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上火疾病概述: 小儿上火,是形容小儿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上火
疾病概述:
小儿上火,是形容小儿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临床常见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等。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本病经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情发展,损伤津液,发生多种变证,增加治疗难度。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病后失调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X线、超声、CT
重要提醒: 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便结等,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饮食情志调护,避免发生变证。
临床分类:
1、胃火旺盛
主要表现为口唇,口腔、牙龈溃疡糜烂,疼痛拒食,口臭流涎,心烦易怒,睡眠不安,或伴发热,面色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2、心火旺盛
主要表现为舌面、舌边溃烂,色红疼痛,心烦易怒,哭闹不安,面色红,口干口渴,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滞。
3、虚火旺盛
口腔溃疡较少,周围色不红或微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情疲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病因-总述:
小儿上火发生与喂养不当、情志不调、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病位主要为心,肝,胃,可涉及多个脏腑。
病因-基本病因:
1、喂养不当
小儿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运化能力比较薄弱,如果哺乳不加节制,添加辅食过频、过多、过急,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胃肠积热,出现上火的症状。
2、病后失调
小儿先天不足,素体阴虚,或患热病、泄泻之后,调理不当,阴液耗伤,水不制火,阴虚火旺,出现上火的症状。
3、情志不调
小儿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可因生活环境、习惯改变,出现情志不遂,导致气机郁滞,日久化热,而出现上火的症状。
3、其他
孕母素体内热,或在平时或怀孕哺乳期偏食辛辣刺激,香燥热性等食物,火热内蕴,遗传于胎儿,出生后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出现上火的症状。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等为主要特征。临床有虚火和实火之分。
症状-典型症状:
1、实火
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数目多,局部黏膜色红,牙龈肿痛较重,有灼热感,口臭,流涎,或伴发热,烦躁,夜间哭闹等。
2、虚火
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口腔周围黏膜淡红,溃烂及疼痛较轻,或伴低热、颧红,夜间汗出。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臭,发热,烦躁,夜间哭闹等症状
2、或口腔溃烂,低热、颧红,夜间汗出等症状。
3、或伴有大便秘结、睡眠不安,不思饮食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儿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乳食,夜间哭闹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睡眠不安,大便秘结等症状?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如感冒、肺炎、泄泻等?
4、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乳食,夜间哭闹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X线、超声、CT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哭声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胃脘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主要包括血、尿、便常规,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2、血生化检查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明确是否存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超声、CT
根据症状选择X线、超声、CT等,了解肝、胆、胰、肾等内脏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帮助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疳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为特征。
2、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X线、超声、CT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宜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治疗,同时配合外治疗法;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火旺盛
(1)若口渴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芦根、天花粉等。
(2)若口腔溃疡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加生地黄、牡丹皮等。
(3)若烦躁不安,睡眠不宁的患者,可加用石膏、郁金等。
2、心火旺盛
(1)若小便量少的患者,可加用车前子、滑石。
(2)若口渴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芦根、天花粉。
(3)若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
(4)热象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栀子。
治疗-药物治疗:
1、胃火旺盛
(1)方药:凉膈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芩、连翘、栀子、大黄、玄明粉、淡竹叶、薄荷、甘草。
(3)中成药:黄栀花口服液、西瓜霜胶囊。
2、心火旺盛
(1)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生地黄、淡竹叶、通草、甘草。
(3)中成药:小儿化毒散、牛黄解毒片。
3、虚火旺盛
(1)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
(3)中成药:知柏地黄口服液、口炎清颗粒。
治疗-相关药品:
黄栀花口服液、西瓜霜胶囊、小儿化毒散、知柏地黄口服液、口炎清颗粒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西医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禁用刺激性药物。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多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类。局部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症状严重者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小儿上火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小儿上火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上火的预后,与病因、病情轻重、是否得到及时正确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数天至数周可以愈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
预后-危害性:
1、上火可涉及多个脏腑,可因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不思饮食,哭闹不安等,而影响生活。
2、若未及时治疗,损伤阴液,或过用苦寒药,进一步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预后-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注意饮食情志调理,预后一般良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喂养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注意情绪舒畅,避免呛咳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小儿哭闹或烦躁不安时,应给予安抚、安慰以满足生理、心理的需要。
2、根据年龄心理特点,开展游戏、看书、写字等活动转移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服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凉服或微温服,清热药多寒凉,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久服。
3、注意喂药方式,避免发生呛咳,喂药前后可适当进食甜食或喜欢吃的食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夏天要有降温设备,如风扇、空调等。
2、保持病儿口腔清洁、湿润,鼓励多饮水。可选用清热解毒漱口溶液漱口或等渗盐水擦洗口腔。
3、哺乳前乳母应将手和乳头用温水清洗干净,哺乳后喂服少量温开水,防止口腔内细菌的侵入。
4、保证小儿充足休息与睡眠。午休时,小儿盖被不宜过厚,以免引起烦躁不安。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面色、神志、肢体、二便、舌苔、脉象等表现。
2、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口角有否流涎,以及口臭、疼痛等拒食现象。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X线、超声、CT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新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热性香燥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如出现烦热口渴,多饮清凉饮料或多食瓜果蔬菜以辅助清热生津。
饮食建议:
1、母乳喂养时,乳母进食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以免热留脾胃,使小儿因食母乳而加重病情。
2、选用温凉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菜汤等,并维持合理的营养及水分。
3、进食、饮水温度不可过高,宜温偏凉食,以减轻口腔疼痛。
4、心火旺盛可给予绿豆汤、薄荷水等,少量多次喂服。配合饮用西瓜汁、芦根汤等,以清热养阴。
5、要少量多餐,应用小匙耐心慢慢地喂服,使患儿愉快进食。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小儿上火的发生与饮食、情志、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喂养方式,保持情志调畅,注意病后护理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少吃零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添加辅食要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的原则。
3、鼓励家长母乳喂养,乳母生活要有规律,饮食富含各种营养素,情绪舒畅。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到户外活动,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病后注意调养,切勿过度疲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