致病基因时,具有确诊意义,并且基因检测还可用于产前诊断和携带者的检出。
检查-影像学检查:
MRI:既可以显示患儿的巨脑畸形,还可以显示脑白质呈较对称而弥漫的长T1及长T2信号。另外,出现脑皮质、弓状纤维受累,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提示明显升高的NAA峰是本病的特征,可以用于区分其他脑部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进行性头围增大、颅缝增宽、精神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痉挛性瘫痪、进行性痴呆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尿生化、MRI、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儿是否存在亚历山大病(Alexander病)、Tay-Sache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亚历山大病(Alexander病)
Alexander病与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均为婴幼儿期出现头围增大、痉挛性瘫痪、发育迟缓、癫痫发作等,但前者MRI显示白质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MRS表现为乳酸波峰明显增高,并且Alexander病的脑白质受累通常是从双侧额部首先起病,而本病是以枕叶受累为著。
2、Tay-Sache病
Tay-Sache病也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儿也可出现与本病相似的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但前者头围增大出现较晚,且患儿对声音有过度的惊跳反应,眼底检查可见眼底黄斑部有樱桃红斑,生化缺陷为氨基己糖苷酶缺乏,可资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暂无特殊疗法,以控制惊厥发作、控制高热、静脉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酶学的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治疗-对症治疗:
1、惊厥发作时,需给予抗惊厥药物治疗,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2、肌张力明显增强者,可给予巴氯芬降低肌张力。
3、持续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降温。
4、脱水者,需通过静脉补液,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癫痫发作时,需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
6、进食困难者,可通过鼻饲管或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苯巴比妥、巴氯芬、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西泮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康复训练:利用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儿的肌力,降低肌张力,可能暂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总体预后较差。先天型患儿病情最为严重,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死亡;婴儿型患儿最为常见,多数患儿在5岁内死亡;而部分儿童型和少数婴儿型患儿,因病情较轻,疾病进展缓慢,可存活至青春期,甚至成人期。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精神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痉挛性瘫痪、进行性痴呆、耳聋、视力下降、失明、惊厥、高热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
3、本病可合并糖尿病、神经肌肉病变、心脏传导障碍、严重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尚无特殊疗法,通常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延长患儿的生存期。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精神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痉挛性瘫痪、进行性痴呆、耳聋、视力下降、失明、惊厥、高热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而且本病很难治愈,患儿可能会因此感到沮丧、抑郁,家长也会因此而焦虑、烦躁。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家长,帮助患儿家长照顾患儿,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家长自身应主动保持心境的平和,避免自身情绪影响患儿,从各个方面调动患儿的积极性,使其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应陪伴在患儿身边,注意观察患儿的状态,帮助患儿的生活。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每月复查一次。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儿,应遵医嘱通过鼻饲管或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2、家长应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3、建议清淡饮食,家长可为患儿准备藕粉、米粥、蔬果汁等。
4、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肉羹等。
5、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
饮食禁忌:
1、患儿要避免吃坚硬、粗糙、难以下咽的食物。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肥甘厚腻、生冷辛辣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