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hyperaldosteronism...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hyperaldosteronism
疾病概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infantile hyperaldosteronism),又称为小儿醛固酮增多症,是指儿童时期由于不同原因(原发性或继发性因素)造成的醛固酮分泌过多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小儿醛固酮过多症与成人的醛固酮过多症在病因上有所不同,其中,小儿醛固酮过多症以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最为常见;而成人患者以醛固酮瘤最为多见。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头痛、乏力、多饮、多尿、遗尿、手足搐搦、疼痛等。本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治疗时机。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肾上腺
常见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多饮、多尿、夜尿增多、遗尿、手足搐搦、疼痛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因素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生理盐水试验、卡托普利试验、赛庚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CT、MRI
重要提醒: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虽较为少见,但需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及早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临床分类: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根据病因分为小儿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1、小儿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是指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自身发生病变的醛固酮过多症。
(1)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的类型,病变部位表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
(2)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不足10%,但在小儿醛固酮过多症中为较为常见的类型。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包括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Ⅱ型和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Ⅲ型。
(3)醛固酮瘤:是成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但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极少因醛固酮瘤所致。
(4)其他类型:包括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癌和异位醛固酮分泌瘤,这三种类型加在一起不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3%,在儿童患者更是极为少见。
2、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以外的因素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使醛固酮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过多症。
(1)Bartter综合征:是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1962年由Bartter等首先报道,是一种遗传性肾小管疾病,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特点为低血钾、低血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及血肾素及醛固酮系统水平增高而血压正常或偏低,无水肿,伴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故也称为先天性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目前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分为Ⅰ型Bartter综合征、Ⅱ型Bartter综合征、Ⅲ型Bartter综合征、Ⅳ型Bartter综合征和Ⅴ型Bartter综合征。
(2)假性醛固酮过多症:又称为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现与醛固酮增大症相似,但患儿的醛固酮水平正常或降低,因此被称为假性醛固酮过多症,本型多在12~30岁发病,最小者可在婴儿期患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临床上较为少见,暂无确切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由于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暂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主要由于原发性(如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或继发性因素(如Bartter综合征、假性醛固酮过多症)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是造成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最主要的原因,病变部位表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但本型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病变根源不在肾上腺,而是与下丘脑垂体分泌的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POMC)产物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有关;另外,部分学者还认为本型与遗传、基因变异及中枢神经系统变异等有关。
2、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
(1)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由于CYP11B1基因和CYP11B2基因发生变异所引起。
(2)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Ⅱ型:病因不详,可能与CLCN2基因突变有关。
(3)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Ⅲ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KCNJ5基因突变所致。
3、醛固酮瘤
具有形成原因尚未明确,95%的醛固酮瘤为单侧,肿瘤直径一般在2cm以内,是成人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最常见的原因,但儿童醛固酮瘤极为少见。
4、Bartter综合征
(1)Ⅰ型Bartter综合征:由Na+-K+-2Cl-共转运蛋白NKCC2基因突变所致,本型多在新生儿期发病。
(2)Ⅱ型Bartter综合征:由钾离子通道的ROMK基因突变所致,本型也常在新生儿期发病。
(3)Ⅲ型Bartter综合征:由CLCNKB基因突变所致,本型多在儿童期发病。
(4)Ⅳ型Bartter综合征:由ClC-K的β亚单位barttin基因突变所致,本型多在儿童期发病。
(5)Ⅴ型Bartter综合征:由钙敏感受体CaSR激活突变导致,本型多在儿童期发病。
5、假性醛固酮过多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由于SCNN1B基因突变所致。
症状-总述:
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总体而言,包括高血压、低血钾、失钾性肾病及碱中毒等引起的相关表现,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多饮、多尿、夜尿增多、遗尿、手足搐搦、疼痛等。
症状-典型症状:
1、高血压相关症状
血压升高,是小儿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最早,也是最常见的表现,血压一般在(150~240)/(90~145)mmHg,常因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高血压眼底病变及恶性高血压;但也有部分患儿仅有血压升高而高血压症状不明显。另外,Bartter综合征引起的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血压正常,是与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的主要区别之一。
2、低血钾相关症状
是醛固酮过多症的特点之一,病情较轻者,常自觉四肢无力、头重脚轻;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周期性瘫痪、下肢瘫痪、呼吸困难等。
3、失钾性肾病相关症状
由于长期低血钾,可引起患儿尿浓缩功能障碍,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夜尿增多等现象,每日尿量可达3000ml以上。
4、碱中毒相关症状
以手足搐搦和肌痉挛性疼痛最为常见,伴有四肢麻木等。
5、生长发育障碍
与长期低钾等代谢紊乱有关,患儿可表现为身材矮小、瘦弱、肌力低下等。
6、心脏相关症状
低钾可引起心律失常,患儿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
7、新生儿发病相关症状
部分Bartter综合征患儿在新生儿期发病,为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多有嗜睡、喂养困难、生后多尿,部分患儿伴有耳聋,偶可见面部畸形(头大、面突、前额及耳廓突出、大眼睛、双口角下垂为三角形特殊面容等)。
症状-并发症: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可并发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脱水、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出血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
2、长期多饮、多尿、夜尿增多。
3、伴生长发育障碍、四肢无力、麻木。
4、伴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疼痛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儿应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需在家长陪同下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的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的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的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的孩子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需要做手术吗?
