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vesicoureteri...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vesicoureteric reflux syndrome
疾病概述: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pediatric vesicoureteric reflux syndrome)是指各种原发或继发原因引起,尿液非生理性的自膀胱逆流至输尿管或肾盂的一种疾病。反流的危害在于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患儿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量增多、腰痛等表现。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泌尿系感染、防止肾脏损害。经过积极治疗,患儿一般预后较好,但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具有遗传倾向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盆腔、膀胱、输尿管、腰部
常见症状: 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尿量增多、遗尿、腰痛、血尿
主要病因: 本病主要因先天发育缺陷或其他继发性泌尿系疾病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肾功能检查、超声、放射性核素肾扫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排尿性核素膀胱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能会造成肾功能受损,甚至发生肾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一经诊断,需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1、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主要为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的活瓣机能先天性发育不全。
2、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常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后尿道瓣膜症、神经源性膀胱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在正常小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4%~1.8%,新生儿约为0.5%~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合并泌尿系感染的小儿,其发病率可到30%~50%左右。
病因-总述:
正常情况下,尿液从肾脏产生,通过输尿管,排至膀胱,而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具有活瓣样功能,只允许尿液从输尿管流入膀胱,人体内存在的这种抗反流机制能够保证尿液不会发生反流,这与输尿管功能的完整性、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结构与功能、膀胱的功能有关。当先天或者继发因素影响抗反流机制,即可导致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因素
最常见,主要为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结构异常、膀胱三角肌先天性脆弱,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继发性因素
(1)后尿道瓣膜、神经性膀胱、输尿管口囊肿:可引起慢性、持续性膀胱内压升高,输尿管不能将尿液排入膀胱,逐渐扩张,引起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变形,破坏了抗反流机制,并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
(2)反复泌尿系感染:可使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失去瓣膜样作用,引起反流。
(3)其他因素:如膀胱颈及下尿路创伤、结核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病因-危险因素:
1、有家族遗传史者,其发病风险更高。
2、出现尿路感染小儿,其发病风险也会增高。
症状-总述:
部分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患儿可无特殊症状,仅在检查中发现。有症状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排尿增多、腰部疼痛等。其中,年长儿的症状较明显,可能与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有关。
症状-典型症状:
1、无症状性反流
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仅在因其他原因做B超或排泄性膀胱造影时才被发现。部分患儿在胎儿期,作B超常规检查时就被发现,表现为肾盂积水、上尿路扩张或巨大膀胱。出生后B超及排尿性膀胱造影可进一步证实。
2、膀胱刺激症状
由于排尿后部分尿液反流,细菌随其上行并滞留于肾内,导致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在炎症急性期,患儿可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3、尿量及排尿次数增多
由于膀胱残余尿量增多,患儿可见尿次增多,解小便后,待下次排尿时,仍有较多尿量,且淋漓不尽,尿后湿裤,伴臭味,年长儿常以遗尿为首诊症状。
4、腰部疼痛
年龄稍大的患儿可主诉膀胱胀满,或排尿时反流侧腰部有胀痛感。
5、其他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肉眼血尿。
症状-并发症:
1、生长发育迟滞
幼儿由于反复尿路感染,会出现厌食、呕吐等不适,影响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滞。
2、其他
随着疾病进展,发生进行性肾内反流,进而形成肾瘢痕,部分患儿还可能会出现反流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尿路结石、肾性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多大了?目前有什么症状?
2、孩子发烧吗?腰痛吗?有排尿不尽的情况吗?
3、孩子平时会憋尿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症状的人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孩子的症状还会加重吗?
4、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会有后遗症吗?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吗?
