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疾病英文名称: Haemophilus influenza...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
疾病英文名称: 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ningitis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ningitis in children)是指由于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感染导致的脑膜炎,该菌可引起人类各种感染,如眼结合膜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它们多由非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而严重的感染如脑膜炎、会厌炎、心包炎、肺炎、关节炎、骨髓炎、败血症、面部蜂窝织炎多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比较多见,多见于3个月~3岁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经过及时的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治疗,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流涕、咳嗽、头痛、呕吐
主要病因: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感染
检查项目: 抗原检查、脑脊液检查、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送医,积极治疗,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是流感嗜血杆菌的唯一宿主,儿童带菌率高于成人,鼻咽部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株占所带流感杆菌2%~4%。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该菌通过飞沫传播,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新生儿在生后数周至3岁时抗体水平逐渐下降,3个月~3岁小儿缺乏b型菌株的杀菌抗体,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以6个月~5岁为Hib感染的高危人群。
病因-总述:
根据流感杆菌荚膜所含多糖类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f6型。常致脑膜炎的菌型约90%为毒力较强的b型,已证实其抗原为多核糖磷酸(PRP),其次为f型。无荚膜不能分型者一般是非致病菌,在鼻咽部经常存在。细菌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不产生外毒素。流感杆菌多先侵入鼻咽部,引起败血症,再发生脑膜炎。绝大多数患儿恢复期血清中抗体含量甚微,但却少有再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者,其理由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荚膜抗原的抗体对免疫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人鼻咽部感染症状虽不明显,却因此产生了免疫力。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抗体,可获得保护,故本病患者多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
症状-总述:
症状视患儿年龄及就诊早晚而异。有明显前驱症状者较多,常见流涕、咳嗽等,经数天或1~2周方出现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大致与各种细菌所致的化脑相仿,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但各年龄组表现亦不一样。
症状-典型症状:
1、儿童期脑膜炎
与成人临床表现相似,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病时神志清楚,病情进展可出现嗜睡、谵妄、甚至惊厥、昏迷,严重者在24h内出现频繁惊厥、昏迷。
2、婴幼儿脑膜炎
由于婴儿前囟未合,骨缝可裂开,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最先以激惹、烦躁、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嗜睡、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最易发生频繁惊厥。
3、新生儿脑膜炎
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有时表现与败血症相似。发热可有可无、甚至体温不升,哭声微弱或呈高调,呕吐,拒食,呼吸不规则,发绀,黄疸,嗜睡,局部或全身隐匿性惊厥。
症状-并发症:
1、小于6个月婴儿易有脑室膜炎。持续抽搐也可能因局部血管阻塞所致。
2、还可见脑积水、颅内高压综合征、脑脓肿。内毒素所致感染性休克偶有报道,DIC罕见。
3、部分患儿有单侧或双侧耳聋,故应作听力监测。
4、其他学习能力差、精神发育迟缓、视力丧失、脑神经麻痹、瘫痪一般为暂时性的,还有望治愈。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多大了?目前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最近有感冒的症状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身边的人最近有类似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症状还会加重吗?
2、这是传染病吗?孩子需要隔离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药有什么副作用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流涕、咳嗽、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儿行脑脊液检查、抗原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儿童期脑膜炎
体检时可见意识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2、婴幼儿脑膜炎
前囟饱满,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是重要体征。
3、新生儿脑膜炎
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颈抵抗,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检查可见极短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类似球菌。若在同一涂片上发现形态不同的细菌,或长或圆,或单或双不易确定,都应疑为流感杆菌。除摹拟多形杆菌外,其他细菌都无这种多形性。
2、抗原检查
对6型流感杆菌的快速抗原诊断方法,包括CIE、LA、ELISA等。75%~90%流感杆菌脑膜炎可用CIE法明确诊断。LA法也很敏感,但易有假阳性。ELISA及放射免疫法更为灵敏,但均需一定设备,费时费力,难于推广。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症状(流涕、咳嗽、头痛、呕吐),结合抗原检查、脑脊液检查、体格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医生会选择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耐药率低的药物,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治疗-药物治疗:
1、头孢曲松
作为首选用药,静注,疗程10~12天。此药半衰期长,毒性极低,杀菌力强,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Hib有效。其副作用为部分患儿易出现腹泻,但一般不需停药,少数患儿出现腹痛,B超检查可显示可逆性胆道结石症。
2、氨苄西林
毒性小,能透过发炎的脑膜,在国外曾一度取代氯霉素,成为治疗本病及原因不明化脑的首选药。但自1974年报告用氨苄西林治疗本病失败,同时证明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在我国耐药菌株报道不多,可能与培养阳性率过低,未能进一步观察有关。
3、氯霉素
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且耐药菌株较少,仍可治疗本病。最初可静脉点滴,尽快改为口服。口服氯霉素吸收良好,与静脉给药同样可达相同血药浓度。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严重副作用。故使用氯霉素期间,应每天或隔天检查末梢血象,一旦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同时输新鲜血,并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感染。
4、皮质类固醇
对脑膜炎虽无治疗作用,但可抑制TNF-α和IL与β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结果是减少耳聋,降低病死率,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氯霉素、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能够得到及时诊治预后尚可,重症、未得及时诊治者预后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有一定传染性,且病情严重时,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痊愈,并防止疾病传播。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本病具有传染性,家长应及时消毒患儿的生活用品,可以进行蒸煮、日光下暴晒等方法进行消毒。
5、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时佩戴医用口罩,携带免洗消毒液。
6、患儿及家长均应勤洗手、洗澡。
7、患儿家长应及时为患儿请假,并将病情告诉老师,避免学生之间互相传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儿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患儿应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4、对于婴幼儿,应进行母乳喂养。
饮食禁忌:
1、患儿忌熏烤、腌制食物。
2、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为适龄小儿接种抗Hib脂多糖包膜-磷酸多核糖体抗体。
2、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勤锻炼,增强免疫力。
相关疫苗:
积极为适龄小儿接种抗Hib脂多糖包膜-磷酸多核糖体抗体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