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脑震荡疾病概述: 小儿脑震荡是指伤后立即发生的短暂性、可逆的、不伴有脑组织结构可察觉...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脑震荡
疾病概述:
小儿脑震荡是指伤后立即发生的短暂性、可逆的、不伴有脑组织结构可察觉损伤的脑功能丧失,虽然已将意识丧失的时间定义为“短暂的”,但确切的时间长短仍存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意识丧失应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多数认为意识丧失在半小时以内。清醒后对受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前的情景都不能记忆,但对伤前较久远的事情尚能记忆,称之为逆行性遗忘。同时,患儿可有头晕、头痛、恶心、耳鸣、反应迟钝等症状,一般短期内可自行好转。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近事遗忘、意识混乱、恍惚
主要病因: 头部受到外力打击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脑电图检查、腰椎穿刺
重要提醒: 家长平时应注意保护小儿不受外力打击,做好安全措施,避免坠床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小儿脑震荡多因坠落、撞击等外伤引起。主要是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引起,如直接受到钝器的打击(拳击、棒击等)或头部碰撞(跌倒、交通事故等)。
症状-总述:
脑震荡的患儿都表现为外伤后短暂性意识丧失,较大儿童在清醒后会出现持续性头痛、呕吐、 眩晕、精神紧张,逆行性遗忘等,这些症状的产生归因于脑干内传导束轴突剪切应力损伤。
症状-典型症状:
1、在年龄稍大儿童,其临床表现通常类似于成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随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活跃;在下位脑干功能受到抑制时,可出现血管神经中枢及自主神经调节的紊乱,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暂停继而浅弱等一系列反应;部分患儿尚可出现短暂性失明。
2、但对于婴幼儿,短暂意识障碍可不明显,往往只表现为外伤后短暂发愣,对外界刺激无反应,随后恢复肢体运动,出现嗜睡、易激惹和呕吐。在婴幼儿 脑震荡后,虽然可以没有病理结构的改变,但可发生弥漫性脑肿胀。而且伤后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出现迟发性呕吐和嗜睡,即所谓的“小儿脑震荡综合征”。
症状-并发症:
重症可后遗头疼、癫痫、记忆力减退等。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小儿科范畴,患儿可去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知道是怎么受伤的吗?
2、孩子对受伤前后的事件有印象吗?
3、孩子现在哪里不舒服吗?有没有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4、孩子现在躯体能正常活动吗?
5、孩子之前受过头部的外伤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孩子现在的这些症状是因为当时的外伤吗?
3、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损伤大脑或神经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孩子需要住院吗?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段时间是不是不能活动?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伤后出现头疼、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腰椎穿刺、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多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儿有无神经系统损害,及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患儿一般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通过脑脊液检查查看患儿的脑脊液中有无红细胞,一般正常的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脑震荡患儿的脑脊液成分多无异常改变。
检查-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脊液情况,判断是否有颅内压升高及出血,有助于脑震荡的诊断。
(1)检查过程:在该检查中,医生在对患儿实施麻醉后,在患儿两块腰椎(椎骨)之间插入穿刺针,测量脑脊液的压力及收集脑脊液进行实验室分析。
(2)检查结果:脑震荡患儿腰椎穿刺检查的结果是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均正常。
2、脑电图
脑震荡患儿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因此需要进行脑电图检查了解患儿大脑的电活动是否有异常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骨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患儿是否有骨折,一般脑震荡患儿不会有头部的骨折。
2、颅脑CT扫描
有利于明确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3、颅脑MRI检查
可以查看患儿是否有颅脑损伤及严重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外伤史,以及意识障碍、近事遗忘、意识混乱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CT扫描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脑挫裂伤、迟发性颅内出血。
诊断-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
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害,称脑挫裂伤。其临床表现与脑震荡相似而程度较为严重,可出现脑损伤的局部症状,并常伴有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有与脑震荡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程度较重。脑挫裂伤因有脑器质性损害,故可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脑脊液血性,有别于脑震荡。
2、迟发性颅内出血
虽然迟发性颅内出血和脑震荡两者都有明确的头部外伤病史,且同样引起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但是迟发性颅内出血头部CT、磁共振及腰椎穿刺学检查均会提示颅内存在病变,而脑震荡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加重、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疑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应及时做CT复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需卧床休息,并给予镇痛、镇静、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对于频繁呕吐的患儿需静脉补液,防止小儿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治疗-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7~14天。
治疗-药物治疗:
1、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
针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给予补充维生素等治疗。谷维素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维生素B有助保护神经组织细胞。
2、镇静类药物
烦躁、焦虑、失眠者可酌情给予地西泮。地西泮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使用可出现共济失调、震颤。新生儿禁用或慎用。
3、止痛治疗
头痛严重者医生会酌情给予止痛剂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4、止吐药物
对于恶心呕吐较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有止吐功效的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谷维素、维生素B、地西泮、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预后较好,重者可有脑震荡后遗症。
预后-危害性:
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脑震荡后遗症,以头痛为常见症状。
预后-治愈性:
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后,多数脑震荡患儿可在2周内恢复正常。
日常-总述:
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用药,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减少脑力活动。
日常-用药护理:
1、脑震荡患儿,要遵医嘱用药,镇静、镇痛药物应酌情使用,不可滥用。
2、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地西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使用可出现共济失调、震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
注意休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考虑卧床休息一到两周。保持安静和良好舒适的环境。
2、避免疲劳
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也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等。避免过度疲劳和头部剧烈活动。
3、保持情绪稳定
患儿情绪稳定,可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而促进疾病康复。
4、适当运动
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与体育锻炼,不但可增强体质,还可分散对脑震荡的注意力,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病情监测:
患儿在恢复期间要注意自我监测,一旦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意识障碍、言语不清、惊厥、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科学有效的饮食护理有利于控制病情,促进疾病恢复。脑震荡患儿的饮食通常并没有特殊注意,在咨询医生后可按喜好自行选择。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3、食物的选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脑震荡患儿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不应过度刺激胃肠道。
饮食禁忌:
1、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2、生冷,寒凉食物应忌食。应忌食油腻食物。因其难以消化,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
3、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小儿脑震荡的预防主要在于保护头部,尽量避免外力打击,具体措施如下:
1、乘坐或驾驶交通工具时注意保护头部,如骑摩托车、电动车时尽量戴头盔,驾驶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
2、平时尽量不要和他人发生冲突,避免暴力事件损伤头部。
3、在出行时一定要有家长陪同,避免因交通事故而出现脑震荡。
4、走路时要专心,避免因为看手机或思考而撞伤头部。
5、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