8、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遗尿、腰痛等相应症状,或者因为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异常,需要尽快就医。医生在询问病史后,通常先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患儿做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肾功能检查、超声、放射性核素肾扫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排尿性核素膀胱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本病可能影响患儿的肾脏功能与发育情况,故体检时医生首先会评估患儿的发育状况,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
2、其次,会进行腹部检查,了解患儿有无肾区叩击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若尿中白细胞升高,提示存在尿路感染。部分患儿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等,也可出现血尿。
2、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此项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患儿有无尿路感染,还可为医生选择抗生素种类提供依据。
3、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液肌酐、尿素氮等,可帮助医生判断患儿的肾功能。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常提示患儿肾功能受损。
检查-其他检查:
膀胱镜检查:仅在疑似膀胱输尿管结构畸形,如输尿管口旁憩室、输尿管开口异位时使用,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检查时,医生会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长管子从尿道口进入,插入膀胱,观察病变的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包括肾脏和膀胱的超声,能够初步判断膀胱及肾脏的情况,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的优点,是评估肾脏情况的首选方法。
2、放射性核素肾扫描
通常使用二巯基琥珀酸(DMSA)作为同位素检查用药,静脉注射后使用仪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肾皮质情况,还可以检测到肾脏瘢痕,是评估分肾功能的最佳方法。
3、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
VCUG是通过导管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膀胱,然后让患儿排尿,同时进行观察摄片。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能提供准确的膀胱和尿道的解剖结构,还能对反流情况进行评估分级。该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与医生操作和对图像的判断水平有关,检查前需要尽可能排空膀胱。
4、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检查(VUS)
原理是利用含气体微泡的造影剂,增加超声反射信号,使超声探头捕获反流信号,可作为本病的筛查或随访方法之一。
5、排尿性核素膀胱造影
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相比,其放射暴露小,能够确定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但对反流分级不精确,通常作为随访的方法。
6、静脉肾盂造影(IVP)
本检查是静脉注射造影剂之后进行摄片,可进一步确诊有无肾萎缩及肾瘢痕形成。
7、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为有创检查,需要在尿道和直肠之内插入测压管,在影像的监测下完成膀胱的灌注与测压。可用于评估疑似继发性反流患儿(如脊柱裂、后尿道瓣膜)的膀胱功能。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表现(如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的尿路感染,多尿、尿淋漓、遗尿等排尿异常),再结合实验室检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放射性核素肾扫描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即可作出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鉴别反流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排除输尿管其他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与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先天因素与继发因素都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检查与治疗有所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鉴别。原发性反流是先天性的输尿管与膀胱连接部发育缺陷,此外没有其他异常,而继发性反流是发生于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后尿道瓣膜等其他泌尿系疾病之后。二者可通过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造影、膀胱镜等进行鉴别。
2、其他输尿管疾病
本病应与肿瘤、输尿管狭窄、结石等其他输尿管疾病进行鉴别。输尿管其他疾病可以表现为排尿不畅、疼痛、血尿等,本病主要是反复的尿路感染,且在影像学检查中可看到明显不同。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预防尿路感染、防止肾功能持续损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本病有自愈倾向,故可先采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膀胱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方式。上述方法无效或病情较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尿路感染发生,避免肾瘢痕形成,是目前首选的保守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莫西林、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
治疗-手术治疗:
1、包皮环切术
包皮可能会增加尿道周围致病菌的聚集,因此,对患儿进行包皮环形切除,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2、开放手术
主要用于反流严重、有肾脏瘢痕形成、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需要开腹后,通过黏膜下再植入输尿管,以延长输尿管的长度,重新建立抗反流机制,成功率达92%~98%左右。常用术式包括Cohen膀胱输尿管再吻合术、Politano-Leadbetter(输尿管口上方再植术式)、Glenn-Anderson(输尿管口下方再植术式)等。其中,Cohen膀胱输尿管再吻合术最为常用和可靠。
3、腹腔镜手术
无需开腹,仅在腹部打几个孔,即可进行手术操作,常用包括经腹膀胱外、经膀胱的气膀胱输尿管再植手术。腹腔镜手术疗效与开放手术类似,但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更长,目前不推荐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
治疗-其他治疗:
1、膀胱功能锻炼
部分患儿需要进行膀胱功能锻炼,以训练孩子定时排尿。无论是否有尿意,每3~4小时,需督促孩子排尿1次。
2、内镜下填充剂注射
是目前国外开展较多的一种手术方式,但国内尚未批准临床应用。操作时,医生会通过膀胱镜,于输尿管壁间段黏膜下,注射填充剂,而达到治疗目的,国际上最常用的药物是聚醣酐/透明质酸共聚物(Deflux)。其原理是抬高输尿管口和远端输尿管,增加输尿管远端阻力,从而减少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内镜下填充剂注射可以重复应用,部分患儿首次治疗失败后,还可以进行二次或三次注射,以消除反流。内镜治疗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若能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大多预后较好。而且具有自限性,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已有肾瘢痕形成者不能消失。病情较重或延误治疗者,预后多不佳。
预后-危害性:
1、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2、可引起反复的尿路感染,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
3、还可能会造成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4、病情严重者会导致肾脏瘢痕、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预后-自愈性: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一般来说,年龄较小、低级别反流、无肾损害、无排尿功能异常的患儿,其自愈率较高。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早期规范治疗,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后遗症:
少部分反流严重或治疗不及时的患儿,可能会形成肾瘢痕,为肾脏的不可逆损伤。即使反流得到纠正,已经形成的肾瘢痕也不会随之消退,需要患儿长期关注血压、肾功能的情况。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疾病痊愈。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纳差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病情恢复期间应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患儿规律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4、家长应及时督促患儿排尿,可每3~4小时提醒一次,避免患儿憋尿。
5、注意卫生,家长应每天帮助患儿清洗会阴部,并为其换内衣裤。
日常-复诊须知:
1、每年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血压和体重。
2、每年通过尿常规检查,监测蛋白尿和菌尿情况,如检查提示有泌尿系感染,应进行尿液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每年通过超声检查,来评估肾脏发育情况和瘢痕情况。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家长应注意保护患儿的切口,定期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并注意观察引流管,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可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饮食建议:
1、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2、患儿可适当多吃肉、蛋、梅子等食物。
3、建议饮食清淡,多喝新鲜蔬菜水果汁,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过甜、过咸的食物。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1、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患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减少反流的发生。
2、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及时进行本病的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可在一定程度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