9、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头痛、乏力、多饮、多尿、夜尿增多、遗尿、手足搐搦、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生理盐水试验、卡托普利试验、赛庚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测量患儿的生命体征,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体温升高等异常,可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抽搐、生长发育迟缓等异常,有助于初步诊断。
3、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皮疹、局部压痛、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4、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患儿有无呼吸音增粗、胸膜摩擦音、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患儿有无贫血、感染、出血等。
2、血生化
医生可通过分析患儿肝肾功能、血钠、血氯、血钾、血钙、血pH值等指标,可判断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碱中毒。
3、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
是本病目前首选的筛查指标,小儿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为低肾素、高醛固酮,当血浆醛固酮(ng/dl)/血浆肾素活性[ng/(ml·h)]比值>30,提示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可能;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为高肾素、高醛固酮。
4、生理盐水试验
是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确诊试验。生理盐水试验后,患儿血醛固酮>10ng/dl时,即可确诊为小儿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但对于血压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及严重低血钾者不宜进行此试验。
5、卡托普利试验
也是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的确诊试验,本试验安全性较好,适用于无法进行生理盐水试验者,但卡托普利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6、赛庚啶试验
当患儿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时,需进行赛庚啶试验,以区分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7、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当患儿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时,需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以区分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和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
8、基因检测
对于小儿醛固酮过多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肾上腺CT和MRI:确诊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的患儿需进行肾上腺CT扫描以排除肿瘤。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多饮、多尿、夜尿增多、遗尿、手足搐搦、疼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血生化、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生理盐水试验、赛庚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CT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儿醛固酮过多症的病因及对药物的反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首选手术治疗;而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药物治疗为主。
治疗-药物治疗:
1、安体舒通
作为小儿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2、依普利酮、阿米洛利
是小儿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的二线治疗药物。
3、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患儿,建议使用长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并且为了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建议使用最少剂量的激素治疗使患儿血压、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4、降压药物
如患儿单用安体舒通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等降压药物,以控制患儿血压。常用药物有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硝苯地平等。
5、吲哚美辛
是治疗小儿Bartter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但对于早产儿有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应谨慎使用。
治疗-相关药品:
安体舒通、依普利酮、阿米洛利、泼尼松、地塞米松、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硝苯地平、吲哚美辛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确诊醛固酮瘤或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者可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
2、对于不能耐受药物长期治疗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治疗时机,如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如发现晚、治疗晚,可造成诸多后患,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头痛、乏力、多饮、多尿、手足搐搦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2、部分类型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少数由于醛固酮瘤引起者,经手术切除,一般可得到治愈;而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及小儿继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尚无法完全治愈,经早期规范诊治,病情可得到有效改善。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家长应加强患儿的生活管理,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带患者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头痛、多饮、多尿、疼痛、生长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还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患儿可能会对疾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长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应多关心、疏导患儿,帮助患儿稳定情绪,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让患儿了解到本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通过早期规范诊治,症状可得到改善,生长发育有望恢复正常,加强患儿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对于药物治疗者,一般需要长期服药药物治疗,应告知患儿服用药物的重要性,遵医嘱按时督促患儿服用药物,并避免私自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干净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患儿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于劳累、情绪激动。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预防感冒。
4、病情缓解后,患儿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做保健操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病情监测:
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以指导用药。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术后护理:
醛固酮瘤切除术后患儿短期内可有肾上腺功能减退症,注意监测患儿的血钠和血钾,以免发生严重的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饮食调理:
患儿应采取低盐饮食,以减少水钠潴留,并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低钾血症,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建议:
1、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
2、宜少盐、清淡饮食,限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
3、鼓励患儿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橘子、西兰花、芹菜、南瓜等。
4、反复呕吐及血糖升高者,应采取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避免摄入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类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骨髓、肥肉等。
2、避免暴饮暴食。
3、限制高盐、高糖摄入。
预防措施: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对于存在家族史者,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